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丽娜,周翔宇
(浙江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近年来,随着教育投入对区域科技创新、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如何建立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日益得到社会关注。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健全教育投入机制,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涵。(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9/24/content_5227267.htm.2018年8月,《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明确当前教育财政最紧要的任务是提高教育经费数量和加强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808/t20180827_346266.html.2019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实施教育经费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提升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重要性。(3)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7499/201912/t20191227_413738.html.显然,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元高效的教育投入制度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方向,而如何合理配置和管理教育经费则成为我国打造教育现代化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加坡作为亚洲经济发展的中心之一,拥有先进的高等教育制度和完善的教育财政制度,其兼具系统性、延续性、灵活性的教育经费投入体系更是在全球享有盛誉。从本质上看,我国与新加坡现行的教育经费配置机制具备政府主导的相似性,借鉴其在教育经费投入、经费监管和绩效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举措对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理论视角、配置结构、成效挑战3个方面出发,对新加坡的高等教育经费配置体系进行全面解构,以期为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建设提出改革建议。
学界对高等教育经费配置的研究从未间断,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学界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基本达成共识,认为教育经费主要分为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两大部分。(4)OECD.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9[EB/OL].http://www.oecd.org/education/education-at-a-glance/.政府投入主要包括财政拨款、专项资助、减免税收等;社会投入包括家庭投入和高校自筹经费,高校自筹经费中涵盖社会捐赠及其他科技创收等。(5)蔡克勇,范文曜,马陆亭.转轨时期高等教育投入制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目前关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研究主要集中运用定量方法对各国教育经费的变化进行探索,学者们研究的角度各有不同,涉及经费来源结构、(6)郭德侠,杨绮雯.2001~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及其变动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2,(1).政府财政投入、(7)郭化林,谢姝莹.地方政府政治周期与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支持强度指数——基于2001~2015年3个“五年计划”的省际面板数据[J].中国高教研究,2017,(9).社会投入、(8)刘红宇,马陆亭.高等教育社会投入趋势研究(1998~2008年)——基于我国高校经费统计和OECD教育指标分析的比较[J].中国高教研究,2011,(5).生均经费(9)蔡文伯,黄晋生.我国省际间高等教育投入差距的实证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J].教育与经济,2016,(4).等。总体来说,现有研究有助于从单个视角了解各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状况,但无法系统、全面地揭示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应然结构和成功实践。
现有研究主要以数据追踪、比较研究的思路展开。学界围绕各国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家GDP的比重的差异,(10)黄河,黄志成.教育扩张和经济周期下教育经费投入的特征与趋势——基于2008~2018年《经合组织教育概览》的比较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20,(3).OECD各国高校经费收入结构差异(11)方芳,刘泽云.普通高校经费收入结构对生均经费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7,(3).、我国三级教育经费结构现状(12)陈晓宇.我国教育经费结构:回顾与展望[J].教育与经济,2012,(1).、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历年占比的变化(13)杨蓉,刘婷婷.中国教育经费配置结构分析——基于历史趋势和国际视野的双重探讨[J].全球教育展望,2019,(6).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总的来说,学界对国内外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占比的研究已经较为透彻,初步达成一国教育投资水平必须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共识,但在探索政府财政经费和社会投入协同机制的研究上仍然需要突破。
已有研究主要从政府财政经费执行效率不高(14)吴彩虹,全承相.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投入监督机制及其完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3).、教育经费绩效管理不严(15)郑方辉,刘国歌.预算绩效管理与财政绩效评价:以教育经费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高校内部教育经费分配不均(16)杜振宇.高校内部教育经费分配问题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0,(2).等方面,对高等教育经费管理问题进行了梳理,但在明晰政府与高校间的权责,优化政府教育财政评价、完善高校教育经费使用上仍然较为模糊。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描绘了国内外高等教育经费体系现状,揭示了协同高等教育经费体系构建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明确了当下亟须解决的两个问题:即如何从经费配置的各环节着手对高等教育经费进行有效配置?如何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经费管理机制?本研究将通过回顾中国高等教育财政的发展脉络,在全面扫描我国高等教育经费配置体系及目前困境的基础上,剖析新加坡教育经费体系的特色模式,立足我国国情,借鉴新加坡先进发展模式经验,为新时代下我国教育经费配置提供对策建议。
1.经费结构
国际学术界一直将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视为衡量一国公共教育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标,并一致将4%作为一国的教育投资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目标阈值。2012年,我国首次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4%的目标,此后连续8年我国的教育经费占比一直维持在4%以上。尽管我国高等教育资金投入占GDP的比例逐步攀升,但与OECD主要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不仅体现在总量占比上,还体现在具体的政府投入占比及社会投入占比上。据OECD统计,2018年中国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1%,低于新加坡(16%)、美国(5.2%)、英国(5.7%)、法国(5.5%)、德国(4.9%)、韩国(5.1%)。社会与私人投入占比也远远低于2014年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相应投入比例。(17)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9-Data and Methodology[EB/OL].http://www.oecd.org/education/education-at-a-glance/educationataglance2019-dataandmethodology.htm.
2.经费分配
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经费分配一直呈现梨形结构,表现为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占比最多,学前教育经费支出占比最少,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占比居中。近些年,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占比有所上升。以2019年为例,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0175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0049亿元,比上年增长8.25%。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分别为4099亿元、22780亿元、7730亿元、13464亿元,占比分别为10.23%、56.88%、19.30%、33.62%,比上年分别增长11.63%、9.12%、7.53%、11.99%。
3.经费来源
我国教育经费包括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两大类。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认定,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事业收入、捐赠收入、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以及其他教育经费。整体而言,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非财政教育经费处于不断变化中,以2005-2016年为例,2005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数的61.3%,此后一直波动上升,2016年上升至80.73%;2005年我国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数的38.7%,后逐步下降,到2016年仅达19.27。%(18)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7)[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tjcbw/201806/t20180612_1604112.html.截至目前,我国教育财政制度体系逐步稳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所占比例保持在80%左右,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则保持在20%左右,政府拨款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高等教育经费体系已经形成。
1.经费来源较为单一且缺乏弹性
政府拨款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其他渠道来源经费较少,这不仅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负担,也使得高等院校发展资金缺乏弹性。造成我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单一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引入社会资金的有效机制。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审批门槛较高,社会资本进入风险较大,造成有意向的资本难以进入高等教育,从而导致整个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在拓宽教育经费来源上缺乏多元的路径,较常通过社会捐赠、设立奖助学金的方式来筹集教育经费,而在落实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社会合作方式上较为被动,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经费的紧张。
2.经费管理固化,大学缺乏自主权
高等教育经费采用“基数加发展”的拨款方式,由财政部门和学校主管部门根据高等学校的规模、数量和各项经费支出情况核定分配基数。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掌控着教育资金的分配,而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大学对预算编制的标准没有实际话语权。一方面,高校在预算制定和执行上缺乏参与,致使我国高等教育经费预算落实体系与评价标准不具备权威性。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经费的管理和执行只能被动接受政府安排,导致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与高校科研活动及人才培养过程脱钩,从而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
3.经费预算缺乏有效监管和管理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预算编制是这样进行的:首先,财政部会同教育部一起负责整体预算编制以及资金的分配和下达;其次,高校内的每个预算执行单位再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上报预算数,然后由学校下达批准的预算数。在此体制中,合理监管是保障预算编制有效性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预算编制缺乏专业的第三方组织,预算执行缺少完善的监控、评估和问责机制,致使我国的教育经费预算编制公信力较弱,预算执行和实施透明度较低,经费使用效率较低。
在新加坡高等教育经费体系中,政府、个人和家庭、社会组织是新加坡高等教育成本的共同承担主体,是高校教育经费获取的多元渠道,是协同高校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与新加坡的教育体制较为类似,均为政府主导决策、各高校配套实施改革措施的运行模式,分析新加坡的高等教育经费体系,对我国建设协同筹资和稳定高效的教育经费机制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近20年来,新加坡对教育的投资占GDP的4%左右,且每年对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大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在新加坡政府历年的财政预算中,教育经费支出居于第二位,仅次于国防开支,占财政收入的23%左右。新加坡政府财政对大学的资助一般来说更是占大学总投资的70%~87%之间,高校学费占经常性经费的百分比一般低于24%。(19)EDUCATION STATISTICS DIGEST 2019 [EB/OL].https://www.moe.gov.sg/about/publications/education-statistics.此外,企业资助、高校开展学术创业等活动也是新加坡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整体来看,新加坡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仍是政府拨款,这反映了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高等院校教育人力储备资源,以充足的资金助力各高校进行学术突破和科技创新。
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独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是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经济发展亟须大量基础人力资源的投入。为了满足劳动人口的基本教育,新加坡政府大力投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该时期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在新加坡政府教育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大体为3∶2∶1,这样的投资策略与其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结构是相匹配的。随着新加坡经济结构的转型,政府投入初等教育的经费逐渐减少,投入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经费日益增多。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教育经费逐渐形成2∶2∶1的分配方式,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获得的经费数额逐渐持平,高等教育在三级教育经费中的整体比例显著提升。1980年以后,新加坡逐渐向第三产业转型,金融、教育、医疗等产业逐渐成为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高等教育在新加坡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突显出来。到21世纪初期,新加坡三级教育的经费比例逐渐持平,政府对高等教育、初等教育及中等教育的投资已经大致相当。
新加坡国土面积719.1平方公里,人口564万,是一个自然资源极端贫乏,人口密度高,但却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的移民国家。新加坡将高等教育视为人才出口关键的一环,视高等教育质量为本国人力资本发展最主要的环节,始终注重教育经费配置的结构和效率,一直保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与本国经济发展同频增长。新加坡的教育经费筹措以政府财政性拨款为主,个人分担为辅,其教育经费充裕、资助形式多样、资助范围广泛、资助周期长且富有弹性(见表1)。
表1 新加坡高等教育经费来源
1.公共财政拨款
新加坡独立至今,政府一直是高等教育经费投资的主角,政府财政拨款长期占高等教育总经费来源的60%以上。(20)吕杰昕,李军.新加坡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世界教育信息,2009,(9).在公共财政拨款中,经常性开支、发展性支出、政府补贴是政府资助高校办学的3个方向。经常开支补助金是以学生人数为基础,覆盖学生在学校的基础开支;发展开支以资本投资支出为基础,通过评估学校发展情况列支,两者皆通过公共财政的拨款实现。一般来说,新加坡教育经费的公共财政年度预算在上一年9月提交方案,制定过程中大学、教育部、财政部全程参与,共同对预算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商定和修改。预算方案完成后,教育部和财政部会在10月提交议会批准,审批过的方案将在次年的4月1日起开始运作。在执行过程中,如果预算方案出现难以避免的超支和未达支出预算时,大学、教育部、财政部都有权对预算项目进行内部调整。(21)EDUCATION STATISTICS DIGEST 2019 [EB/OL].https://www.moe.gov.sg/about/publications/education-statistics.
2.家庭学费
新加坡高等教育学费分为学生缴费和政府补助费,政府通过公共教育财政预算和回收率的相对测算,认定高等教育20%~25%的经费投入应当以学费形式让家庭支出,其余通过政府以向学生提供补助的形式发放。政府设置学费的原则是学费将由专业基础实验室课程单位成本的高低决定,实验室课程单位成本越高的专业学费越高。与此同时,学生支付更高的费用也将得到更大的政府补助。以2019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费为例,虽然医药和牙科的学费费用是文科和社会科学的3倍以上,但是大学学费补贴覆盖医学和牙科总学费的79.8%,艺术和社会科学则覆盖78.7%。
3.社会捐赠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所需经费的数额越来越大,新加坡积极探索教育经费的多种来源途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就通过鼓励高校采取校企结合、提高学费、吸引海外留学生以及获取社会各界捐赠等方式来拓宽经费来源。1991年,新加坡政府成立大学捐赠基金(University Endowment Fund),政府率先出资500万美元,鼓励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只要独立筹集250万美元的资金,政府就再资助与其筹集金额相匹配的金额,且会在5年之内再资助250万美元,这意味两所大学每筹集一笔经费,将获得政府3倍的支持。(22)Ministry of Education.Quality Assurance for the Singaporean Universities(QAFU)Final Report[R].Singapore:Ministry of Education,2001.目前,大学捐赠基金形式大大降低了大学对政府的依赖,且促成了私人和企业向大学捐赠的新模式。截至目前,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优秀校友、著名企业已经募集了超过10亿美元的大学捐赠基金。该基金投资产生的收入用于支持两所学校的师生开发创新项目,鼓励他们做出更加卓越的学术贡献。
4.助学贷款
学费贷款计划(Tuition loan scheme),是1989年新加坡政府通过资助避免适龄学生因缺乏教育财政支持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计划。在该计划中,政府为所有在校大学生设立了1亿美元的循环基金,并为理工类学生特别提供了500万美元的循环基金。所有参加全日制本科课程的学生(新加坡人和外国人)都可以申请65%的学费贷款,贷款在研究和学习期间是免息的。为了使学生能够轻松地借贷,没有规定担保人的收入资格,外国学生也可以寻求本国的担保人,只需一名年龄在21岁~60岁之间的新加坡公民作为担保人即可。本科毕业生的还款应在毕业两年内或就业后开始,费用须在20年内还清。中专生必须在毕业后一年或为国家服务一年后开始还贷,10年内每月最少支付100美元。如果学生移民,贷款必须在移民前还清。如果学生未完成学业而离校,则需要立即还清贷款。新加坡政府制定的学生资助政策较为灵活,如遇到经济不景气,政府会相应采取不涨学费、减免或豁免利息、允许学生支付新加坡四大银行的平均贷款利息等措施鼓励学生入学。
5.奖助学金
新加坡高校鼓励有潜力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对于学习成绩优秀、具有学术潜力和领导潜力的学生,给予优厚的奖学金支持。新加坡公共服务委员会(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PSC)提供针对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奖学金,各种类型学校的学生都可以视自己的学业成绩获得不同的资助。奖学金经费主要来自政府、企业或组织资助、高校支持和社会人士捐赠。同时,新加坡设立助学金保障家庭经济困难且表现优异的学生拥有受教育的机会。其资助性质属于赠予,无须偿还,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补贴、高校资助、企业或组织支持、社会人士捐助等。新加坡助学金资助对象广泛,与奖学金一样,新加坡公共服务委员会提供针对各年龄阶段的学生助学金。各类学校的学生视家庭收入的不同获得不同程度的资助,该制度减轻了贫困家庭支付学校学费的负担,确保经济困难的孩子不会因为家贫而失学。
1.以政府拨款为中心:建立稳定、持久的高等教育经费
新加坡重视对教育的大力投资,是其教育取得瞩目成就的重要原因。新加坡政府通过使用津贴补助等办法,牢牢掌握高等院校的教育权和人事权,从而能够充分分配高等教育资源。(23)曹惠容.试论新加坡教育投资政策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特点[J].教育财会研究,2008,(2).如2019年,新加坡政府教育总支出达130亿新元,当年新加坡政府实际预算总支出为781.6亿新元,教育支出在预算总支出中占比高达16.6%。(24)Statistics on public finance are compiled by the Accountant-General’s Department and the 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EB/OL].https://www.singstat.gov.sg/find-data/search-by-theme/economy/public-finance/latest-data.长期以来,为了保证教育经费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新加坡政府一是将国民手中的资金集中起来并大规模用于教育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二是积极筹募资金用于高校发展,对于筹集到的资金通过公共财政支出的方式依次分配给学校;三是将学生补助费用用于投资而增加其数量,再将投资利润存入每位在校就读的学生的银行户头,用以支付所需学费等;四是由政府出面鼓励家长将手中的资金用于孩子的教育,使教育经费有长远且充足的保障。
2.联动社会各界资助:拓宽教育经费渠道的数量与质量
新加坡的教育经费来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规模的扩大不断调整和完善。新加坡大学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政府、企业、高校、个人以及相关组织,目前已经形成了政府、社会和学校三方协同的局面。一方面,新加坡政府与国内外政府或企业合作,为品学兼优的在校大学生提供学习奖学金、生活奖学金、交换奖学金等,为广大优秀但贫困的学生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展示平台。另一方面,新加坡高校重视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联合奖学金和助学金,在给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的同时给企业输送更多的优质生源。(25)Ravinder Sidhu,K-C Ho,Brenda Yeoh.Emerging education hubs:the case of Singapore[J].Higher Education,2011,(61).此外,新加坡教育经费还包括社会捐赠经费等社会来源,其在新加坡教育经费构成中比例不高,但却是其支持学生海外交流、拓宽学生交流渠道的重要支持经费。
3.强化大学自治:协同大学与政府间对教育经费的绩效评价
教育财权和事权的紧密结合是新加坡教育经费管理的最大优势。在绩效管理上,新加坡政府通过绩效协议,在引导大学战略发展的同时授予大学充分的自治权力。政府针对大学核心事务,与每所大学签订详细的绩效指标协议和发展绩效协议,协议一般以5年为一周期,大学在绩效完成过程中具备自主权。绩效指标协议涵盖科研产出目标的制定与实现、招生体系和入学政策、经费政策、学费标准及学生资助体系等,发展绩效协议覆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自身发展等方面的战略目标。(26)王思懿,姚荣.新加坡高等教育治理如何走向现代化——基于“治理均衡器”的理论框架[J].比较教育研究,2018,(1).如果大学没有达到政策性条款的要求或中期绩效水平不高,其年度教育经费拨款也会受到影响。在经费分配上,新加坡的教育经费在国家财政的初次预算分配与教育部门的二次预算以及分配上协调紧密,中央政府与教育部门对教育经费配置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强,有效地促进了各级教育经费的平衡分配。
新加坡高等教育经费体系已经形成一个相互协同的运行生态,结合其与我国类似的政府主导制度及教育体系,探讨其在经费筹集、分配、使用、管理及绩效评价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优化教育经费结构,提升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及改进教育经费管理模式都大有裨益。
面向教育现代化,我国迫切需要将国家战略、产业发展与教育资源配置紧密联系在一起,为高等教育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目前我国教育经费总支出的GDP占比与新加坡持平,但我国高校来自政府的投资金额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远不及新加坡。从本质上讲,我国政府只有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投资,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具体而言,我国政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突破:第一,加大对高等教育公共财政的投入。政府可以通过与财政部协调、经费投资等有效方式持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改善教育经费配置结构,使高校有稳定而持久的教育经费预算,保障其科研与教学。第二,通过金融手段增加教育经费。政府可以将教育经费进行投资实现经济创收,也可以通过发行教育基金、教育债券等方式吸纳社会资金,缓解教育财政的压力。
为了解决高校经费不足和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高校必须主动探索政府、企业、高校、个人、社会等多方协同筹资的新模式,寻找筹资渠道的多元化路径。我国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经费渠道探索:第一,从社会各界汲取多元化的教育经费捐赠。通过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方式,挖掘潜在的教育经费,建立长期的联系与合作,保证教育经费的持续循环。同时,利用捐赠经费设置终身学习基金、技能学习补贴、技能提升奖学金等,以鼓励更多公民参与到高等教育中,以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实现教育强国新愿景。(27)史铭之,苑大勇.面向2035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转型与思考——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新加坡的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第二,科技成果创收。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发展优势,大力推进基础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推进产学研的融合,在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进一步将获取的经济效益投入到教育经费中。
资源分配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沿阵地,在调动高校积极性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加坡在教育经费管理上有自己独到的体系,我国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吸纳其特色:第一,设立专业的经费预算组织,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探索设立专业的管理机构对教育经费预算、分配与使用进行严格管理,并采用内外部评审的方式对经费使用进行监督。第二,规范经费执行的问责机制,加大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一方面,政府应当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教育经费的内部审计工作,从内部防止贪污腐败的发生;另一方面,各级政府机构应当尽量及时公开教育经费预算,让人民来督促;第三,政府需要联合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研究评价教育经费预算落实的体系与标准。对于高校教育经费的使用要制订奖惩分明的制度,充分激发高校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不断提升其经费的使用效率。
新加坡政府制定了相关法律条文来保障公民接受教育和培训的责任与义务,形成了整个社会重视教育投资的良好氛围。(28)张智美,薛岩松.浅析新加坡、香港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及其对我国大陆的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S1).在学风建设和质量提升上,我国可借鉴新加坡的改革思路,以法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第一,推动教育立法,加强高校教育经费的管理与规范,促进高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整体提升。政府可以在《高等教育法》的基础上,出台《高等教育财政法》《高等教育捐赠法》《高等教育补助法》等法律。同时,加强政府经费执行的立法,根据地方具体情况调整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监督和保证教育经费预算的落实。第二,加强教育质量规范,营造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生态。政府可以通过法律规范和相关政策,引导高校提升教育质量,以质量作为评判教育经费分配的重要准则,及时回应高校关切的问题,增进政府与高校间的互动互信,形成关注质量、支持创新、公平科学的良好氛围。
尽管新加坡高效公平的资源配置体系确实在吸引优质国际化的生源,促进本国经济繁荣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制度有其特殊性和历史性,我们在借鉴其模式时需要全面考虑我国的国情。随着我国政府对高校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如何建立合理、高效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已经成为我国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关注重点。未来我国政府在考虑自身具体情况的前提下,或可汲取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在经费绩效管理、经费结构调整、政府与高校权责配置3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教育经费管理只有找准自身制度优势和特色模式,才能真正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