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狄金森的自然观

2020-09-29 13:32袁越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7期
关键词:热爱自然观平等

摘  要: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19世纪的诗人,她一生中创作了近一千八百首诗歌,其中关于自然的诗歌足有五百首之多,占到了诗作的近三分之一,这足以见得诗人对自然的重视,我们可以从这些诗歌中分析出诗人的自然观。本文认为:狄金森热爱自然,主张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随着观察的深入,她还认为以人的智慧、知识不能参透自然,从而对自然产生了敬畏感。

关键词:自然观;热爱;平等;超验主义;敬畏

作者简介:袁越(1999.12-),女,汉族,四川广元人,重庆大学弘深学院土建大类实验班学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7--03

一、狄金森的自然观

1. 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人与自然平等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西方一直盛行着“人类中心主义”。他们认为人与自然对立的,将自然看作是可以被人类征服的对象,毫无平等可言,更不用说和自然和谐相处了。培根曾说“我来到世上就是要让大自然及其儿女供人类使用,使她们成为人类的奴隶”[1]。正是因为这样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深深的扎根在人们心中,所以才有那么多人肆意浪费环境资源、破坏环境,引起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而艾米莉·狄金森虽然不是直言不讳地抨击这样的错误思想,但从她的关于自然的诗行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她对自然的欣赏与热爱,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她认为自然与人是平等的,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狄金森生活在乡下小镇中,她的诗歌中对自然的描写大多来自对她身边的动物、植物、景象。也正是因为生活在这个小圈子中,狄金森对自然的描写才显得更加的细致,她给她描写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赋予了灵性。而狄金森对她熟悉的树、鸟、花还有四季等的描写,都体现出她对自然的关注、热爱。

在《晨曦比以往更柔和》(J12)中,詩人描绘了一幅鲜艳亮丽的、充满生机的秋景图。描写这幅景色时,如诗行“坚果变成深棕色了——/浆果的脸颊变得更加丰满——/玫瑰走到了城镇之外——/枫树披上了有艳丽颜色的围巾——/田野穿上了猩红色的礼服”所示:她选取了毛栗、浆果、玫瑰、原野、枫树等富有秋天特色的意象,用一些明亮的、温暖的色彩的词语(深棕、鲜红、艳丽)加以描写,使画面显得明丽、温暖,并用一些极富表现力的动词,穿、披,把意象拟人化,使画面富有动感,活了起来。诗人用渐渐丰满的脸颊来形容渐渐成熟的可爱的浆果,将玫瑰的枯萎用一个人离开小镇来比拟,将田野结出的累累硕果比作为田野穿上红衣,渐红的枫叶比作枫树为自己戴上了头巾,描写出了一幅盎然的美丽的秋景图,(一切景皆情语)相信诗人走出院落,望见这美好的山水田园画般的景象,会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愉悦、闲适的心情。

这些动态的景物,明快的语言,无不流露出欢喜的语气和欢快的心情。在她心中,“这些植物是与人对等的,她感知自然、讴歌自然、欣赏自然。”[3]她并不是游离在自然之外在看自然,而是将自己融入到其中。这既是自然景象的描写,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是诗人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外在表现。

《我告诉你太阳怎样升起》(J318)中诗人用生动奇特的意象,描绘了无比壮观的日出日落的自然景观,诗中充满了感动和欣喜之情。在生活中,常见的日出日落景象,我们常视而不见,诗人为这壮观景象深深吸引,并为之感动。在这几个诗行“一次一条缎带——/尖塔在紫水晶中游动——/消息像松鼠一样跑向四方一样传开了——/群山解开了自己的帽子——/食米鸟开始一一登场歌唱——”以及“似乎有一道紫色的阶梯——/黄色的男孩和女孩在上面爬——/一直在爬——/直到他们达到另一端——/一个灰色的牧师——/轻轻地拉起栅栏——”中,诗人用缎带、纸水巾、松鼠、群山、栅栏等意象,让读者对日出和日落充满无尽的想象:太阳冉冉升起,发出万丈光芒,犹如千万条光彩夺目的缎带,渐渐霞光照亮整个村庄,尖塔如同在纸水巾的云中游动。用动感的意象,松鼠奔跑、食米鸟的歌唱,再次比喻刚刚升起的太阳,更增添了活力,更有动态美。这景色深深地吸引了诗人,使她沉醉其中,忘记了一切,伫立良久,看不够,品不足。时光飞逝,已近日落,诗人转而描写日落景象。“紫色的阶梯”缓缓下降,“黄色的孩童”爬台阶而下,最后越过地平线,直至消失,仿佛是有一个“灰色的牧师”轻轻拉起了栅栏,领走了太阳的光辉。这样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热爱留恋不舍、热爱自然的情感。

整首诗歌写作中,以时间为序,写太阳升起,夕阳西下,直至完全消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将霞光、尖塔等静景与随着光线渐强、视线范围更广,群山松开了自己的帽子,鸟儿在阳光下欢唱“长刺歌雀一一登场”的动静结合,写得有声有色。诗人心中的欣喜油然而生,“那必定是太阳”。

能够感受到欣喜的何止是“我”,太阳升起来,“群山松开帽子”,“松鼠”奔跑着传递太阳升起来的消息,歌雀卖弄自己的歌喉,为太阳升起歌唱。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它们的喜悦。面对大自然的馈赠,动物和人一样,体会大自然带来的喜悦。在诗人眼中,自然界的万物拥有与人类一样的情感,物我同一,享受着自然赋予的灵性。

这些景色是诗人看到的、感受到的,也是诗中动植物所能观察到和体会到的。

在狄金森描写自然的诗作中,她运用了大量的拟人修辞手法,她写自然的万事万物与我们一样,享受自然的馈赠,享受自然带来的美的欣赏,精神的享受。她认为自然是与我们平等的。早期,她站在与自然同样的高度,沉浸在自然中去看自然,而并不是觉得自己比自然高出一等,在自然之上。狄金森关注自然中微小的事物,对待它们她带着一种温和亲切的态度。正如宋秀葵与周青《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作:生态文学的典范》中所说“大量的拟人手法的使用统一了自然节律和我们生活的节律,更显示出狄金森把自然的风物当作生活中的熟人,当作活生生的家庭一员来看待。”[1]

2.狄金森自然观在超验主义基础上有所发展

狄金森受到了十九世纪风行于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思潮的影响。超验主义认为“自然是上帝的化身、超灵的外衣,人可以通过直觉(或悟力)从自然中感知到神启。”[2]“梭罗和爱默生都认为:大自然只是表象,上帝的精神法则才是本质;上帝的精神是通过大自然的物质现象显现、展示出来的。”[2]

本文认为,狄金森的思想确实很大一部分受到了超验主义的影响,并且在她前期的诗歌创作中也有体现,诗人早期作品大量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去体悟动植物山川河流的情感等,有超验主义的痕迹,如《晨曦比以往更柔和》便是一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狄金森不断地对自然的观察、欣赏、思考,在她后期的诗歌中渐渐体现了越来越多的她对自然的思考。“自然在狄金森看来不仅是‘超灵的化身,与‘知识更同属一体。然而,‘我们的智慧最终无法洞悉这‘淳朴而简单的自然”。[2]看似熟知的东西,并非如我们所认识的那样,或不可知,超越了自己的认知范畴的东西还很多,如此一来,自然会产生一种敬畏感。

在这一首《“自然”,如我们所见》(J668),常被人提为狄金森的代表自然诗之一的诗作中,狄金森直接地讲述了她对自然的思考。“‘自然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山峰——下午——/松鼠——日月食——蜜蜂/不——自然是天堂——/‘自然就是我们所听到的——/歌雀——大海——/雷霆——蟋蟀——/不——自然是和谐的——/‘自然就是我们所知道的——/但没有艺术可以描述他——/我知道我们的智慧无能为力/对于她的单纯——”全诗大量的使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涵盖了诗中所列举的几乎所有意象,诗人在前面的诗行中对自然进行了思考,先说自然就是我们看到的各种景象拼凑起来的,并列举了山峦、午后的风光、松鼠、日月食、蜜蜂这几个富有美感的意象;尔后又认为自然实际是“天堂”,“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同样列举了几个能发出声音的,可能是在她生活的小镇上她能比较熟悉的意象:歌雀、海洋、蟋蟀、雷霆。在這首诗中,狄金森列举的意象几乎就是在她生活的地方她所喜爱的全部自然景色和生命了。《自然,如我们所见》诗人罗列了所见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事物,但无法表达内心的感受,诗中“天堂”,表明大自然是美丽的、神圣的。“自然就是和谐”表达了大自然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是悦耳动听的,象征着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诗人由感知开始,继而沉思。在这个过程中,有敬畏、谦卑,更具庄严肃穆。在这首诗中,诗人对人类能探清自然这一命题做出了否定的回答,的确,自然中存在着千千万万的生物,有着数不清的神奇景观,人类是连“自然是什么”这样的简单问题都无法回答的,更不用说准确地回答了,诗人在接受了超验主义的影响后,又不断在自己思索、探寻、观察,仅仅就是从她身边的小镇出发,她都无法探寻清楚,由此,她渐渐衍生出与超验主义不同的看法,或者说在超验主义的基础上对这种思想有所发展。

如张雪梅所说“前两节完全就是爱默生的自然‘幽灵在狄金森诗歌中的穿行和启示”。[2]同时,她又在诗中点出自然就是和谐。但是正如诗人在最后几行诗中智慧地点出:“自然就是我们熟知的一切——/但又没法予以说明——/对于她的单纯/我们的学识何其无能 ”。自然具有着我们难以洞察的特质,在她看来,以我们的智慧,是没有办法看明白自然的,我们甚至无法回答“自然是什么”这样的命题。这首诗正反映了在狄金森看来“自然不仅是‘超灵的化身,与‘知识更同属一体, 还是‘我们的智慧最终无法洞悉这‘淳朴而简单的自然”[2]的观点。这正是狄金森在自然观方面与爱默生以及梭罗的超验主义的不同所在,也可以看出她对自然的探索、揣测。

3.对自然 的敬畏

狄金森对自然不断地思考,她退隐后住在她父亲留下的房子里打理花园、果园,当她发现自己都无法洞悉这她再熟悉不过的花果时,她开始意识到自然是神秘、冷漠的,她发现自然实际上是超出人的精神意志之外的,自然规律不会因为人的意识为转移。狄金森对自然的情感中逐渐融入了越来越多的敬畏,这从她后期很多诗歌中都可以看出来。

从这首《露是草丛里的山洪》中,“我们偷窥着这森林和山峰——/自然在这幕布后面表演着——/把外表错误地当成内在——/谈论着我们的见解——//在自然表演的旁车外边——/广告牌上的评论的人——/能否像孩子一样/被允许进入——/在某个周三的下午——”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然的奥秘比作装在大篷车幕布后面的表演,人们站在外面看着广告牌心驰神往,但根本不知道是否能“像个孩子一样”获得进入的资格。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自然的神秘与对人类的疏离,在自然面前,人类不过像一个小孩一样,有许多的无知。同时在诗中她讽刺了那些企图评论者大自然的“表演”的“广告牌上的评论者们”,以为自己看到的自然的冰山一角就是全部,全然不知自己“错把外表当成内在”。如张雪梅所说“超验主义式的 ‘一厢情愿遭遇‘自然的严酷威胁和冷漠拒绝, 诗人对‘自然的敬畏感日渐累积 ,逐步奠定了她对超验主义自然观冷静的质疑”。[2]

在狄金森的名诗《我害怕第一只知更鸟》(J348)中,“我不敢见水仙花——/害怕他们的黄袍/会不会用一种时髦刺穿我/对我来说太陌生了——//我希望草地快点生长——/所以到了可以看的时间的时候/它就会变成很高,最高的那一个/只能伸展着看我——//我受不了蜜会来/我希望它们远离我/在他们去的那些昏暗的国家/他们在谈论我什么?”诗人害怕“林中的演奏”会有力量伤害她;害怕水仙花的黄袍将她刺穿;害怕青草打量她;害怕蜜蜂的到来。诗人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知更鸟的啼叫比作林中的演奏,将水仙花的外表皮比作黄袍,并将青草、蜜蜂拟人化。她不知道它们在它们去的“昏暗的国度”中会怎样评论她,她很想知道,但又无从知晓,所以是人会感到失落。她对着自然中未知的一切感到敬畏,她深深地感到这自然中一切的冷漠,不论她做什么,她都无法改变自然的步伐,不能让自然因为人类的意志而被挽留、停下。就像诗中所写“凄然地领受/他们漠然的鼓声”。诗人在遭受自然的冷落后表现出了“不可抑制的失落”[1],她能理解,自然是超出人类的精神意识之外的,他对待人类诗冷漠而又麻木的。

诗人在她的著名诗作《一个瘦长的家伙在草地》(J986)中,“草丛间有一个瘦长的家伙/偶尔往前蹿动——/你可能见过它,如果没有的话/它的通知太突然了——/草像梳子一样向两边分开——/可以看见一支斑斓的箭——/然后它在你的脚下闭合/在前面又打开——”精心选择了蛇这一阴冷的本就令人生畏的意象。运用大量的隐喻、比喻与拟人:例如直接用“一个瘦长的家伙”、“斑斓的箭杆”、“甩开的鞭子”代指蛇,虽没有直接说明这就是蛇,但是用许许多多和蛇有相似点的事物来代替它、隐喻它,也表现出蛇的神秘;又用“往前一蹿”、草像数字一样“一下子分开”、“它缩了一下,就不知去向”来写蛇的行踪诡秘,它像自然一样,虽然是人们可见的,但当你想去“捡”它、去触碰它时,它又很快地逃离、消失,拒人以千里之外。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蛇丰富的灵魂、鲜活的生命,以表达自身的情感。她蛇这个意象“深深打破了人与自然间一贯的安全、和谐的气氛”。[2]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揭露了自然神秘的,无法被人探寻的一面,自然是会给人以恐吓与震撼的。同时,在“诗人”试图去触碰蛇时,从蛇快速的离去又表现出诗人明白,自然是不可探寻的,它阴冷麻木,拒人类千里之外,人类实际无法亲近他,无法探索他。在诗的最后几个诗行中,诗人直接写到“但是不要去见这个家伙/无论是结伴还是独自一人/都会让你屏住呼吸/从骨子里感到寒冷——”诗人在见到蛇时,有的不是与以往的大多描写自然中生物一样的亲切与和谐,而是不由得屏住呼吸,感到骨头都发凉,这代表着蛇,或者说自然,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有美景时的欢欣愉悦,还有在人类试图触碰它、了解他、感受它时冷漠的拒绝,甚至在有时让人感受到的全然是惊恐与震撼,大自然的无情、可怖让诗人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之后,对自然有了深深的敬畏感。《一个瘦长的家伙在草地》书写了诗人与蛇的特殊邂逅,抒发了诗人对自然迷恋又困惑、恐惧的情绪。

二、总结

独居的诗人怎样渡过孤独的时光,只好寄情山水,从而享受一份宁静與和谐,感悟自然给人的启迪。我们从狄金森的诗作中可以看出狄金森对自然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思考、探索。在她生活的小镇里,她身边熟悉的一草一木、自然景观、一鸟一兽都可以入她的诗。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总结:狄金森对自然是充满着热爱之情的,她总是带着欣赏的目光去观察她身边的事物,去感受她们。而通过对自然的不断探索,她感悟到以人类的智慧不足以看清远超出人类认知范畴的自然,并对自然产生了敬畏之情。

参考文献:

[1]宋秀葵,周青.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作:生态文学的典范[J]. 山东社会科学 2007年第9期 2017.09.22.

[2]张雪梅. 艾米莉·狄金森对超验主义自然观的再定义[J]. 外国文学研究 2005年第6期.

[3]肖之芳.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解读[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

猜你喜欢
热爱自然观平等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正确塑造自己当教师的角色
让写作不再是一种折磨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情人的烦恼
浅谈中学生追求流行音乐的思想
用心为每个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浅谈园林艺术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