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0-09-29 07:10侯小兵胡进耀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训练项目职称导师

刘 雷,侯小兵,杨 洋,黄 怡,胡进耀

(绵阳师范学院创新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载体[1]。目前,“大创”项目在众多高校顺利开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大创”项目的实施,促使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2]。

作为2007年启动实施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延续,“大创”项目自启动以来,国内学者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对“大创”项目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谈晓辉等以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介绍了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3]。朱泓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经验和做法[4]。闫长斌等以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例,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于兴业等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是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6]。

尽管上述研究对于平台搭建、经验措施等方面具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不同高校具有不同的情况。基于此,本文对某省地方高校X及其它8所同类高校“大创”项目近八年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围绕“大创”项目立项数量、项目类型、指导教师职称结构、项目管理情况、经费资助情况、指导老师激励制度和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和评价,得出了相应分析结果,以期发现学校“大创”项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项目的后期实施提供建议和对策。

一、“大创”项目的学校实施效果

(一)“大创”项目立项概况

自2012年教育部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来,某省X高校就积极开展“大创”项目工作,各级“大创”项目立项数量稳中有升。从校级项目来看,2013年首次立项54项,2016年立项260项,2018年达到259项。从省级项目来看,2013年首次立项40项,2015年开始达到100项,2018年超过120项。从国家级项目来看,2012年首次立项15项,2015年达到50项,2018年达到66项(详见表1)。总体看来,X高校“大创”项目校级立项数量稳定在200项以上,省级立项数量稳定在100项以上,国家级立项数量稳定在50项以上。

表1 X高校“大创”项目立项数量(2012—2019年)

(二)省级“大创”项目的校际比较

1.X高校省级“大创”项目立项数量与省内同类院校的比较。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将其它8所同类高校(高校1、高校2、高校3、高校4、高校5、高校6、高校7、高校8)作为比较对象。首先,X高校省级“大创”项目起点较高。在9所院校中,除高校2和高校4以外,均在2013年启动了首批省级项目立项。2013年,高校3、高校5、高校6、高校7和高校8的项目立项数量均为30项,只有X高校和高校1达到了40项,处于第一梯队。其次,X高校省级“大创”项目发展较快。在这9所院校中,2015年,高校1、高校7和X高校率先突破年立项100项;高校5在2016年,高校2和高校3在2017年,高校4、高校6和高校8在2018年才达到年立项100项。最后,X高校省级“大创”项目增长趋缓。2019年,在这9所院校中立项数量最多的是高校2,达194项,其次为高校1,达187项,而X高校的立项数量位列第6位,仅高于高校3、高校7和高校8(详见表2)。

表2 X高校省级“大创”项目立项数量与省内同类院校的比较(2013—2019年)

注:2012年只有国家级“大创”项目立项,没有省级“大创项目”立项。

2.X高校省级“大创”项目类型结构与省内本科院校的比较。大学生“大创”项目包含三类:一是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二是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角色,完成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三是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从2019年某省省级“大创”项目立项数据的分析结果来看,在本科院校“大创”项目中,创新训练项目6 132项,占78%;创业训练项目1 261项,占16%;创业实践项目451项,占6%。

2019年,X高校省级大学生“大创”项目120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108项,占90%;创业训练项目12项,占10%;没有创业实践项目。由此可见,省内本科院校“大创”项目中普遍存在创业项目薄弱的问题。而且,X高校创业项目尤其薄弱,远远低于全省同类本科院校的平均水平,亟待加强。

3.X高校省级“大创”项目导师职称结构与省内本科院校的比较。从2019年某省“大创”项目立项数据的分析结果来看,正高职称导师1 310人,占17%;副高职称导师2 558人,占32%;中级职称导师3 128人,占40%;初级职称导师764人,占10%;还有无职称导师84人,占1%。这充分体现了“大创”项目指导工作的全面参与,且以中、高级职称为主。

2019年,X高校有120名教师作为第一指导教师开展了“大创”项目的指导工作。其中,正高职称导师14人,占12%;副高职称导师46人,占38%;中级职称导师60人,占50%;没有初级和无职称导师。

(三)国家级“大创”项目的校际比较

1.X高校国家级“大创”项目立项数量与省内同类院校的比较。与省级“大创”项目立项数量的变化趋势相同,X高校国家级“大创”项目起点高、发展快,但增长趋缓。2012年,高校2、高校4和高校8还没有国家级“大创”项目立项,X高校“大创”项目立项数量处于第一梯队,立项15项。2015年,X高校和高校1、高校7的国家级“大创”项目率先达到50项。2019年,政策调整,按照省级立项数的1/3推荐至国家级立项(之前为1/2),9所高校中的国家级“大创”项目立项数量超过了50项的高校为高校1、高校2和高校4(见表3)。

表3 X高校国家级“大创”项目立项数量与省内同类院校的比较(2012—2019年)

2.X高校国家级“大创”项目类型结构与全国地方院校的比较。从2018年全国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创”项目的立项数据来看,创新训练项目20 428项,占80%;创业训练项目3 537项,占14%;创业实践项目1 682项,占6%。总体上,创新训练项目占据绝对优势,创业项目仍然相对薄弱。

2018年,X高校共有“大创”项目66项。其中,创新训练61项,占92%;创业训练项目2项,占3%;创业实践项目3项,占5%。总体上,创业类项目的比例低于全国地方高校的平均水平。

3.X高校国家级“大创”项目导师职称结构与全国地方院校的比较。2018年,全国地方高校共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大创”项目25 647项。从第一指导教师的职称来看,正高职称导师5 149人,占20%;副高职称导师9 361人,占37%;中级职称导师9 556人,占37%;初级职称导师1 259人,占5%。还有208人无职称,114人填报的不是职称而是职务或其它。

2018年,X高校共有国家级大学生“大创”项目66项。从第一导师的职称来看,正高职称导师14人,占21%;副高职称导师31人,占47%;中级职称导师19人,占29%;初级职称导师2人,占3%。X高校国家级“大创”项目导师结构与全国地方高校的导师结构基本一致。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情况综合比较分析

我们对参与调查的9所高校 “大创”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结果见表4。从中可知,所有高校均安排了相应主管部门对“大创”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多为创新创业类学院、教务处或者团委;项目申报之前主管部门都通过学校官网、班级群和公众号平台对项目申报工作进行了宣传与动员;学校学生对“大创”项目也都了解和熟悉;较多的同学都能参与到“大创”项目中去,在学校的普及程度较高;除高校6外其它8所学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能按时结题的情况;除高校4和高校5项目产出成果较好之外,其余7所学校项目产出成果均为一般;关于项目工作的实施,高校6主要是学生自己做,高校1、高校2、高校4和高新5为指导教师部分参与,X高校、高校3、高校7和高校8为指导老师全程参与;二级学院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管理工作;9所高校均给获得立项的项目提供了经费资助,并且按照校级、省级和国家级梯度递增;9所高校都在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职称评审和年度考核等方面给予项目指导老师相应的认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项目指导;X高校没有开展项目绩效评估,高校5是否开展尚不明确,其余高校均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绩效评估,形式包括项目答辩、专家评审、结题证书颁发以及各类竞赛产出的核量等。

表4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情况综合调查

二、学校“大创”项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参与面较窄

尽管9所学校均进行了宣传动员,但宣传力度还不够。 2019年,X高校校级“大创”项目259项。这意味着有259位同学主持申报了“双项”项目。在这259个项目中,有一部分被立为省级项目,还有一部分被立为国家级项目。按照每个项目组5名成员计算,参与人数达1 295人。这个数据占全校学生的比例已经相当低了。但事实上,有很多项目组成员实属“挂名”成员,并不实质性地参与研究工作。如果将这个因素考虑进去,X高校“大创”项目的学生参与面还比较狭窄。据笔者的随机调查,很多大学生对“大创”项目不了解,没有及时获得项目申报的相关信息,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大创”工作的参与度。

(二)项目类型单一,创业训练项目薄弱

根据国家“大创”项目工作部署,“大创”项目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现实情况是,创新训练项目占绝大多数,创业训练项目很少,创业实践项目更少。这反映出学校创业教育工作薄弱,亟待加强。与创新项目相比,创业教育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更加复杂,对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工作经历等方面的要求更高。从学校部门职能来看,创新学院的主要业务是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主要归口到招生就业处、校地合作处等部门,在管理体制上造成了创业教育的多头管理。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创新项目“一边倒”的形势。

(三)教师激励不足,指导学生力度较弱

在“大创”项目工作中,学校均有管理部门发挥组织管理职能,项目指导则主要依靠专业学院的教师队伍。多年来,教师指导学生“大创”项目的相关激励政策迟迟没有到位,或者力度没有达到教师预期,从而造成了教师指导学生“大创”项目乏力的局面。近年来,学校在教师职称评定方面对指导学生项目做出了一些要求,但是在教师工作量认定、学生成果奖励方面的配套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不但要制定政策激励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还需要通过完善制度来保障教师指导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从而促进“大创”项目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专项经费不足,项目支持力度不够

按照有关政策,省级“大创”项目资助经费标准为1万元/项,国家级“大创”项目资助经费标准为2万元/项。2018年,X高校有省级“大创”项目123项,国家级“大创”项目66项。按标准计算,国家、省两级“大创”项目预算为255万。即使国家、省两级项目不重复资助,项目预算也应该是189万。但是,限于学校财力,X高校近年来每年对“大创”项目的预算维持在75万左右,并且对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的资助力度较小, 总体上,“大创”项目经费不足。

(五)管理力量薄弱,项目管理不够精细

从全流程管理出发,“大创”项目也应该具有一般项目管理的全部要素,如项目选题、申报、评审、立项、开题、中检、结题、验收、推广等。“大创”项目的出发点在于育人,那就应该强化对项目的过程管理,让大学生在项目全过程中获得创新体验。这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实践育人。但是,现实情况是管理力量薄弱,很难做到对“大创”项目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尤其是在二级学院层面,“大创”项目管理落实不够,没有将专业教育与大创教育充分融合。分管部门的行政管理与二级学院的专业管理脱节,最终形成了粗放型的项目管理模式。

(六)项目产出滞后,项目绩效评估困难

从理论上讲,创新创业都是高风险的,“大创”项目是允许失败的,更应该能够接受项目不能按期结题的情况。更何况,“大创”项目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其本意在于通过“大创”实践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似乎没有充分的理由要求学生一定要有什么样的产出。但是,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各种时间节点都有严格控制,尤其是经费拨付进度控制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项目执行构成了干扰。在项目管理上,只有顺利结题,才能按期拨付经费,但是项目产出成果还没有形成。这就增加了项目评估验收的复杂性和困难度。

三、“大创”项目质量提升的对策

(一)营造“大创”文化,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实践成才理念

“大创”掀起了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实践成长成才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理念。“大创”项目是由学生自主申报,并且具有竞争性,“大创”项目申报工作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动机。学校应该在“软件”和“硬件”环境上加强对“大创”文化的建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创”的意愿和动力。广泛对接高校与市场资源,助力高校师生科研成果通过自主创业向经济社会有效转化。每年定期召开“创新创业教育论坛”,积极承办全国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建设和维护创新创业教育网等平台,发挥网络阵地的教育效果。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赛事,以赛促学,锻炼能力,不定期举办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和交流活动。

(二)健全组织机构,实现校、院、专业三级组织专人负责

建立健全学校、二级学院、专业三级“大创”工作组织机构。以X高校为例,在学校层面,成立了“大创”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担任,成员由创新学院、教务处、学生工作部、校团委、人事处、计划财务处、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科技处领导以及学院教学副院长共同组成。成立“大创”工作指导委员会,从专业视角对学校“大创”教育工作作出规划、咨询、建议与督导。进一步强化创新学院对全校“大创”工作的管理职责,充实“大创”工作队伍 。在二级学院层面,成立学院“大创”工作组,教学副院长要具体负责学院“大创”工作的组织实施及日常管理等工作。在专业层面,专业教研室主任要切实担负起“大创”工作职责,推动“大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完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大创”的积极性

近年来,X高校根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手册(试行)》的规定,结合X高校“大创”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项目管理文件,如《X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管理办法》、《X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与学生科研基金课题经费管理办法》等。但是,对于一些教师和学生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还没有从制度层面作出规范,严重影响了师生的参与积极性。从教师方面来看,需要明确教师指导学生“大创”项目的工作量认定和奖励办法,完善教师职称评定、晋升中对指导学生“大创”项目的具体要求和实施程序。既要鼓励高职称教师指导学生项目,也要引导中低职称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指导工作。在学生方面,要从学分管理方面强化创新实践的分量,制定清晰的创新实践学分认定办法。总之,开展好“大创”项目工作,需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四)强化过程管理,完整体现项目执行过程

一是组织大学生“大创”项目的申报立项。在导师指导下,开展项目选题、团队组建、项目设计等工作,完善导师推荐、学院初评、学校评审三级审核制度,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尤其是要将创新项目与创业项目结合起来,引导创新成果向创业实践转化,不断提高创业类项目在“大创”项目中所占比重。二是组织大学生“大创”项目的开题报告。项目立项后1至2周内进行开题报告,由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拟定项目实施方案,再由二级学院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进一步完善项目方案。三是加强大学生“大创”项目的中期检查。主要包括项目进展情况、出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案、阶段性成果摸底、经费使用情况等,根据中期检查的情况对部分项目的难度和进度进行相应调整,确定剩余经费下拨及经费追加等。四是开展大学生“大创”项目的结题验收。考虑到工作量平衡,校级和省级项目应该由二级学院组织结题验收,国家级“大创”项目由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结题答辩与验收,结果向全校公示。

(五)增加经费投入,完善大创项目专项经费管理规范

根据各省相关预算拨款制度,大学生创新创业是省财政绩效拨款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学校的重要加分项。学校要力争早日达到上级部门规定的省级项目1万/项、国家级项目2万/项的经费支持标准。经费支持是顺利推进“大创”项目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省教育厅的明确要求。个别教师对“大创”项目的价值意义理解不到位,对学生项目经费支持颇有微词。这需要对教师尤其是部分中层管理干部进行观念引导。只有经费投入总额增加了,省级和国家级的“大创”项目数量才有可能提上去。“大创”项目经费为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即使在经费使用、项目指导、项目管理方面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那也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项目经费预算制度及经费使用监督制度,确保项目经费使用额度在规定的开支范围内。目前,X高校制定了《X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与学生科研基金课题经费管理办法》。今后,需要进一步监管政策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

(六)完善绩效评估,提高“大创”项目成果产出质量效益

绩效就是要从更全面的视角来理解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而教育过程的投入与产出比其它生产过程更为复杂。一方面强调要增加对“大创”项目的教育投入,另一方面也必须重视“大创”项目的成果产出,即高绩效。教育是一项复杂性活动,在投入端,既有学校投入,也有学生投入、社会投入;在产出端,既有经济效益产出,也有社会效益、教育效益产出。想要实现量化,确实困难重重。徐小洲[7]建构了一个由3个一级维度、8个二级维度和29个三级评价维度组成的VPR评价体系。黄兆信等[8]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现状指标、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3个一级指标。但是,此评价范式在实践操作层面并不容易实现,建议结合高校自身特点明确相关条例,从而提高成果产出的质量效益。尽管如此,“大创”项目工作的组织管理者、指导教师还是要有明确的绩效意识,让资金投入能够真正发挥育人效益。鉴于项目产出的滞后性,绩效评估要有周期性,要给项目产出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由于经费拨付时间节点控制,经过科学评估,应当允许暂时没有产生成果的项目结题。同时,要加强对结题之后的项目监控。

(七)实施“课程+项目”教学,在“大创”课程教学中培育“大创”项目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课程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X高校创新学院在创新教育通识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不少问题。《创造学》被立项为省级首批创新创业示范课程,并申请了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也是全校大学生公共必修课。但是,近年来学校在大力推动网络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直接“挤掉”了其它的全部创新教育选修课程。在现有条件下,学校应进一步规范建设创新教育教研室,推动《创造学》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积极打造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通过线下教学改革,坚持实践取向,将课程与项目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认识、接受、参与“大创”项目。此外,二级学院也应该积极推动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八)实施“项目+竞赛”教学,在“大创”成功体验中提升“大创”项目数量和质量

竞赛是展示“大创”项目成果的窗口,也是促进大学生分享交流的重要平台。当前,互联网+大赛和挑战杯(含创青春)是“大创”领域的主流赛事,也是全国所有高校“大创”角力的主战场。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目的,从而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搭建成果转化新平台。从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视角来看,竞赛是成果的交流,其前端应该是项目执行,成果应该是项目成果。只有当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开展了创新创业实践,并且做出了成果,才能顺理成章地参加竞赛。从项目再往其前端推进,就应该是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育出项目。因此,学校“大创”工作要紧紧抓住课程、项目、竞赛这三个前后相接、紧密联系的关键环节,才能真正出项目、出成果。

(感谢杨凤、陈琪、张安方等同学在课题研究中承担了数据收集、整理、校对等工作!)

猜你喜欢
训练项目职称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更 正1
更 正2
V eraW an g
导师榜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与探索
公共图书馆不应认可的职称期刊论文探析——基于重庆图书馆职称期刊论文的实证调研
美国与缅甸的国际军事教育和训练项目:1980-1988年项目回顾兼未来展望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