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尾鲴三个群体形态度量学分析

2020-09-28 10:15
河南水产 2020年4期
关键词:条数性状框架

魏 廷

(信阳市南湾水库管理局, 河南信阳464000 )

前言

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又称黄尾、黄姑子、黄瓜鱼,为鲤科(Cyprinidae),鲴亚科(Xenocyprininae),鲴属(Xenocypris)鱼类[1]。其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河、长江、珠江水系,且生长快、适应能力强、肉质鲜美,是我国的经济鱼类之一,也是湖泊、水库、池塘等理想的增养殖品种。黄尾鲴的食性主要以有机碎屑和着生藻类为主,与鲢、鳙进行混养可充分利用水体饵料资源,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2]。目前对黄尾鲴的研究报道多集中在其生物学特性[3],养殖技术、繁殖技术和苗种培育[4]等方面。

鱼体的形态特征是鱼类物种遗传多样性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对群体间形态特征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亲缘关系[8]。长期以来,对鱼类形态学研究主要以传统的可数性状如侧线鳞、鳍条数、鳃耙数等以及可量性状如体长、体高、体厚等为主,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出鱼类的形态信息。鱼类现代框架学是根据鱼体上的固定坐标点,从纵向、横向、交叉方向上对鱼类的整体形态进行测量,能较好的获得鱼类的整体形态信息。目前利用现代框架学对鱼类形态特征的研究已有了诸多报道,如鲤、鳡、细鳞鲴[5]等。本文采用传统性状测量和现代框架测量对黄尾鲴的3个群体进行研究,以期为其形态种质标准和养殖生产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的采集

试验收集了珠江、长江和淮河水系的3个黄尾鲴群体共88尾,分别为广东河源万绿湖群体(ZJ)33尾、湖南醴陵渌水河群体(CJ)35尾和河南信阳石山口水库群体(HH)20尾。

1.2 传统性状测量

传统性状分为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两种。其中本试验可数性状的测定共7项,包括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侧线鳞数、背鳍棘数、背鳍条数、臀鳍棘数和臀鳍条数。试验测定的可量形状有12项,为全长、叉长、体长、体高、体重、体厚、头长、吻长、尾柄长、尾柄高、眼径和眼间距。其中可量性状中体重采用电子天平进行测量,数据精确到0.1 g;其他可量性状使用数显游标卡尺进行测量,数值精确到0.01 mm。

1.3 现代框架测量

鱼类现代框架测量共有10个框架坐标点,分别为胸鳍基部、吻前端、腹鳍起点、额部有鳞部最前端、臀鳍起点、背鳍起点、臀鳍末端、背鳍末端、尾鳍臀部起点和尾鳍背部起点。使用数显游标卡尺测量1-2、1-3、1-4、1-6、2-4、3-4、3-5、3-6、3-8、4-6、5-6、5-7、5-8、5-10、6-8、7-8、7-10、8-10、9-10共计19个框架数据,测量数值精确到0.01 mm。(如图1)

1.4 数据分析

对7个可数性状进行χ2检验。为消除个体大小及异速生长对于形态特征的影响,12个传统可量性状和19个框架学数据,共计31个数据都以体长作为分母进行矫正,并对矫正后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数据分析使用Spss 26.0、Excel 2019、R软件进行。

2 结果

2.1 可数性状分析

使用χ2检验对7个可数性状进行分析。检验结果显示,三个群体的侧线上鳞数、背鳍棘数和臀鳍棘数没有差异,而侧线下鳞数(P=0.000)、侧线鳞数(P=0.001)、背鳍条数(P=0.001)和臀鳍条数(P=0.000)具有差异。

表1 三个黄尾鲴群体的可数性状测定值

2.2 聚类分析

对所有88个样本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三个群体可以较为明显的得到区分,ZJ群体和HH群体之间没有任何个体混杂,CJ群体在其他两群体中有部分个体的出现,且在HH群体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图2)

2.3 判别分析

将可量性状与框架测量数据结合进行判别,结果显示,HH、CJ和ZJ群体的判别率分别为90%、94.3%和100.0%,3个群体的总和判别率为95.5%。(见表2)

表2 三个黄尾鲴群体判别分析结果

使用逐步判别法,从除体长外的30个指标中共选出8个判别贡献率较大的变量,分别为全长、吻长、体高、体重、1-6、3-5、5-7和9-10。

利用选取的8个形态学指标建立三大流域黄尾鲴群体的判别公式如下:

淮河群体判别Y1=-1065.505+1753.956V1-73.603V2-602.996V3+133.899V4-1252.786V5+151.164V6-109.286V7+3183.614V8

长江群体判别Y1=-1030.632+1744.391V1+152.45V2-693.799V3+119.700V4-1224.402V5+234.572V6-175.306V7+3007.355V8

珠江群体判别Y1=-978.808+1562.978V1+694.055V2-368.805V3+52.759V4-789.055V5+73.256V6+233.979V7+2675.836V8

(注:公式中V1-V8分别代表全长、吻长、体高、体重、1-6、3-5、5-7和9-10)

根据以上公式,可以判别黄尾鲴所属流域群体。将黄尾鲴的测量数据除以其体长校准之后,代入上面的3个公式,计算出Y1值,Y1值最大的即为该黄尾鲴所属流域群体。

2.4 主成分分析

对所有指标共提取7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从大到小分别为26.868%、17.341%、10.818%、5.434%、4.932%、4.043%、3.789%,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3.125%。其中主成分(1)取决于全长、体高、1-3、1-6、2-4、3-4、3-6、3-8、4-6、5-6、5-7、6-8、9-10 这13个性状,反映的是躯干的形态特征;主成分(2)取决于吻长、头长、2-4、1-2这4个性状,反映的是头部的形态特征;主成分(3)取决于尾柄长、尾柄高、体厚、眼间距、1-4这5个性状;主成分(4)取决于8-10这1个性状;主成分(5)取决于叉长这1个性状;主成分(6)取决于5-10这1个性状;主成分(7)取决于眼径这1个性状。根据绘制的主成分分析图可得,HH和CJ群体最为接近,而ZJ群体相对较远。(如图3)。

3 讨论

黄尾鲴作为我国的优质鱼类之一,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对该物种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形态度量学对三个黄尾鲴群体进行了分析,为黄尾鲴种质资源的形态标准提供了参考。

3.1 对于可数性状分析

对于可数性状,三个群体在侧线下鳞数、侧线鳞数、背鳍条数和臀鳍条数这4个性状上差异显著,但因其数量上有重叠且并无明显间断分布,可暂认为三个黄尾鲴群体在可数性状方面未见明显分化。

3.2 对样本可量性状数据和框架数据的分析

对样本可量性状数据和框架数据的分析来看,三个黄尾鲴群体的形态已表现出了差异。根据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都可以得到,珠江流域的黄尾鲴群体在形态上已经和淮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的黄尾鲴群体产生了较大差异。淮河流域群体与长江流域群体虽有差异,但仍不能完全得到区分,猜测这种差异的形成可能与地理距离较为相关。

猜你喜欢
条数性状框架
“7532B”母种不同系统性状比较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鉴定对照种“菁松×皓月”的茧丝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网两新党建报道条数排行
对多边形对角线条数的探究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每只小猫给了猫妈妈几条鱼
我国在WYO框架下面对的贸易保护现状及应对
羽叶三七植物性状及生长动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