王冬
摘 要:研究表明,不同家庭抚养方式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显著,混合抚养的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最好,亲子抚养次之,隔代抚养和其他抚养方式的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大班幼儿;心理健康;抚养方式
家庭是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抚养方式对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这样的影响也将伴随幼儿一生。随着我国社会的幼儿抚养方式、家庭结构的逐渐改变,幼儿期的心理问题也有所增多。我国学前儿童家庭的抚养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由父辈家长直接教养的亲子抚养,二是由祖辈家长帮助照顾的隔代抚养,三是由亲子父母和隔代父母共同参与的抚养形式。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养内容早已落后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会给幼儿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一、家庭抚养方式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大班幼儿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较好
研究表明,大班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水平良好,其中行为习惯方面情况最好,性格意志、情绪控制和行为表现方面情况最差,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控制和行为障碍方面。行为习惯作为一种表面现象很容易被家长关注到,家长的有意提醒会极大程度上减少幼儿的不良习惯。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也学会了自我控制,导致不良习惯减少。但情绪理解和表达作为一种内在表现,很少被家长所重视。中国人普遍较为内敛,不善于情感表达,家长与幼儿也很少有情绪方面的探讨。
(二)女孩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男孩
研究结果表明,女孩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明显好于男孩,女孩在性格意志、社会适应、行为表现、人际交往、行为习惯方面均表现更好。女孩在人际交往和性格意志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而在行为问题上,女孩要显著好于男孩,但是在其他问题(睡眠、饮食等)上男孩则好于女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女孩总体来说好于男孩。但是对于每一方面的表现,除了在行为问题上所有研究均表明女孩好于男孩外,其他结果各有不同。这可能是成长环境不同造成的。男孩女孩在行为问题上表现的差异性由于个体的生理特征决定的,男孩血液中的多巴胺含量要比女孩多很多,这使得他们比女孩有更多的精力,因此更加好动;男孩对于声音的敏感度低,感知能力也弱于女孩,这导致他们更爱叫喊、移情能力差。除此之外,男孩的大脑额叶发展缓慢,自制力较女生差,因此注意力不易集中、不守纪律。
(三)混合抚养的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最佳
研究显示,混合抚养下的幼儿心理发展情况优于其他三种抚养方式,亲子抚养其次,隔代抚养和其他抚养最差。父母作为幼儿的主要引导者和教育者,更加关注幼儿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培养。年轻的父母一般接受的教育水平更高,接受信息的灵敏度也更高,因此更加懂得先进的育儿观念,相比祖辈的教育更加科学,在引导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上能形成自己的模式。但大多数的父母忙于工作,导致他们无法随时陪伴幼儿,不能在情感上给予幼儿及时的支持,这个时候时间充裕的祖父母便可以弥补父辈陪伴的不足,及时倾听幼儿的心声,对幼儿施以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混合抚养的家庭模式改变了原本单一的社会关系系统,更加有助于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养成。且混合教养模式使父辈教育的先进性和祖辈教育的经验性相结合,可以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相比混合抚养和父辈抚养,隔代抚养的幼儿主要抚养人为祖辈父母,年长的老人在抚养幼儿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吃穿,忽视了很多生活习惯的培养。大多数祖辈父母会过度溺爱幼儿,所以幼儿自控性较差,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哭喊的现象。
二、家庭抚养方式推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
(一)父母承擔教养的重任,同时增进与祖父辈的接触
调查发现,混合抚养下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最好,说明幼儿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支持。这表明隔代抚养弊大于利,但是在父母作为主要抚养者的情况下,祖父母的参与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幼儿的发展。父母在幼儿的学习习惯、人格培养、情绪疏导方面提供主要的支持,当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幼儿的时候,祖父母也可以承担起教养幼儿的重任。一般情况下,祖父母也存在教养幼儿的愿望,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为幼儿提供基本生活需求、向幼儿传递基本生活经验以及教授幼儿一些简单的知识和基本道德。这样父母和祖父母的联合教养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多的陪伴,也可以及时关注到幼儿的心理问题,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父辈和祖辈之间要保证教养观念的一致性,切记不要在幼儿面前搞“两面派”的行为。这就需要双方经常沟通孩子的日常行为和教育理念,减少不必要的冲突,让孩子在一个包容民主的环境里健康成长。
(二)调整教育方式,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近年来,一般的家庭普遍更关注幼儿身体上的外在表现,而鲜少关注到幼儿的内心世界。当幼儿出现行为问题时,家长会感到困惑,却不知这种情况为何产生也不知如何解决。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跟家庭教养方式息息相关,3-6岁的幼儿自我意识不断觉醒,一方面追求人格的独立,另一方面又缺乏判断能力,这时的幼儿在消极的家庭环境中很容易形成狭隘的意识,产生消极情绪。因此家庭关系的不和谐、父母的不良情绪等等都会导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教养者要善于关注幼儿的心理变化,当感觉到幼儿情绪不对时,要及时跟幼儿交流,了解产生情绪的来源并进行耐心的疏导。如果幼儿长时间从不良情绪中走不出来,家长也要及时的带幼儿去看心理医生。此外,要注重维持良好的家庭氛围。幼儿的行为都是从所见所闻中模仿出来的,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相处融洽,关系和睦,遇到矛盾会耐心沟通而不是大吵大叫,那么幼儿也会习得这种为人处世的方式,也鲜少会出现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