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智文,原一川
(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我国拥有56个民族,由于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分布格局,大部分少数民族居住在偏远的边疆地区,生活和教育相对落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民族地区的生活和教育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民族地区要真正摆脱代际贫困,2020年达到小康水平后防止出现返贫现象,根本途径是办好基础教育,而重中之重的工作就是要抓好中小学阶段的民、汉、外多语教育,多语能力有助于孩子们步入社会后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优势。民族地区忽视基础外语教育,孩子们将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长期不能改变贫穷代际传递的现象。为快速提升民族地区语言教育水平,国家已相继出台了关于民族语言教育的多个政策,尤其是双语教育的推行使得边疆地区大多数少数民族掌握了自己的民族语和国家通用语,在国家减贫扶贫事业发展中语言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其间接和直接效应已日益显现。
尽管语言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的重视,但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语言教育,长期以来学界所聚焦的是传承民族语和发展汉语普通话能力,对助力他们走向世界改变贫穷现象和传播民族文化的外语能力(本文主要指英语)研究却远远不足,导致我国少数民族基础外语教育的发展滞后,其相关研究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为弥补学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积极推进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的快速发展,本文以云南边疆民族地区15个独有民族的中学生为深度访谈对象,采用多元组合样本,使用定量调查问卷、学生学业成绩和中小学师资队伍现状数据,从学生视角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同时考察语言扶贫背景下外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旨在为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民族语言教育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提升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教学水平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国家语言扶贫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为彻底改变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落后的现状,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国家先后颁发了《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文件,已采取优先发展小学教育、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政策、设立寄宿制学校、推行双语教育、推广汉语普通话、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优化师资队伍、实施“两免一补”、狠抓“两基”、控辍保学等多项举措。经过70余年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已建立起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体系。(1)孙杰远,韩小凡.70年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国经验”[J].民族教育研究,2019,(6) .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基础教育规模空前扩大,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经费和资源保障不断加强,办学体制和管理制度日益完善。”(2)孙霄兵,徐玉玲.中国基础教育70年:成就与政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9,(2).已基本实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所预期的目标,即“到2020年,民族地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及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其外语教育已引起外语界高度关切。早在1985年国家教委就对中学英语教学情况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抽样调查,样本来自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甘肃等15个省区的105所中学,共7万余名中学生。在调研基础上,课题组撰写了调查报告,张正东教授出版了学术专著,(3)张正东.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发展:《全国高中英语教学调查研究》结题报告专著[M].成都:四川出版社,1991.开启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研究的先河。本次调查虽然没有完全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但对后期开展的基础外语教育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2004年西北师范大学在甘肃省5个少数民族州县的21所中小学做了一项有意义的调查,随后根据北京外国语大学姚小平教授的建议,东北师范大学和西南师范大学也对各自地区的少数民族外语教学情况做了调查研究。西北师大在调研基础上得出两点结论:一是由于民汉英语言的相互迁移,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二是外语师资不足、学历偏低、知识结构单一。(4)姜秋霞,刘全国,李志强.西北民族地区外语基础教育现状调查——以甘肃省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几乎在同一时期,有学者分析认为四川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英语教师短缺,专业水平不高,学历结构不合理;英语课堂缺乏三语教学基础,(5)刘翃,向晓红.四川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现状及发展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0) .也有学者对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6)李少伶,周真.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改革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强巴央金.西藏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近年来学界关注的问题更为广泛,研究内容包括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7)原一川,等.云南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英语成绩关系实证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原一川,等.云南跨境民族学生三语教育态度实证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3,(6).三语教育认同、(8)张贞爱,俞春喜.北方少数民族师生三语教育认同研究——以维吾尔、蒙古、朝鲜、哈萨克族师生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2,(1) .英语发音、(9)强巴央金,胡娜娜.西藏自治区藏族学生英语发音现状与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民族心理的排他性(10)王静.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的调查与思考——以四川凉山彝区英语教育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 .等问题。
纵观已有研究,各有侧重也各有不足。自1985年学界开展第一个调查研究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基础外语教育情况已完全不同。因调研时间和其他因素的局限性,已有研究对目前存在的基础教育问题缺乏全面系统的分析探究,对许多问题未曾触及,尤其是尚无专题分析研究小学英语教育,更无将语言扶贫结合起来的相关研究,对教育公平和信息化水平的分析更是乏善可陈。诸如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目前需要加强研究的核心问题。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减贫扶贫事业已取得巨大成就,尤其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11)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8-12-18.。当回顾和总结这一路的艰辛与自豪时,我们欣喜地看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多语教育(民语、汉语、外语)对国家脱贫攻坚事业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语言扶贫效应已日益显现。
“语言扶贫是指以整体素质提高为导向,以提升语言文字能力为中心,以各类语言因素和语言政策的高效协调配合为路径的扶贫开发过程。”(12)王春辉.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扶贫事业七十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国务院颁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首次把语言扶贫的概念写入国家的扶贫政策,明确指出“在民族地区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也是语言扶贫从间接效应向直接效应过渡的开始。然而,语言扶贫的内涵不仅仅是指提升国家通用语言能力,还包括民语能力和外语能力。基于二语习得语言观,孩子们要学好一门或多门外语,中小学阶段的外语学习至关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基础外语教育水平决定着少数民族学生外语学习的成功与失败,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民族地区语言扶贫的成效。
令人欣慰的是,基础外语教育与国家扶贫事业之间的关系已引起国内学者的高度关注。2019年10月15日至16日,我国首次聚焦语言扶贫的高层论坛“中国语言扶贫与人类减贫事业论坛”在北京举行。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民委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和来自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该主题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在会上形成共识,发布了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语言扶贫宣言》。《宣言》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打破地域区隔、传播信息和技术的工具,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基础;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提升学习者的能力水平是语言扶贫的基础路径和核心经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言以及外语都是语言扶贫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层次和领域发挥着作用,多元和谐共存。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扶贫事业是人类扶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力减贫扶贫的基础性力量。(13)李宇明.语言减贫的理论与实践[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近40年来我国的语言扶贫事业成效显著,但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不多,关注不够,对外语能力在扶贫事业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扶贫先扶智,边疆各族人民要彻底摆脱贫困,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语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基础外语教育对孩子们未来成长的深远意义。
为保证调查的可行性和数据的可靠性,课题组于2018年和2019年先后两次到滇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进行调研,访谈了中小学教学管理人员和一线英语教师,并咨询了外语界基础教育专家的建议和意见。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课题组聚焦研究问题进行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使用的研究数据来自多元组合样本。
鉴于小学英语教育和中学英语教育存在诸多不同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让读者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框架,本文主要分析研究3个问题:(1)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外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学外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3)语言扶贫背景下基础外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针对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问题,中小学生的亲身经历、观察思考和发自内心的声音是最具真实性和权威性的数据之一,所以本文选用的样本是一个多元组合:(1)访谈样本来自云南15个独有民族初高中学生;(2)定量问卷调查样本来自刚考入大学的241名师范类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为34%);(3)部分数据来自地州初中学生的英语期末成绩;(4)部分数据来自调研中收集到的英语师资队伍资料。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云南独有民族15个:白、哈尼、傣、纳西、傈僳、拉祜、佤、景颇、布朗、阿昌、怒、普米、德昂、独龙、基诺。这些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已形成自己对语言的认知和理解。所以,课题组从这15个云南独有民族中选取了30名初高中学生进行访谈,即每个民族2名学生,初中生1人,高中生1人。
本文的定量调查样本是2019级241名师范类英语专业大一年级学生。选择这一个群体的理据是,大一新生刚刚中学毕业,对家乡的基础英语教育问题历历在目,与城市教育反差鲜明。而且,选择了做一名未来的教育家——中小学英语教师,他们对家乡基础英语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很可能比其他初高中学生有更为深入的观察、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具有更多的认知;同时,通过读书阻断家乡代际贫困的问题,他们可能对语言教育和语言扶贫思想具有更多的思考。定量样本在云南省各地区的分布如图1:
图1 定量样本在云南省各地区分布图
本文使用的研究工具有两个:(1)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外语教育问题访谈问卷;(2)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外语教育问题调查问卷。访谈内容和调查问卷的内容一致,主要涉及7个维度:学校外语教育观念、家长外语教育观念、中小学外语师资队伍、学生外语学习动机、教育公平(资源分配等)、外语教育信息化水平、语言与贫困等。
由于云南15个独有民族分布地区较广,面对面进行访谈难度较大,课题组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数据收集。一是面对面访谈,被试共12人;二是由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把访谈问卷通过邮件发出,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邮件发出访谈问卷36份,共收回34份。课题组对问卷进行了审阅,把被试回答问题过于简单的问卷剔除后,保留了其中的18份问卷,最后用于研究的访谈问卷共30份,即云南15个独有少数民族中,每个民族有2位被试。对30份有效访谈问卷,课题组采用关键词和主题分类法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直接用于文中的被试所述内容的文字表述做了适当修改。关于定量调查问卷,课题组使用问卷形式进行发布和数据收集,一共收到有效问卷241份。课题组还特地从德宏州和怒江州收集了2个初三班学生的英语期末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育目前的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但各个层面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各校之间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农村小学、乡镇中心完小和城市小学之间,各校的情况差异更大。制约小学英语教育发展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如下:
1.制约小学英语教育发展的主观因素
通过前期调研和深度访谈发现,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育没有得到重视是一个普遍现象。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几乎没有开设英语课,更没有认识到孩子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城市小学和乡镇中心完小近几年虽然开设了英语课,但没有像语文和数学一样受到重视。在大多数乡镇小学,英语课更像是一个摆设,似乎可有可无,课表上排的是英语课,其实是由班主任上语文或者数学课。调查发现以下被试反映的现象随处可见。
我小学阶段没有学习过英语。学校没有开过英语课,也没有相应的英语教师。学校给我们发过英语课本,但没有进行过教学。(被试,白族,大理州)
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我的小学虽然开设了英语课程,但学校并不是很重视英语,因为升学不考英语,学校为了升学率对英语学习有所忽视。(被试,基诺族,西双版纳州)
我所处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我们小学,基本上我们的英语老师都是别的科目的老师来代替上课,没有专业的英语老师。(被试,布朗族,临沧市)
学校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但不怎么重视英语课,因为英语在升学考试中不用考。我们一周只有一节英语课,全校只有一个英语老师。(被试,佤族,普洱市)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育发展之所以存在各种问题,其主观原因是一些学校尚未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英语学习的时代需求和社会价值,也未意识到孩子们的语言学习会给他们的未来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由于学校对英语学习重视不够,教师也没有在教学上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孩子在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兴趣被渐渐地磨灭了,错过了最好的语言学习黄金期,这对于家长、孩子和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幸和悲哀。
2.制约小学英语教育发展的客观因素
除了主观因素,云南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还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课题组通过半结构式的访谈问卷,对各种客观因素进行了深度分析。访谈过程中,大多数被试把他们亲身经历的情况都如实地一一讲了出来,以下是几位被试关于小学英语学习情况的描述和他们在言语间流露出来的无奈与无助。
镇上只有我们这个中心完小才有英语课,其他乡镇小学都不开设英语课。学校和家庭几乎没有英语学习的氛围。家长亲戚只会问语文数学的学习情况,不知道有英语这门课。(被试,傈僳族,怒江州)
本人就读的学校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学习内容仅限于简单的词汇、句子、对话,英语课就跟音乐美术课一样可有可无,英语老师是一个教数学的女教师,水平一般。(被试,景颇族,德宏州)
我小学在两个学校读过,一个是村里小学,一个是镇上小学。村里的小学不开设英语课。后来三年级转到了镇上的小学,四年级开始上英语课。感觉学校不是很重视,全校就一个英语老师。(被试,拉祜族,临沧市)
通过实地调研和对定性定量数据的统计分析,课题组认为制约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育发展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英语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大多数农村小学一个英语教师也没有,有的中心完小只有一个英语教师;有些学校是用其他科目的教师来顶替英语教师,只要懂得ABC字母表的老师都可以安排上英语课。定量调查数据显示,76.7%的学生认为他们英语老师的水平偏低,20%的学生在读书期间经历过3次以上学校调换英语教师的情况。有20.75%的被试反映他们的英语老师主教英语课同时还兼教其他课,还有23.65%的被试讲述到他们的老师主教其他科目兼教英语课。
(2)小学英语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有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安排英语课,有的学校虽然在课表上安排了英语课,但实际上形同虚设,学校没有安排英语教师上课;有的学校安排了英语课,但课时很少,一周只有一个课时。
(3)没有统一的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起始时间。虽然几年前已有文件要求,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但目前小学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的情况都存在,极少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在幼儿园开始接触英语,但大多数农村孩子在小学阶段与英语无缘。
(4)基础外语教育规划缺失。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小学阶段没有统一的语言教育规划,开设何种外语由各校自主决定。
1.中学英语师资不足,整体素质偏低,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课题组于2019年下半年收集了来自各地州1518名(其中小学342人,初中757人,高中419人)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情况。统计数据显示: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1381人,非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137人(占比9%);专任英语教师1344人,兼任英语教师131人,特岗教师34人,代课教师9人,后三类教师的占比为11.5%;研究生学历的教师41人(占比2.7%),专科和中专学历的教师72人(占比4.7%);211或985或双一流高校毕业的教师53人,省级重点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252人,一般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952人,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261人(占比17.2%);在教学工作量方面,平均周课时在16~20节的教师1053人(占比69.4%);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曾出国进修3个月以上的教师55人(占比3.6%)。
这一组数据和其他调查数据客观地反映了目前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三大问题:(1)中学英语教师的数量远远不足。学校只有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同时还不得不安排非专业教师、兼职教师和代课教师担任英语教学工作。(2)整体素质不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太低,近些年来高校培养的研究生,尤其是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的研究生下沉不到边疆中学任教。另外,绝大多数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课程,入职后也没有接受过教师教育的专业训练,还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属于在“普九”年代招聘进来的代课教师转正。(3)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得到重视。出国进修的教师比例太低,参加省内外专业培训的机会也非常少。很多教师常年战斗在第一线,产生了职业倦怠,教法单一,理念落后。
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加强中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是目前最为紧迫的问题。如果少数民族地区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队伍,英语教育质量必将长期受到影响,民族地区的孩子将会因英语学科成绩不佳失去上高中和读大学的机会。
2.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部分学生辍学,学业成绩不佳
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学生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那么他们很难把英语学好,教师也很难把英语教好。目前,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相当比例的学生缺乏强烈的英语学习动机,英语学习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从以下访谈被试的回答,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深层的原因。
相较于其他科目,我感觉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对英语学习不怎么有兴趣,我是一点兴趣都没有。我曾和一个初三年级的学生聊过天,他说既然我以后也不会出国那我学英语就是没有用的,并且这种想法普遍存在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当中。(被试,纳西族,丽江市)
在我们班上,同学们学习英语的愿望不够强烈。有的同学打算初中毕业就回家种地,有的计划出去打工赚钱,有的没有读完就辍学了。我要回家的话,我父母也不反对。(被试,景颇族,德宏州)
由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缺失,英语成绩与其他科目的成绩相比差异很大,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中考和高考成绩。怒江州初三某班学生英语期末成绩(见表1)的平均分只有47.61分,比其他科目的平均分低了10分以上,全班英语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占比是78.4%。有很多学生终将因英语成绩差而考不上高中,失去走出大山去闯荡世界的机会。同时,我们还了解到一个现象,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英语成绩存在较大差异。德宏州初三某普通班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成绩比汉族学生的成绩低了7.5分(见表2),而且不及格的比例很高。但导致成绩差异的原因不是族别问题,而是其他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德宏州初三某提高班(或者尖子班)的数据显示,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英语学习的佼佼者。该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为36.8%,进入该班的少数民族学生有德昂族、傈僳族、白族、傣族、景颇族和阿昌族。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分析研究影响他们英语学习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找出有效对策和措施帮助他们提升英语语言能力。
表1 怒江州初三某班学生英语期末成绩(2019年秋季学期)
表2 德宏州初三某班学生英语期末成绩(2019年秋季学期)
3.大多数学校缺乏优质英语教育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下少数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就是能够拥有和享受更加优质和更加公平的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是我们亟需要解决的问题。访谈被试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优质教育资源的内涵,但他们反映的问题能使我们了解到民族地区优质英语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
我所在的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比较落后,学校的教育设备跟不上,缺乏英语学习资源,没有优秀的专业教师,家庭也没有能力购买英语课外读物。(被试,傣族,西双版纳州)
我的高中老师虽然有本科学历,但教学方法和内容比较枯燥,没有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或者过于年轻,没有自己的一套教学程序。(被试,阿昌族,德宏州)
由于经济水平落后,交通不是很便利等原因,专业优秀的英语教师愿意来我们学校工作的很少,学校的教学资源也不够丰富。(被试,怒族,怒江州)
一个地区或一所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指的是具有领先优势的教育人力、教育财力和教育物力等资源等对教育教学能够起到提升和促进发展作用的高质量教育资源。具体可包括先进的办学理念、硬件设施、教育信息化水平、优质课程和优良师资队伍等基本元素。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相比,目前最大的差异就在于优质资源的不平衡,尤其是在优秀师资队伍和学校财力方面差异更大。在入学机会和办学条件上,我们如果要确保每个孩子拥有基本均等的受教育机会,那么每所学校拥有“起点公平”的优质教育资源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扶贫减贫事业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汉语普通话推广和民族语言教育一直都是国家语言扶贫事业的核心工作,同时外语在不同层次和领域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共同构成了语言扶贫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深入了解语言教育和语言能力在扶贫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设计了一组问题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即2019级241名师范类英语专业大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见表3)。
根据表3的数据统计结果,超过84.65%的学生高度认同语言能力是阻断代际贫困的有力措施,82.57%的学生对拥有多语能力能助力脱贫事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大多数被试一致认为学好汉语有助于就业,学好民语有助于脱贫,学好英语才能走向世界、精彩人生、获得更强的生存能力。对调查的所有问题,学生不同意或完全不同意的比例没有一个问题超过5%。鉴于云南边疆地区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学生对语言扶贫思想有如此认同已经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他们今天能认识到外语能力在脱贫扶贫事业中的积极作用,他们明天就一定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基础外语教育的事业之中。
为进一步提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水平,针对上文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国家关于民族语言教育政策和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实际情况,课题组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针对中小学英语师资短缺的问题,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和实施更好的就业政策,让更多外语专业毕业生下沉到边疆民族地区就业。具体对策和措施包括:增加基础教育教师招聘计划;给予毕业生就业补贴;人事关系统一管理,让毕业生自行选择落户地点;对于怒江州、迪庆州等边疆偏远贫困地区,农村乡镇中小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可适当降低开考比例;加大力度招聘少数民族英语教师,尤其是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的高校毕业生,给予这类毕业生更为优惠的就业政策和岗位待遇。
2.针对小学英语没有受到学校应有的重视、课程设置和开设时间随意性较大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安排专人进行调研,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和具体解决的办法;出台指导性文件,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基本要求;加强教学督察,落实学校负责人的主体责任。
3.针对中学英语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教学质量令人担忧的问题,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通过远程教育方式聘请全国知名英语专家和教育家举办线上讲座,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应定期轮流安排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行充电培训。提升教学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激励教师建设慕课、微课、翻转课和线上线下金课,教师素养和优质课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4.针对民族地区优质英语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学校可以聘请省内外优秀英语教师进行线上授课,为学生提供一流的线上课程,购买丰富的电子图书,建立校本特色的网络图书馆,提升英语教学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让边疆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生像大都市学生一样享受到国家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5.针对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学业成绩不理想的问题,学校要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动机缺失的真正原因,找出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策略和措施。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弱决定着学业成绩的优劣,一旦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业成绩必然会提升。同时,学校要随时掌握学生学业成绩不佳的其他原因,力争做到一人一策帮扶。
6.针对基础外语教育规划缺失的问题,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外语专家认真研究语言国情,根据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制定出合理的短期和中长期教育规划,明确规定基础教育阶段的开设语种、起始时间、发展目标、学生群体、措施步骤、规格要求等。
7.加强语言扶贫思想教育,发挥基础外语教育在扶贫事业中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14)习近平扶贫新论断: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和精准扶贫[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103/c1001-28006150.html.我们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习近平的教育扶贫思想深入人心。最好的宣传方式之一就是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邀请少数民族企业家、专家学者等成功人士回到家乡以身示范,讲述汉语普通话、民族语和外语如何助力他们走向成功的切身经历或故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余年里,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阶段,学校、家长和孩子们越来越重视外语学习,学习成效一年比一年显著。同时,我们也清楚地了解到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严重制约着中小学阶段孩子们的成长成才,直接影响到国家语言扶贫大业的成效。
基于多元样本数据分析结果,本文探究了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外语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可行性建议。本文所彰显的3个核心观点是:
(1)少数民族基础外语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决定着国家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对其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少数民族地区的民语、汉语及外语教育和发展处在一个和谐共生的状态。学习民族语有助于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推进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定,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学习汉语普通话有助于少数民族融入主流社会,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与全国人民一道走向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学习外语有助于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讲好中华民族故事,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一致;
(3)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扶贫大业,外语能力必不可少,拥有一种外语能力意味着拥有作为世界公民的一种生存能力。
由于受篇幅等因素的限制,本文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开展讨论,比如:中小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中小学外语教学衔接、中小学外语课程资源建设、少数民族多语教师培养模式、民族地区外语教育智能化水平等问题。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这些问题,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外语教育,把基础外语教育研究与国家语言扶贫事业结合起来,从更高更远的角度审视发展基础外语教育的时代意义。我们更期待各级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高度重视基础外语教育,加速外语师资队伍建设,创造优良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学习环境,让民族地区的“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5)顾明远.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使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J].人民教育,2019,(Z3) .。让国家通用语言、民族语和外语和谐共存,全力推进国家语言扶贫事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