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校园活动”的育人原则与内容保障

2020-09-28 07:13秦久玲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进校园教学资源形式

秦久玲

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涌现出各种各样的“进校园活动”,诸如“救护知识进校园”“税法进校园”“防治艾滋进校园”“扫黑除恶进校园”,等等。学校大量引入各种活动进校园,不仅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加重了师生负担。那么,哪些活动有必要“进校园”?哪些活动可以“进校园”?活动该以怎样的方式“进校园”?如何让“进校园活动”遵循教育规律、契合学生需求、充盈学校教学资源、为学生终身的生命成长服务?

一、“进校园活动”的必要性

(一)教育应敞开接纳之门

教育关系到社会民生,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共同承担的任务;但学生的生命成长、道德养成、习惯培养等,如果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其效果一定是有限的。因此,学校办学、开展教育活动不能闭门造车,而需要以开放的胸襟,广泛接纳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相关力量,让学生在更宽广的视域下获取丰富的教育实践资源。

从这个角度来看,多种“进校园活动”具有正面的必要性,源自于家庭或者社会的一系列活动,有着其积极而丰富的教育价值。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中,很多学生的学习只是依托一本书、一间教室,学校有必要敞开校门,接受外来优质资源的浸润。

(二)教育应趋向多元化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依然有很多学校唯分数论、唯升学率论。其主要表现在教学形式单一,以灌输和告知为主;教学资源单一,以教材和书本为主;评价手段单一,以分数和升学率为主。要想真正改变这种办学质态,仅仅依靠学校的资源和力量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进校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校拓宽办学形式,让学校的教育更加趋于多元化。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享受书本教材中没有的教学资源,让学校教育的内容丰富化、多维化、立体化;学生可以适应多维的教育方式,在实践参与和积极体验中提升教育的质态;学生可以走出唯分数论的评价“泥潭”,享受学校教育带来的成功和愉悦。

二、哪些活动可以“进校园”

既然“进校园活动”有如此丰富且积极的价值,为什么会引发师生的反感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是活动的本身,而在于其活动内容的遴选、活动方式的缺位、活动评价的要求等方面违背了教育的原始初衷與基本规律。那怎样才能有效地考量哪些活动才应该进入校园呢?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否契合学生当下的认知需要

美国教育家杜威早就提出了“儿童本位”的思想,即不管怎样的教育教学,都应该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儿童置放在活动的最中央。学校所承载的教育活动其内容就应该契合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效益的高低优劣与其所学习的内容是否能够满足学习者内在需要有着直接关联。当教学内容正是学生内在认知需要时,学生就会表现出高涨的认知动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进校园活动”的选择应该首先关注“这是什么主题的活动”,是否契合学生当下的认知需求和发展质态。如果可以,学校应该开放地接纳,并积极搭建平台和渠道,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二)是否契合学生长远的生命发展

除了将目光聚焦在当下的认知需要上,我们还应用发展的视角关照学生的生命成长,即看活动是否为学生后续生命发展所需要的,是否能够有效引领学生内在的生命发展。

很多活动看似与学生当下的认知需求关联不大,实则不然。学校教育不能将目标局限在当下的生命体验中,而要树立“致力于当下,着眼于未来”的视野,为学生后续生命的发展奠基。比如,“音乐剧团走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推广和普及艺术课程等,这些旨在熏陶和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进校园活动”,可以敞开艺术的大门,为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搭建必要的支撑,为学生核心素养的生长服务。

三、活动该以怎样的方式“进校园”

作为校方,除了要对进入校园的活动进行必要地删减之外,还需要顺应教育的基本规律,为提升“进校园活动”的整体性效率奠定基础。

(一)贴近学生,要易于接受

儿童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规律,任何违背这种规律的教育行为都将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很多“进校园活动”本身属于社会性范畴,其内容和形式都不能照搬引入,更不能硬性要求学生接受并掌握;而是需要学校进行统整性把握,将其改成学生乐于学习、易于接受的形式。因此,我们要让“进校园活动”以“接地气”的方式展开,进而取得预期的效果。

比如,前段时间社会密切关注的“扫黑除恶”活动,也将宣传之风吹进了校园。如果全盘照搬社会中的标语、电视上的视频,其中心内容可能无法进入学生的内在意识。因此,学校应将其内容和精髓“包裹”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比如以动画片的形式播放,以直观鲜活的图片形式进行展览宣传,并在班级中组织情境表演、手抄小报等活动,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感受,加深其学习效果。以轻松、活跃的形式开展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活动彰显应有的效果。

(二)避免形式化,要有内容

很多时候,“进校园活动”在形式上做了尝试和努力,但由于矫枉过正,对于学生来说,既没有知识的累积也没有意识的形成,只是形式主义的活动而已。为此,学校要对进入校园的活动进行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的把关,在双重保障下,提升其整体效益。

比如,“救护知识进校园”活动的内容是关于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救生技术,但由于组织方运用表演的方式呈现内容,很多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将关注点都聚焦在观看表演上,没有注重知识积累。这是因为活动过于重视形式,忽略了内容的呈现和学生的参与。

因此,“进校园活动”既要有内容的保障,也要有形式的护航,才能开展得有意义、有价值。

(三)体验为主,要减轻负担

学生参与活动时要凸显其主体地位,成为活动的体验者,在调动多维感官以及在意识身心投入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才能达成的效果。

比如,地震预防、垃圾分类等知识性信息相对丰富的活动,如果以邀请专家作报告的形式进行知识传递,学生就会陷入一种抵触的状态。因此,教师应该在活动中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在类似地震或者要处理垃圾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增强体验效益,这样的活动易于被学生接受,也能更好地引领学生的内在认知。

社会性活动进入校园需要在严格挑选、保障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遵循教育规律,契合学生原始经验,充盈学校教学资源,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服务。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进校园教学资源形式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我想
小议过去进行时
经典彩调进校园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舞龙舞狮进校园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优秀剧目进校园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