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丑视域下庄子美学思想特征

2020-10-09 11:12冯霞王竹
北方文学 2020年15期
关键词:畸人庄子

冯霞 王竹

摘 要: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丑的分析一直是美学领域的一大讨论热点,本篇论文旨在从审丑角度分析庄子美学思想的特征,总结了在描写畸形人形象时庄子所体现的四点美学特点分别为:异化的意识形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主题感受的客观显现、道通为一的美丑观,这些特点一同构成了庄子美学思想的特征。

关键词:庄子;美学特色;畸人

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提到“道实际是一种最高的艺术精神;这一直要到庄子而始为显著[1]”,庄子作为我国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其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较为特殊的是庄子的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大部分都是合为一体的,分析庄子的美学思想也就是“悟道”的过程,庄子在《徳充符》和《人间世》中塑造了许多面目丑陋、残缺畸形的丑人形象。

有关审丑问题的研究越来越被人重视,作为美学研究中看似“异类”的审丑其实是推动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没有丑这一要素的推动,美的含义无法变的具体,正是因为有了美的对立面“丑”的存在,才能够更加敏锐地感觉到美,“要想完整地描写具体理念的具体表现,艺术就不能忽略对于丑的描绘[2]”。同美一样,丑也有很多层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在不断变化,丑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大区分,其中庄子笔下畸形人的丑属于形式上的丑,“形式上的丑则是一个整体的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缺乏均衡[3]”,庄子所塑造的丑人形象要么就是被砍掉脚的残疾人,要么就是驼背缺唇,在视觉上让人产生厌恶情绪,是丑的表现,是所谓的形式的丑陋。通过对这种形式的丑陋的研究可以窥见庄子对于美与丑两种美学概念的理解,虽然他们“形缺”但是“德全”,在这种矛盾结合体中进而了解庄子的哲学美学。

一、“异化”的意识形态与形象的结合

庄子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讲的意识形态,通常情况下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个体与社会生产力之间产生联系后所有的衍生物,哲学和美学思想总是或多或少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甚至控制,而《庄子》中庄子的哲学体现出来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异化了的表现,在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里,諸侯争霸,战争四起,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处于一种模糊状态,所以此时《庄子》中的意识形态与美学思想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媒介,是庄子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的方式,它是一种虚构的充满了想象力的媒介,体现了人对于社会的认识,在这个方面来说,《庄子》中的哲学和美学受到的通常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影响较小,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了奇异化的想象联系。为了表示这种异化的意识形态,庄子选用了同样畸形化、丑化了的形象,来表达他的哲学思想。庄子运用变形和象征,是审美主体把主观化的自我认识投射到某一具体对象上,而这种表现对象的某一特征与审美主体的感性认识相互吻合,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联想,并由此体悟出形而上的情感意味和人生哲理,是感性经验到理性经验的飞跃。可以说,庄子的哲学思想就是一个充满了象征意味的艺术作品,“言”与“意”的关系模糊不清,庄子曾在《天道》篇说到“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可见庄子本人也明白自己所要表达的含义是没有办法清楚明白的用文字表现出来,于是就列举了一个又一个的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属于象征主义的范畴,黑格尔对象征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一个具有意义的形象之所以称为象征,主要是由于这个意义不像在比喻那里明白表示,显而易见。庄子为了传达他的关于美与丑两者之间的理解,借用了畸形人的形象,是其美学思想的一种主体性的客观表现。

二、主体感受的客观显现

同时我们必须注意一位哲学家思想的生成是与当时的时代环境、社会背景、艺术传统和政治态度是分不开的。战国末期,纷争不断,百家争鸣,在这样的背景下,身为宋园漆吏的庄子,见过了礼崩乐坏,生灵涂炭,见过了底层百姓的生活困苦,发出了“窃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辛辣讽刺,道德风尚不复存在,追名逐利的人熙熙攘攘,孰真孰假,谁是谁非,早已模糊不清,庄子对此深恶痛绝,他想到了逃离,黑格尔对于艺术家的感受能力曾经这样说过“不仅是一种认识性的想象力、幻想力和感觉力,而且还是一种实践性的感觉力,即实际完成作品的能力[4]”。审美不是一种单纯的精神感受,审美是艺术家向个人主体性的回归,而庄子的审美感受也恰恰如此,主体的主观意念与客体的存在相一致,他追求逍遥游的人生境界,于是有了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他希望在乱世中保全自身于是有了无用之树“散木”,他具备超脱的生死观于是有了“生累而死乐”的骷髅,同样在《齐物论》中庄子提出了“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的疑惑。

三、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有人说这是唯心主义,有人说这是相对主义,不否认这两种看法是正确客观的,但是这种分析显得过于僵化,庄子的美学是充满了自由精神的美学。庄子一书以其汪洋恣肆的需要与奇幻夸张的想象著称,全书更是“寓言十九,籍外论之”。庄子将他的哲学思想融入一个又一个的寓言当中,《德充符》一文也是如此,庄子将六个畸形人的寓言罗列在一起,不多言只字片语,个中智慧已了然于胸。庄子用畸形人的形象将美与丑二者相互融合,体现了他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哲学思想即他的美学思想。浪漫主义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抽象化,把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升华为理想与尘世的矛盾冲突,而这种冲突在庄子的笔下表现为道的高尚与世俗的冲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雨果曾经认为,现实世界是由两种因素构成:一种是终将消亡的肉体,它被无限的欲望、情欲所支配,另一种则是永存的、纯洁的至高无上的精神。庄子笔下的畸形人形象将这两种存在完美融合,他们的肉体是残缺的,让人厌恶的,但是他们的思想,他们对道的体悟,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完美无瑕的,正是因为如此,以至于在阅读这些形象的时候,不会去质疑他们的真实存在性,因为庄子笔下的人物正是艺术真实的典型表现,这也充分展示了庄子美学思想的浪漫主义色彩。

四、“厉与西施,道通为一”

他打破了儒家思想的文质彬彬为君子的口号,打破了形体与心灵的界限,甚至打破了自己对于姑射山仙人的想象,冲破了传统意义对美的态度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以一种反叛者的态度挑战美与丑的界限,这正是庄子的齐物论思想“道通为一”,世界纷繁复杂,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没有绝对的小与大,没有绝对的丑和美,没有绝对的善与恶,美与丑相互交织在一起,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两对看似相去甚远的意义却在“道”的联通下产生了“形丑而道美”的畸形人,“庄子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而现象界的‘美和‘丑则不仅是相对的,而且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5]”。庄子的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道”这个层面,但是想要理解就要“坐忘”,忘记外物强加在身上的客观存在,而遵从本心,让自己的内心处于虚静状态,“美与丑”都相融于“道”中,追求本质的和谐,而这种和谐的美丑观在这些人身上得到了展现。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提到西洋文艺酷爱气象宏大、内容丰满的作品[6]。事实好像确实如此,西方美学对于崇高与美的追求几百年来争论不休而反观中国古典美学好像将其淡而化之,正如庄子所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7]”,比起外在表现,中国古典美学更追求人的思想境界的美,在《庄子》中它不是具体客观每件事物,它是主观的领悟“道”的含意,无关乎是否能给人灵魂上的升华和思想上的震撼,它仅是庄子认为最理想的“逍遥游”,是庄子最智慧的“无用之用”,正是这种云淡风轻的哲学思想才能让庄子写出明明奇丑无比却还是深得人喜爱的哀骀它,因为西施的蹙眉之美而加以模仿的东施,出现了大胆批评圣人孔子的叔山无趾,即使一个人的面貌奇丑无比,但他仍然能有力的表现崇高的内在精神力量。之所以能如此状若无物,也是庄子齐物论的表现,美丑并不是中国古典美学所追求的,而贯穿其中的“道”才是庄子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國艺术精神[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42.

[2]鲍桑葵.美学史[M].张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517.

[3]翁贝托·艾柯.彭淮栋译.丑的历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15.

[4]黑格尔.美学第2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80.

[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06.

[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28.

[7]庄周.庄子[M].北京:北京联合出公司,2015:47.

猜你喜欢
畸人庄子
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
晚明畸人文化及其成因
《庄子》视野下的德形关系
——兼谈晚明的畸士文化
晚明的畸人文化及成因
畸人意象与庄子创作
浣溪沙·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