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也是柳永词中得到解读最多的一首。在这首词中,柳永创造了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表达了深厚的离情别绪。本文通过解读《雨霖铃》这首词,揭示背后蕴含的情感内容,探索柳永在词中的情感表达及其方式。
关键词:柳永;《雨霖铃》;“伤离别”意象;离别情感
作者简介:贺文娟(1980.9-),女,汉族,山西省太谷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7-0-02
一、《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根据史书记载,柳父是南唐降臣,虽然向宋朝投降,但是柳父并没有忘记旧主,但是在新的朝代环境下,柳父的这种情感也不敢向人泄露,因此终日畏葸度日。另一方面,柳父颇有才气,这也是他身上的一个特点。柳永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父亲的影响。年轻时,柳永创作了一首《鹤冲天》,但是这首词没有给年轻的柳永带来名誉和前途,因为这首词直接触怒了当时的皇帝,也就是宋仁宗。此后,柳永仕途失意,最终流连于坊曲。柳永很有才华,他的才华无法为政治服务,就转向词的创作。
《雨霖铃》创作于柳永离开汴京的时期,当时,柳永要前往浙江,他在汴京有一个恋人,两人在长亭送别,柳永情感涌动,写下了这首词作。雨霖铃这个词牌名来自唐代杨贵妃的故事,根据记载: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 《雨霖铃》 曲,以寄恨焉。这说明这个词牌名自身就具有一种哀怨、深情的特点,这与柳永离别恋人时的心情类似。
从柳永自身身世以及与情人的离别来看,这首词不仅具有深厚的情人离别时的哀怨悲伤之情,此外,还有词人个人半生失意、功名无望的失落沮丧之情,这是这首词的情感基调,也是解读《雨霖铃》情感世界的关键。
二、《雨霖铃》中“伤离别”情感简析
《雨霖铃》写了词人离开汴京时与情人话别的情景,可以从三个方面对这一细节进行解析。首先,作者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等信息;具体来讲,“寒蝉凄切”点明了季节为夏末秋初;“对长亭晚”则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说明了离别的气候环境。第二点,作者写出了自己对离别后的情境的想象,这主要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几句。三是通过写当前的离别情绪以及后别后的情景,将虚实结合起来,通过时间的跨越来表现深厚的离情别绪,达到了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
通过对《雨霖铃》词作中内容的解读,可以从整体上掌握词人的情感。为了深度解析柳永的思想情感,有必要从表象进一步探究。柳永在《雨霖铃》这首词中,通过对离别情绪的描写,深刻表现了自己“伤别离”的情感内容。也就是说,词作中记叙的离别场景是为了表现词人伤别离情感的工具。因此在解读这首词的过程中,不能简单解读为别离的场景,而是要深刻领会词作背后词人的伤别离的情感。
在解读“伤离别”这种思想情感的时候,要注重与话别的情景区分开来。具体来讲,话别情景是对离别这个事实的解释,而伤离别则是对情感的解释,也是一种艺术形式的解读,更加复杂也更加高级。前一种解释更多的是对事实的解释,而后一种则是对情感的内在解读。前一种解读是对具体场景的描写,是对离别的详细描写,而后一种解读则是对伤离别的情感的意象解释和思想建构,也是对离情别绪的思想方式的解读。《雨霖铃》之所以能够传唱千古,就是因为柳永在词作中创造了一种更加高级的情感,并对其进行了艺术化的解读和解析,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
《雨霖铃》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营造了一个情感丰富的离别场景,在这个场景中,大量意象得到描写,比如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等,此外还有词人想象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将作者个人伤离别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透彻肺腑,极具艺术效果,能够给人强烈的艺术感受。
三、《雨霖铃》中具体意象与“伤离别”情感的对应关系
《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是对词人与情人离别场景的具体描写。诗人选择寒蝉和长亭两个意象来描写离别的场景,寒蝉和长亭都具有原型性意义,这是因为寒蝉自身就蕴含悲伤情感的特征,而长亭自古就是离别的代表。在这首词的开端,词人使用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意象来描写离别的场景,一方面可以准确表现词人与情人离别的场景,另一方面可以深刻展现词人内心的悲伤,为顺利表现词人的“伤离别”的深层次情感提供途径。针对寒蝉,词人选择了凄切进行描写,而长亭则是晚间的时候,这种描写不仅是点明词人与情人离别的季节和时间,也可以起到推动情感营造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寒蝉和长亭不仅仅是离别的外部场景,也是诗人内心伤离别情感的外在表现和代表。词人通过这两个意象将自身的情感准确表现出来,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感染性效果。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这是对离别情景的进一步描写,也是对首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延续性描写,这句写的是词人在骤雨初歇的环境下与情人离别时的情感变化,词人没有心情饮酒,表明内心非常悲伤。在这里,骤雨不仅代表自然界的一种现象,也是词人内心情感的宣泄,可以将其作为情感表达的一种隐喻。词人与情人在都门饮酒,这是离别的酒,因此显得特别苦涩,词人难以下咽,不仅仅因为酒,更是因为词人心中苦涩,难以饮下离别的酒。词人不得不离开情人,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在面对眼前这凄清的离别场景,心中的情感得到强化,转变为一种难以承受的痛苦,最终转化为词人笔下的作品,因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词人思想情感的结晶,充分展示了词人在远离情人时内心的苦闷和悲伤。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则是对离别的具体描写,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词人与情人难舍难分,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悲伤和痛苦。当两人正在难舍难分的时刻,开船的时间到了,有人催促词人上船。因此两个人的离别的时刻最终来了,从此词人与情人将天各一方,此后是否還能见面也是未知。世事无常,聚散匆匆,此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两人被这种离别情绪感染,无语凝噎,虽然有千言万语也不知道怎么诉说。这段描写,一方面是对两人离别的直接描写,另一方面则是情感的升华和爆发阶段,词人伤离别的情感在这里达到高峰,让词人无法再说什么,因此可以将这几句看做整首词作的情感高潮。柳永在《雨霖铃》中不仅描写了词人与情人离别的情景,还表现了两人离别时刻的悲哀的心情和愁绪,极具情感感染力,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词人的伤离别的情感的宣泄,感动了后世一代代的读者,这也是《雨霖铃》这首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的来源,也是打动读者内心的关键。
四、《雨霖铃》中情感世界的意象使用及其特征
《雨霖铃》从内容来看,写的是词人与情人离别的场景以及词人对离别后的想象。要注意的是,词人通过对意象的选择不仅准确描写了离别的场景,还利用意象营造了悲伤凄清的情感环境,并利用意象展示了词人内心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意象的作用至关重要,是整首词的成功关键。从词人选择的意象来看,具体包括“寒蝉”、“长亭”、“都门”、“杨柳”、“晓风残月”等,这些意象的选择为整首词的情感营造提供了强大支撑,为表现词人内心的情感提供了刀具和途径,因此对于整首词的作用显得非常关键。
《雨霖铃》还描绘了词人内心的情感,并形成了独具艺术特征的情感世界,词作中丰富的情感是这首词成功的关键,也是这首词得到后世称誉的关键,这是因为词作中描写的情感可以得到读者内心的共鸣,尤其是经历过离别情绪的读者,对词作中描写的这种情感更是感同身受,因此当读者读到这首词的时候,词人以豐富准确的意象描写的情感就会在其内心深处激发其强烈的情感共鸣。从整体上来看,柳永在《雨霖铃》这首词中以意象选择成功传达了内心丰富的情感,并达到了整体上的凄切悲哀、难舍难割、悲凉沉郁的情感效果,进而形成了具有强烈艺术魅力的情感世界,成为打动一代代读者的一首经典词作。
词人创作一首词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告诉人们实际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要表达他内心的情感和他理解到的人类的情感。词人内心情感是不能用现成的概念来表达的,因为在现成的概念中找不到那样的词汇,因而词人要选择客观事物来使他内心情感客观化和对象化,这样创作的结果,词人可以形象地表达他内心的情感,读者也能清晰地理解他表达的情感。词人是根据他情感结构的样式来选择客观事物的样式,实际是创造意象的结构样式的,这样,创造的结果就是客观事物——意象结构的样式就成了情感结构样式的象征。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用两个原型性象征构建出新的象征意象形式,表现“伤离别”的情感,是什么样的语言都不可能代替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难舍难分的“别亦难”意象把所有情人离别的情感都囊括其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意象,以一个更大的意象把“伤离别”的无限凄凉、无限渺茫和无限空虚的情感表现了出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又以原始意象表达了离愁别绪的不可解脱。“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则把从此生活变得虚无的感受表达得深刻至极。
五、小结
《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也是柳永词中得到解读最多的一首。在这首词中,柳永创造了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表达了深厚的离情别绪。从柳永自身身世以及与情人的离别来看,这首词不仅具有深厚的情人离别时的哀怨悲伤之情,此外,还有词人个人半生失意、功名无望的失落沮丧之情,这是这首词的情感基调,也是解读《雨霖铃》情感世界的关键。本文主要分析了《雨霖铃》中诗人通过意象描写展现的强烈的伤离别的情感,分析了不同意象在其中的具体作用,探讨了词人通过意象写作展示情感世界的独到之处。《雨霖铃》以其丰富的情感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喜爱,这也是这首词最大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罗自强,蒋光明.诗歌之美:言说什么,怎么言说——汪芳老师《雨霖铃》赏析课评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9(27):26-29.
[2]崔霞霞,邓家鲜.留白艺术在高中古诗词课堂中的运用——以《雨霖铃》为例[J].新西部,2019(23):146-147.
[3]贺生智.如何引导学生感知诗歌之美——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J].甘肃教育,2019(12):127.
[4]王树春.柳永《雨霖铃》之性灵美[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15):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