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2020-10-09 04:00王凯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7期
关键词:开放教学设计语文课堂

王凯

[摘 要]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教师引导”[1],“学生主体”[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3]式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既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又要做到开放而有活力。文章以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通过四个环环相扣且层层递进式的问题巧妙设计,挖掘出小说的深层内涵,创造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此教学设计简洁精练,符合认知规律,又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预设效果显著。

[关键词] 开放;有活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 王 凯(1972—),女,内蒙古巴盟五原人,硕士,内蒙古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7-0269-02    [收稿日期] 2020-01-01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教师主导”[4]“学生主体”[5]的教学观,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6]式的现代教学模式。作为高校一线教师,不但要深入研究现代教育理念,牢固把握新的教育思想,更要切实将现代教育理念、方法贯彻到教学实践中,为国家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那么,语文课堂如何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做到开放而有活力,值得每位一线教师认真研究探索。文章以欧·亨利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设计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欧·亨利的小说最鲜明的特点是“含泪的微笑”[7]和“出乎意料”[8]的结尾。这种“欧·亨利式”的特点,每一位阅读者一读便知。但仅仅把握这些特点是远远不够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小说篇幅虽短,内涵却非常丰富、哲理性强,值得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那么,在教授《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小说时,如何更科学地设计教学,才能将小说丰富的内涵挖掘出来,又能使课堂开放而有活力?经过深入研究探索,环环相扣地设计了如下四个问题:

第一,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怎样的一片叶子?

首先,从题目入手设问,问题直观、简洁,既快速进入文本,又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初读完此文,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如下答案:一,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画在墙上的;二,这片叶子是贝尔曼一生的杰作,他因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三,这片叶子燃起了琼珊生的希望,挽救了琼珊的生命……这些浅层的答案学生一读完便可轻易作答。教师接着再追问:“请同学们再深入思考,它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呢?”此时教师需适时点拨:“这片叶子将长久地留在墙上,而老贝尔曼却永远地离开了人间。当人们,不,是我们——贝尔曼的邻居、朋友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我们仅仅想的它是一片叶子吗?”此时,同学们陷入思考。经过深入思索探究后会得出:“看到此画——最后的常春藤叶,我们想到的当然是老贝尔曼,他人虽逝去,但他的精神——关心朋友,无私奉献,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那么此时这片叶子已非“叶子”,而是一种象征,它已成为一种高尚品德、伟大人格的写照,是精神的化身。“叶子”的深刻内涵就探究出,这对揭示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二,究竟是谁挽救了琼珊的生命?

此问设计紧承上问,因为上一问中有一个毋庸置疑的答案是: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挽救了琼珊的生命。这里继续追问,以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此问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见解,甚至发生了激烈的争辩。经过一番争执,最后一致认可里面出现的每一个人,对挽救琼珊的生命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一,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燃起了琼珊生的希望,使他有了生的信心;第二,琼珊自身的信心很关键。他人可以给予鼓励帮助,但真正活下去,更需要她自己的坚强意志和内心的强大信念;第三,苏艾的精心守护与照顾同样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苏艾温暖的呵护和不时的鼓励,琼珊可能早已殒命;第四,医生也不可或缺。是医生的救治,使琼珊脱离了生命的危险。琼珊命垂一线,只有十分之一生的希望,虽如此,医生也并未给她下“死亡通牒”,而且医生还开出一剂良药,琼珊的生命源于对生活的渴望。

所以,这一问的答案是每个人对挽救琼珊的生命都起到重要作用,答案多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这一答案揭示了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一哲理。更加深入地挖掘了文章丰富的内涵和普世的哲理。

第三,到底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这又是一个引发思考与争议的问题。上一题答案小说中四个人物都出现了,且四个人都对挽救琼珊的生命起到重要作用。四个人究竟谁是主人公,医生这个选项马上就能排除,但其他三人会引发争议,学生难以定夺。显然,故事情节是以“琼珊”的病情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但着墨最多的却是苏艾,是苏艾将小说中各个人物联系起来,将情節串联起来。苏艾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而性格最鲜明,给我们印象最深刻、对情节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又是贝尔曼,可小说对贝尔曼的描写仅集中在两处:一处是关于他的外貌、性格描写;一处是结尾揭示真相处的描写,着墨并不多。这个问题的提出将学生迷惑了,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后,教师适时进行点拨:“看谁是主人公,并非看他出现的频率有多高,主要看他对情节转折是否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仅此一“点”,贝尔曼是小说主人公这一定论就毋庸置疑。借此机会,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贝尔曼的形象:长相丑陋,脾气暴躁,酗酒成性,失意落魄,一见令人生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令人讨厌的小人物,却做出了伟大的举动——他深夜冒雨绘下了他一生的杰作——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这片叶子燃起了琼珊生的希望。他也因此严重感染肺炎而付出生命的代价。贝尔曼的性格形象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小说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在此一目了然。

第四,通过学习这篇小说,你获得什么收益呢?

此问设计实际上是为了解决小说的主题。但如果设问:“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问题太大且过于笼统,学生无从下手。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具体适宜,要使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我设计的这个问题,学生可从多视角切入,答案也多样化,体现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9]的新课程改革观点,同时对更全面地揭示主题,大有益处。学生经过思考不难得出如下几个答案:首先,贝尔曼的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学习。也有人会从友谊的角度切入,得出友谊的可贵性。也有人会从信念这个角度切入,个人的信念非常重要,它是我们赖以生存、战胜困难的内生原动力。同时也有学生会从贝尔曼形象人格切入,得出看人不能以貌取人,心灵美才是真的美。也有从写作手法入手,得出写作中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出人预料的结尾更震撼、更有冲击力,且耐人寻味……本文的特色优点几乎都被学生总结出,并且在全班进行了交流,这样每个人的收益都不少。

到此,教师该起到主导作用,将话题进一步推进:“那么,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呢?”通过上面问题的讨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歌颂友谊的温馨可贵和贝尔曼人格的伟大”这样的主题便迎刃而解。

通过以上四个问题的巧妙设计,不仅使学生对文章丰富的内涵及深刻的哲理了解得更加透彻,而且发展了学生思维,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科学教育方法。同时,多样化的答案更凸显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活泼性,一举多得,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4]王德,王玉,姜丽丽.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33.

[2][5]王德,王玉,姜丽丽.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35.

[3][6][9]王德,王玉,姜丽丽.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85.

[7]石磊.语文教学参考书(语文配套教学用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65.

[8]石磊.语文教学参考书(语文配套教学用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67

猜你喜欢
开放教学设计语文课堂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苹果软件更“开放”更“中国”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