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选穴规律分析

2020-09-29 07:18康前前郭丽君王富春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9期
关键词:选穴颈源夹脊

康前前,郭丽君,王富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130017)

颈源性头痛[1](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是指由于机械压迫、感受风寒、劳累损伤导致颈椎或颈部软组织功能性损伤或器质性损伤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继发性头痛。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麻木、颈部僵硬、反复发作性单侧头痛,在头痛患者数量中占15%~20%,在门诊头痛患者中比例高达89.1%,多见于中年女性[2]。近年来,由于现代生活节奏过快,颈源性头痛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而西医的治疗方法存在副作用大、疗效不稳定、易复发、费用高等问题。颈源性头痛属于中医的“头风”范畴,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而针刺具有活血散瘀、疏经活络、散寒止痛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可明显减少头痛发作次数和时间、改善颈肩部血流循环、松解颈肩部肌肉僵硬程度,临床上以其绿色安全、费用低、疗效好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头痛的治疗[3]。为了探讨近十年来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取穴规律,对2009-2019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以期为临床医家治疗此病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本研究是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等数据库有关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文献,以“针刺”“针灸”和“颈源性头痛”“颈性头痛”为检索词,检索时间设定为2009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经过逐一阅读筛选,最终共纳入54篇文献,收集54条针刺处方,具体筛选流程和针刺处方见图1和表1。

1.2 纳入标准

①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与研究;②文献中有明确的针刺处方;③治疗的主要手段为针刺或者合并其他治疗手段;④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符合公认的通用标准;⑤实验设计合理,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⑥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1.3 排除标准

①不能明确诊断为颈源性头痛的文献;②研究进展的综述类或医家验案类的文献;③动物实验类或经验总结的文献;④重复发表的文献;⑤以推拿、针刀、穴位埋线、艾灸、耳穴等非针刺为主要治疗手段的文献;⑥文献中无明确的针刺处方;⑦研究病例数少于30例。

图1 筛选流程

表1 针刺处方

续表1

续表1

续表1

1.4 数据预处理

查找文献时发现存在穴位名称不统一或错别字、繁体字等问题,现参照《经络腧穴学》[4]统一穴位名称,其中颈夹脊穴是按照收集的资料使用率最高的名称为准。将“颈部夹脊穴”“颈椎夹脊穴”“夹脊穴”“S3~6夹脊”等改为“颈夹脊”;“落枕穴”改为“外劳宫”;“压痛点”“结筋点”“阳性反应点”等改为“阿是穴”;“天柕”改为“天柱”;“列却”改为“列缺”。

1.5 数据统计

将整理的54条针刺处方记录在Microsoft Excel 2010,然后对选穴应用频次、所在经脉、所在部位、选穴中特定穴的应用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建立颈源性头痛的针刺处方数据库,并将其导入SPSS 25.0 进行聚类分析,将距离程度差异较小的腧穴分成几个有效的聚类群。

2 结果与分析

2.1 选穴及应用频次分析

经过逐一阅读筛选,共纳入54篇文献,54首针刺处方,对取穴频次分析。共涉及腧穴43个,取穴总频次为302,如表2可知频次较高的腧穴为风池(49)、颈夹脊穴(33)、天柱(31)、阿是穴(22)、合谷(17)、百会(16)、风府(16)。

表2 54篇文献选穴及应用频次分析

2.2 选穴所在部位分析

如表3可见,在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处方中,所取的腧穴主要分布在头颈部,腧穴个数共25个,频次为231次,约占总频数的76.49%。四肢腧穴频次为65,约占总频数的21.53%。腰背的腧穴个数最少,频率仅为1.99%,可知临床应用时多于局部取穴。

表3 54篇文献选穴所在部位分析

2.3 选穴所属经脉分析

54条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处方涉及10条经脉,31个腧穴,总频次为223次。表4表明,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经脉应用较多的从高到低依次是:足少阳胆经,总频次为76次,占总频率的34.08%;督脉,总频次为42次,占总频率的18.84%;足太阳膀胱经,总频次为37次,占总频率的16.59%。

表4 54篇文献选穴所属经脉分析

2.4 选穴中特定穴应用分析

如表5可见,检索出43个腧穴,其中特定穴28个,占65.12%;特定穴应用总频次为213次(以下的腧穴频次各记为2次:列缺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足三里既是合穴又是下合穴;外关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足临泣既是五输穴又是八脉交会穴;后溪既是五输穴又是八脉交会穴)。发现交会穴使用频率最高,总频次为119次,有11个腧穴。

表5 54篇文献特定穴选用分析

2.5 聚类分析

根据前面腧穴频次表,选取频次大于5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共有14个腧穴。采用SPSS 25.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输出垂直冰柱图和谱系图。结果如图2、图3所示,可将14个腧穴分为3个有效聚类群:①风池、颈夹脊、天柱、合谷、百会、风府、后溪、外关、太阳、率谷、完骨为聚类群一;②合谷、列缺、大椎为聚类群二;③阿是穴为聚类群三。

图2 垂直冰柱图

图3 谱系图

3 讨论

从以上的图表可发现,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重视循经选穴。从经脉频次表可知,足少阳胆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等经脉在治疗颈源性头痛中使用最多。足少阳胆经、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都经过头颈部,中医认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因此,胆经、督脉和膀胱经上的腧穴皆可以治疗头颈部疾病。

二是重视局部选穴。例如频次较高的腧穴风池(49)、颈夹脊穴(33)、天柱(31)、百会(16)、风府(16)等都位于头颈部,直接刺激病所,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从选穴频次表可知,频次最高的7个腧穴中,风池、风府同属于足少阳胆经,具有祛风散寒的作用;颈夹脊穴普遍认为属于夹脊穴的范畴,对于颈部疾病治疗疗效较好。天柱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具有清利头目、活血通络的作用,是治疗头项强痛之要穴。百会为三阳五会之所,具有醒神开窍、调和阴阳的作用,是治疗头部疾病的要穴。阿是穴为经外奇穴,多用于局部压痛点治疗,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三是重视交会穴的应用。交会穴可联络多个经脉的经络之气,治疗范围广,疗效较一般腧穴好。交会穴使用较多的是风池、风府、百会、完骨,多为足少阳、足太阳、阳维脉、督脉等经脉交会的穴位。

四是重视远近配伍。从3个有效聚类群可发现,除了阿是穴单为一类,其他2个聚类群皆体现了远近配伍。如聚类群一:风池、颈夹脊、天柱、风府、后溪、外关、太阳、率谷、百会、完骨,远部取穴有后溪和外关,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输主体重节痛”还与督脉相交连颈,常用于治疗头颈部病变。外关穴为络穴,与阳维脉相交,其性在表,为“阳气之关”,具有疏风清热、通经止痛的作用。其他腧穴为局部取穴,体现针灸近治取穴规律。从频次最高7个穴位中可发现同样符合远近配伍取穴,远部的穴位为合谷,其所属的经脉向上与大椎相交,可治疗颈肩疾病和头面部疾病。

本研究在进行数据挖掘时还存在不足之处[5]:一是在选取文献时,因本文是对近十年来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国内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收集的文献较少,且缺乏外文文献;二是在纳入文献时,发现文献的质量高低不一,许多文献针刺处方设计不严谨;三是数据分类较为简单,缺少证型、针刺操作手法和其他治疗方法的统计分析。

综上所述,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有规律可循,可为临床取穴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选穴颈源夹脊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从“心脑同治,腹背双调”探析焦虑症的推拿选穴思路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选穴规律分析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