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伟双
摘要: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在网络上交流,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类词缀是网络流行语的重要组成成分,随着网络流行语中的类词缀如“控”“狗”等日益流行,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然而,关于汉语类词缀的认知语义研究却相对比较少。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搭建语料库,对类词缀语义特征的异同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出造成这种异同的生成机制,认为隐喻和转喻是造成类词缀存在异同的生成机制。
关键词:类词缀 认知语义模型 转喻 隐喻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5-0055-04
类词缀因具有新生词语的类推性(即紧跟时代步伐兼顾实际需求随时创造出新词语的特性)及构词方式的个性化而有别于传统词缀。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汉语类词缀“控”“狗”组成了我们生活中许多新的网络流行语,如“考研狗”“萝莉控”等。
以往学者主要基于语义、语用及认知等视角对类词缀进行研究,如Bussmann(1996)从语义学的角度提出了英语类词缀的概念,但并未对类词缀的语义特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他认为,postmen,workmen等词语中的“-man”,由于其语义语法化,可以被视为类词缀。李蓓(2004)利用语法化理论定义了类词缀。他们指出类词缀位于自由词素和语法化过程中形成的词缀之间。刁晏斌(2006)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类词缀展开研究,指出类词缀的使用是以经济原则为基础的。邬菊艳(2009)和王文斌(2005)等学者则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类词缀的语义机制和生成机制。他们认为概念隐喻、转喻和词汇化导致了类词缀的产生,自由语素通过隐喻或转喻进行语义语法化,然后演变为类词缀。
基于各位语言专家学者的继往开来与不懈努力,类词缀研究迄今为止已硕果颇丰,然而,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鲜有学者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研究网络流行语,此外对类词缀的认知语义机制研究甚少,多数对单个类词缀进行研究,而不是对它们进行系统比较、综合描述。因此,本文以《咬文嚼字》杂志中近10年来广泛应用的网络流行语中的类词缀“控”“狗”为研究对象,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详细描述它们的语义特征并比较其异同,以期找到这些异同背后的机制。
笔者结合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旨在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类词缀“控”“狗”的语义特征分别是什么?
(2)类词缀“控”“狗”的语义特征有何异同?
(3)造成這些异同背后的认知机制是什么?
一、理论钩沉
Lakoff(1987)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其指代一种具有格式塔性质的复杂认知模型,即话语发出者基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这一前提,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做出的抽象、统一且具理想化的理解,这是建立在许多CM之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构。ICM有四种操作模型:命题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和转喻模型。本文重点讨论与类词缀语义相关的概念隐喻和转喻模型。
(一)概念隐喻模型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语言,也是人们形成概念体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Lakoff(1980)指出,隐喻是“从相对熟悉和可理解的领域到相对陌生和抽象的领域的映射”。即,隐喻的本质是人们通过源于物理世界的特定经验来理解抽象概念,而物理世界特定的概念是人们理解抽象概念的主要机制。
像“我们已经走了这么远”“我们正处在十字路口”“我们走过了这么多风风雨雨”都在借助与旅程相关的表达来描述爱情,这是基于“爱情是旅程”这一重要的概念隐喻,即在人们的认知体系中,爱情被概念化为一段旅程,通过这段已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旅程,人们认识和理解了无形的、抽象的爱的概念。隐喻映射不是随机的,相反它受到人们经验的限制。
(二)概念转喻模型
Lakoff(l980)强调,转喻使用一个实体来指代同一领域的另一个实体。如同隐喻,转喻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概念系统形成的一种认知手段;与隐喻不同的是,隐喻发生在不同的领域,而转喻发生在同一个领域,即两个事物之间存在映射或联系。
转喻有三种类型:(1)部分—整体,意指CM1或CM2可用来代表整个相关的ICM,例如,“他想找个帮手”,“手”可以指代ICM中的一个人。(2)整体—部分,是指整个相关的ICM来指代CM1或CM2,如,“她瞎了”,“她”可以用来指代她的眼睛。(3)部分—部分,指一个CM用于表示同一ICM中的另一个CM,如CM1用于表示CM2或CM3。
(三)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反映的是一种普遍的认知过程,由美国语言学家Fauconnier &Turner(1998)提出,其主要内容如下: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应包括以下四个概念空间:输入空间1(Input Space 1),输入空间(Input Space 2),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合成空间(Blending Space)。吴为善(2011)发现,类属空间向两个输入空间映射,整合反映出输入空间共同的、常见的、抽象的组织与结构,从而规定了核心跨空间映射。他认为,人们对于某一概念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经历了如下过程:首先,笼统地将表象的东西进行“组合(composition)”;然后,将首次获得的原始概念材料放置于特定的认知框架中,力争对其进行“完善(completion)”处理;最 后 ,借 助 于 大 脑 的 认 知 处 理 ,对其进行“扩展(elaboration)”,意为再加工,
即上述步骤中概念经过“完善”后,再次对其进行精致加工整合。经过这三个紧密相连的心智认知活动珠联璧合操作后,从而突现结构(Emergent Structure)便应运而生,即创新结构。人们基于认知系统对概念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如图 1 所示。
图1中,4个圆圈分别代表四个空间,实线表示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局部映射,虚线表示各空间内含元素之间的映射,正方形代表突现结构(Emergent Structure)。
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映射是局部的,由于一个心理空间的元素在另一个心理空间中往往有对应的元素,因此输入空间中的对应元素通过跨空间映射的过程被连接起来。类属空间反映了两个输入空间所拥有的抽象结构和组织,并为两个输入提供了共有的抽象信息,该空间中的元素被映射到每个输入空间中的对应项,从而激发了对输入空间中的跨空间对应项的识别。两个输入空间的成分并非全部投射,而是被选择性地投射到生成空间中,也就是说生成空间包含捕获的结构,以及在输入空间中不存在的结构,即只有局部理解而需要的匹配信息才会被投射到整合空间中。下面笔者将结合流行语“车奴”中的类词缀“奴”来分析概念整合网络的运行机制。首先,两个输入空间,即“奴”的框架和“在压力下购买汽车、房子的人”的框架将在读者的脑海中构建。输入空间1是被“奴”的概念占据,激发出跟该概念相关元素:被人占据、控制,没有自由,没有权利等。而输入空间2则会输入“有买车、买房等压力的人”的概念,其组成部分包括“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下,受汽车或房子的控制,不能随意花钱,感到疲劳,没有舒适等”。即“奴”等类词缀的意义构建可以基于以隐喻为基础的概念整合理论来解释。
二、数据分析
经收集《咬文嚼字》期刊相关内容,借助互联网和相关工具书,本节中,笔者将整理并厘清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类词綴“控”“狗”的语义特征,并比较其异同,从而探寻该异同背后的认知机制。
(一)类词缀“控”“狗”的语义特征
1.类词缀“控”的语义特征
“控”作为词语和类词缀的不同用法整理如下。词语“控”:操控、控制、控告。类词缀“控”构成的网络流行语:微博控、街舞控、签名控、中国控、品牌控、黑色控、化妆控、火车控、鞋控、手机控、旅游控、小说控、恐龙控、电话控、女人控、婚纱控、香水控、短裤控、文身控、彩票控、北欧控、衬衫控、珠宝控、品牌控、声音控、数字控、汽车控、淘宝控、古典控、男装控、潮装控、萝莉控、正太控、格子控。
相关工具书中词语“控”的基本含义有:控制、犯罪、驾驭。而从《咬文嚼字》中收集的含类词缀“控”的流行语指“对某人或某事有强烈的喜爱感情的一类人”。
类词缀“控”来源于英语“Complex”一词,意味着“情节阴谋”,之后“complex”作为外来词进入日语,在日本动漫领域被广泛使用,意指日本动漫中对少女持极度热爱的一群人。日本动画在中国广为流传,也有“Complex”的说法。汉语“控”具有控制的意义,其中包含语义特征[+捕获],[+占有],加上在发音上相似,“萝莉控”一词由此产生。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包含类词缀“控”的流行语指代“对某人或某事有强烈的喜爱感情的一类人或事物”。
“控”最初是一个贬义词,意指诅咒或咒骂。随着极端的情感色彩逐渐褪去,贬义性也逐渐消失,以中性为主,通常指“热爱某事物,并对其保持忠诚的一群人”。根据“控”的语义进化,我们可以总结如下:射箭—由远及近—控制—驾驭马一类对某事表现出强烈热爱乃至达到一定程度的人。通过对“控”意义构建的详细分析,我们通过图2可以清楚知道“控”的隐喻过程。
图2清楚地展示了流行语中“控”概念整合网络的运行机制。首先,“控”的框架和“对某人或某物具有强烈喜爱情感”的框架将构建在1读者的脑海中。输入空间I是被“控”的概念特征占据着,激发出跟该概念相关元素:对某物产生一种拥有的愿望、有时愿望过于强烈而变得恐惧以及行为异常等。而输入空间II则会输入“对某人或某物具有强烈喜爱情感”的概念,其组成部分包括“渴望占据、拥有某物,特别喜爱某物以至于达到受其的控制的地步等”。即“控”的类词缀意义构建可以基于以隐喻为基础的概念整合理论来解释。
除语义特征外,类词缀“控”还具有鲜明的句法特征,鉴于文章主要剖析语义特征,故将“控”的搭配形式简单归纳如下:
动词+“控”:指一群喜欢做某事的人。相关词语如:测试控,跑步控,打架控,哭闹控,刷屏控;
专有名词+“控”:指一群沉迷于某事的人。相关词语如:手机控,电视控,节目控,篮球控,摇滚控,女王控;
形容词+“控”:是指一群具有明显特征的人。相关词语如:刷新控,压力控,欢乐控,悲伤控。
2.类词缀“狗”的语义特征
同类词缀“控”一样,“狗”也具有构成词语和类词缀的双重功能,也在为形形色色的文字世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其中,作为新兴词语和类词缀中的一员,“狗”作为词语和类词缀的不同用法分别整理如下所示。“狗”:猎狗、恶狗、走狗、姓狗、狗地主、累成狗.类词缀“狗”构成的网络流行语:单身狗、学术狗、拖延狗、可爱狗、工作狗、考研狗、留学狗、失恋狗、管理狗、淘宝狗、补课狗、超车狗、时差狗、摇滚狗、加班狗、留学狗、健身狗、创业狗、手机狗、电视狗、篮球狗、摇滚狗、物质狗、艺术狗、势利狗、旋律狗、夫妻狗、炫富狗、考证狗、大四狗、升学狗、高三狗
相关工具书中词语“狗”的基本含义有:忠诚的动物、做坏事的人、姓、被诅咒、作为同谋而被俘虏的一群人。而从《咬文嚼字》中收集的含类词缀“狗”的网络流行语指“一群从事烦琐工作而累得像狗这样的人,亦指一群热爱某事以至于对它保持忠诚的人”。
“狗”最初贬义色彩浓重,因为其本义指被诅咒。随着语义演变,贬义的色彩逐渐褪去,以中性为主,通常指的是由于热爱某事而忠诚于它的一类人。
在网络时代,人们最常接触的是“看门狗”。由于宠物狗总是给人一种害怕孤独的印象,失恋的人可以称为“失恋狗”;狗很黏人,乃至达到依附程度,因此依赖淘宝的人被称为“淘宝狗”;狗还可以帮助人们完成各种任务,如承担缉毒犬、导盲犬等大任,因此人们常用“狗”来调侃自己的事业,聊以自嘲。据其语义演变历程,我们可由图3来展示类词缀“狗”的隐喻过程。
图3展示了流行语“加班狗”中的类词缀“狗”的概念整合网络的运行机制。首先,两个输入空间,即“狗” 的框架和“被俘虏为同谋、忠诚于主人的人”的框架将在读者的脑海中构建。动物“狗”的概念特征占据着输入空间I,激发出跟该概念相关元素:对主人忠诚、生活环境肮脏、看门累得吐舌头、没有自由,没有权利等。而输入空间II则会输入日常生活中类似于“狗”的概念,其组成部分包括“被俘虏为同谋、忠诚于主人的、主人疼爱有加等”。即“狗”的类词缀意义构建可以基于以隐喻为基础的概念整合理论来解释。
同“控”一样,类词缀“狗”除语义特征外也具有独特的句法特征,现将“狗”的搭配形式简单归纳如下:
动词+“狗”:指一群喜欢某事或处于忙碌和疲惫状态的人。相关词语如:加班狗,留学狗,健身狗,创业狗;
名词+“狗”:指一群沉迷于某人或某事的人。相关词语如:手机狗,电视狗,程序狗,篮球狗,摇滚狗;
形容词+“狗”:指一群具有特殊人格和生活状态的人。相关词语如:物质狗,艺术狗,势利狗,悲剧狗,可爱狗。
短语+“狗”:指一群长期处于困惑或身心疲劳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选择和压力下,人们总是将这种纠结的情感类比成狗,以表达无奈和自嘲。相关词语如:考研狗,炫富狗,考证狗,大四狗,升学狗,高三狗。
(二)类词缀“控”“狗”的语义特征异同
类词缀“控”“狗”之间的语义特征异同共存,详陈如表1。
1.类词缀“控”“狗”的语义之同
如表1所示,“控”指一类对某人或某物表现出强烈爱慕的人,“狗”指一群热爱某事以至于对他保持忠诚的人,由此可观,首先,所有含有类词缀“控”“狗”的汉语网络流行语都是指一群具有共同的爱好、习惯、性格、生活方式和外在形象特征的人,其中“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的一类人”是最重要的语义特征。其次,某些类词缀可以互换,如“上班族”和“上班狗”“手機控”和“手机狗”等。另外,三者都具有强烈网络语体风格,情感色彩皆以中性为主,并且具有异域之感。
句法方面,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含有类词缀“控”“狗”的词语都具有名词的性质,因此所有词语都可以作为名词执行以下语法功能:
充当主语,相关表达如:“毕竟,只有年轻的微博控才能更好地读懂其他年轻微博用户的想法”“美国的节目狗在厕所里头哭得昏眼花地,原因是所有的电影和电视突然都关了”。充当宾语,相关表达如:“每天使用微信时间最长的人可获得微信控徽章”“公司每年都会为单身狗举办晚会”。
2.类词缀“控”“狗”的语义之异
经分析可知,除了语义的相似性外,类词缀“控”“狗”之间也存在诸多差异,如“狗”很少用于指代“一群有共同外在形象的人”,而“控”具有这些语义特征。相反,“狗”具有的语义特征而“控”却没有,即它们具有相对独立性。两者都具有“极度喜爱”的含义,但在喜爱程度上却有细微的差别:“控”在喜爱程度上较深,有的甚至达到“无法自拔”乃至“成瘾”的程度,即整个人“即使在极端的情况下也最喜欢做某事”。“狗”在喜爱程度上次于“控”,对某物的喜爱之情,“控”之语义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另一差异在于,“狗”给人的感觉比“控”更亲和。例如,“毕业狗”等词不会让人感到距离遥远,因为他们具有一种亲和力,“狗”们聚在一起更多的是出于共同爱好而非利益,因此“狗”的褒义或中性色彩居多。至于“控”,在开始时具有贬义趋势,例如包含[+愤怒],[+正规的]等语义特征。例如:最早出现的词语“萝莉控”,则具有很强的消极意义。随着“控”的语义迅速发展,[+成瘾]的语义特征下降,[+喜爱]这一语义特征将得以保留,使其贬义色彩褪色,最终进化为中性词语。
(三)异同背后之机制探讨
通过对以上汉语类词缀“控”“狗”的语义特征分析,我们发现其不同认知意义主要是通过人们的隐喻或转喻思维产生的,体现了ICM的阐释力和概念整合理论对类词缀“控”“狗”意义构建的强烈支撑。
然而,首先,汉语类词缀“控”“狗”语义特征具有共同点这一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来自人们共享相同的客观世界和感知世界的同一认知机制。其次,人类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的感知体验,从而导致以相似的方式理解不同的类词缀。知解同一客观世界的相似经历及其交互方式,融合的思维方式和推理模式是类词缀“控”“狗”属于不同词类却共享某些语义特征的主要原因。再者,由于人类在改变客观世界方面的相似活动,他们共感共享共体验,存在交叉感知也是水到渠成。尽管人们在感知、体验和理解客观世界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在这些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人们对改变客观世界的共同认知和经验帮助人们形成了相似的概念结构,但是思维方式、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导致了两个类词缀之间的语义差异。
究其根本可知,汉语类词缀“控”“狗”的认知意义之异同主要是通过人们的隐喻或转喻思维产生的。人们在隐喻思维的帮助下,基于来自两个不同领域的两个概念之间产生的相似性,借助类比,想象和联想等隐喻思维方式,另得益于“整体代部分”或“部分代整体”这样的转喻思维方法来构建汉语类词缀的认知意义。基于相同的客观世界和认知机制,汉语类词缀的这些语义机制几乎相同,但是由于思维方式、语言本身和文化的差异,汉语类词缀的语义机制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异。汉语类词缀的含义在概念转喻机制和跨域映射概念隐喻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产生。
三、结语
本文以《咬文嚼字》杂志收录的近10年来产生并广泛使用网络流行语类词缀“控”“狗”为研究对象,对这两个类词缀的语义特征进行对比,并在基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它们的意义构建的同时,探索出这些异同的背后机制,即汉语类词缀“控”“狗”的认知意义主要是通过人们的隐喻或转喻思维产生的。由于时间和语料库资源收集的限制,本文仅对汉语类词缀“控”“狗”进行了初步探索,一些更深入细致的问题有待商榷,未来急需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刁晏斌.现代汉语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李蓓.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
[3]王文斌.英语词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邬菊艳,王文斌.英语类词缀的认知阐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2):15-18.
[5]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6]Bussmann H.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London:Routledge Press,1996.
[7]Fauconnier G.Turner M.Conceptural Integre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1998.
[8]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9]Lakoff 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