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阅读能力提升初探

2020-10-09 08:51唐先义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史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唐先义

30年教坛耕耘,从事过高中语文、历史教学,其中多数时间担任高中毕业班历史。多年来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阅读能力较差,这直接影响语文、历史等学科的学习效果。阅读能力差反映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完成作业等方面,表现为断句不恰当、词语理解不准确、表达不到位等。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有学者建议,适当用少量时间把历史当成语文来教,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此观点让我豁然开朗。本人较扎实的文史功底,能够胜任把文史两科结合起来教学的工作。人们常讲文史不分家。在历史教学中,适度穿插相关语文知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提高语文水平,一举两得。

中学历史课本及配套练习中,部分史料是以文言文形式出现的,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要想理解史料,准确解答问题是很困难的。所以,笔者在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时,发现很多学生语文基础,如字词句、标点符号和拼音等基本功不扎实。当然,阅读、写作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就更差。探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般人认为,中国人认得字,会说话就不错了。其实,这种看法很肤浅。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人文学科,它和其他学科一样有严谨的科学性。其突出特点是:对联想、想象、表达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浅尝辄止,不投入足够的时间,是很难学好的,更别说达到一定的水准。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针对中学生语文成绩滑坡现象说道:“语文是学习工具,是基础。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语文水平低,讲义看不懂,怎么学好数学?”他还说:“语文水平提高了,阅读能力增强了,不仅有助于学习数学,还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苏先生的文章语重心长,娓娓道来,令人深思。目前社会上各种类型补习班或教育机构多如牛毛,然而补习文化课基本围绕数理化和外语,鲜见有补习语文的。尽管高考语文总分150分,甚至有些省准备提到180分,但仍不被一些学生、家长重视。这就导致一个现象,不少学生的外语水平高于语文水平,他们可以翻译简单的外文资料,甚至能与老外进行基本的对话。但写作文或回答问题时,经常出现错字、别字,用词欠妥,语句不通,重点不突出等现象,更别说有严谨的逻辑、漂亮的文采了。与人交流时常常前言不搭后语,张冠李戴。这都反映了语文基本功的欠缺和对语文学习的重视不够。

怎样提升语文水平,尤其是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呢?我对此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我和所在班语文老师携手调研,深入交换意见,同时与学生座谈,尽力找准问题的“症结”,并制订适合班情的计划。第一,就高中文言文模块,文史老师达成一致,彼此都备课、讲课。不过讲解的侧重点不同:语文老师详细讲解,做到滴水不漏;历史老师结合历史课本选择性串讲。笔者通过研讨,发现选入高中课本中最有代表性的文言文作品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以此为载体,我们把文言文作品中典型性的句式、关键词汇和重要文学常识进行归纳整理,结合与历史课相关的文言文史料进行串讲。将文言文句式,如“项伯杀人,臣活之”,词汇,如崩、薨、卒,文学常识,如庙号、年号、谥号等融为一体,师生一同讨论、讲解,课堂其乐融融。学生感觉别是一番风味,兴趣倍增。他们一改传统的被动接受,变成积极查阅资料,主动记忆背诵,效果自然不错。这是尝试打好文言文基础的第一步。

第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仅仅打好文言文基础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提升联想、想象、理解能力。其做法是在文史老师指导下,大量阅读、背诵诗词歌赋等名篇。首先,要求学生必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并置于课桌,以备随时查阅。其次,人手一本《唐诗三百首》、一本《宋词三百首》,作为辅助教材使用。明确要求学生背诵诗词每周不少于一首。与此同时,精选古代散文名篇(包括初中学过已遗忘的名篇),如《爱莲说》《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两周至少背诵一篇。如何落实背诵呢?通常的做法:老师全面督促,要求人人过关,不留死角。首先,教师检查课代表、小組长的背诵情况。其次,课代表、小组长检查其他同学。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多的付出和坚持,大部分同学文史知识的积累得到显著增加,直接促成联想、想象、理解能力的提高。

第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同时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借助班级、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诗歌朗诵、辩论赛、演讲赛、故事会、慰问孤寡老人以及社会调查等。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写日记、周记、作文等进行训练。无论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最忌流于形式,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采用班上安排和自愿结合的方法,大家心情舒畅,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喜欢说的同学说得更好,内向不愿说的也积极参与、主动说话。对于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语文老师做到全批全改作文,日记、周记由学生相互批改,把写得好的当做范文在班上展出,并供大家借鉴。对比他们的作品,发现两极分化严重。写得好的不仅语句通顺,重点突出,而且文采飞扬;写得差的不仅错别字连篇,中心不突出,还离题万里。对写得好的鼓励士气,让其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对写得差的,鼓舞信心,让其奋起直追,迎头赶上。自从提升阅读能力活动开展以来,班上出现了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热潮,同时带动了年级、学校风清气正学风的出现。

冬去春来,师生按照计划通力合作,一年多的辛勤付出,获得满意的回报。全班60多位同学,与人相处落落大方,谈吐自然得体,阅读、表达能力进步较快,考试成绩明显提升。

综上所述,提升中学历史阅读能力不能孤立进行。除了正确的方法、具体的措施外,还必须认真落实。落实中及时反馈信息,因人而异,有的放矢进行指导。大道至简,我个人把阅读能力、语文水平的提高归纳为“删繁就简,返璞归真”八字原则和“积累+表达”四字经验。换言之,提升阅读、表达能力的方法无非是多读、多说、多写,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多读就是积累,是基础;多说、多写是表达,是目的。积累就是往脑袋里充实东西,表达就是把脑袋里的东西表现出来。当然,表达要把“爱说”与“会说”区分开。爱说未必说得对、说得好;会说通常是说得对也说得好。培养能说会道,嘴笔两利的人,就是我们的期盼。通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我们秉承八字原则和四字经验,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文史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大学生公民国际理解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加强联想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运用纸质地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上)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