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桂宇, 马 晓, 李学军⋆, 程军明
(1 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 河南 新乡453007, 2 信阳市南湾水库管理局, 河南 信阳464000)
淇河鲫(Carassius auratus)为河南省的名特土著淡水鱼类之一,属鲤形目(Cyprinifores), 鲤科(Cyprinidae),鲫属(CarassiusJarocki),是一种雌核发育而来的天然三倍体鱼类,具有优良的养殖性状和较大的发展潜力。淇河鲫产于豫北淇河,是河南省重点保护的珍稀鱼类资源,极具经济和食用价值。淇河鲫是一种底层鱼类,在水的底层进行游动、觅食、栖息,生存能力和适应性强,是一种速生、增收的优质品种。因生长环境良好,故淇河鲫体高背厚,肉质鲜嫩,味道鲜美。凭借其独特的“双背”外形及营养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声名远扬[1]。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淇河鲫的养殖演化出众多模式,如单养、混养、套养、网箱、围网等。早在2018年,我国鱼稻综合种养的面积已高达200 亿m2,产量也突破230万t。因此绿色、生态、环保的稻田养殖也是淇河鲫养殖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选择水源充足,南北走向,排灌方便,保水性能好,水质优良的稻田。一方面需要保持稻田水质条件相对稳定,另一方面要求稻田土壤肥沃,以保证种植水稻的品质和产量。此外,稻田土壤的pH值一般为中性或弱碱性,有机物质丰富,可为淇河鲫提供丰富的饵料。
增加田埂高度,埂高0.6 m,顶宽0.4 m,底宽0.5 m。夯实田埂,以确保田埂不塌不漏。开设鱼凼、鱼沟和拦鱼栅。在田中央或田头挖设鱼凼,一般占稻田总面积的8%~10%,深1.2~1.5 m,形状可为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稻田鱼沟宽0.6 m,深0.8 m,主沟开在田中央,沟的形状根据田块大小确定。在田内挖一条沟,可两条边沟相通(L形),三条边沟相通(T形),或四条边沟相通(口字型),并与鱼函相通。
设计好进、排水口的位置。进、排水口设在稻田的田埂相对的两角上,以便在进、排水时能顺利的进行流转。进、排水口还要设置拦鱼栅,以避免淇河鲫逃跑。拦鱼栅的形状为“⌒”或“∧”(进水口处拦鱼栅凸面向外,出水口处凸面向里)。拦鱼栅一般以竹篾、金属丝、树枝条作为材料,宽度根据稻田面积进行调整,一般宽1.2 m,高0.8 m,嵌入泥土0.2~3.5 m。在养鱼稻田周围可放置一些太阳能杀虫灯,降低虫害对稻谷的影响,并增加淇河鲫的天然蛋白饵料。在田埂处种植茭白,可达到绿色防控的作用,还能在炎热的夏季为淇河鲫遮荫降温。
种植水稻需要选择茎秆粗壮坚硬、抗病虫、株型紧凑、适应性强、适合养殖淇河鲫的优质品种,如刚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安粳优1,明显增加了鱼稻共生的经济、生态效益。还可选择优培九、Ⅱ优6216、中浙优1号等优良杂交稻品种。
选择体高背厚、体形正常、鳍条、鳞片完整、体表光滑、游动活泼等性状明显的淇河鲫夏花鱼苗。淘汰头大尾小、逆水能力差、游动无力等生长状况不好的劣质夏花鱼苗。淇河鲫是一种底层鱼类,在水的底层进行游动、觅食、栖息,生存能力和适应性强,是一种速生、增收的优质品种[2]。为了提高空间利用率,选择混养鱼种的模式,在以淇河鲫为主的养殖中,搭配适量青鱼、团头鲂或鳙,以增加产量,改善水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但是混养鱼的放养规格应小于淇河鲫,需要适当控制放养数量,以免影响淇河鲫生长,造成经济损失[3]。
掌握适时育秧,扣种稀播的原理。在5月中旬,每666.67 m2播种0.8~1.0万丛水稻秧苗。插秧苗的行距为25~30 cm,株距为14~16 cm。插秧前充足底肥,以减少后续追肥。鱼苗选育好后,在田块栽秧结束后的第15 d,秧苗返青后及时投放,每公顷稻田投放鱼苗500尾,鱼苗重平均100 g/尾。投放鱼种前,鱼沟、鱼凼用生石灰200 g/m2或漂白粉20 g/m2,兑水泼洒消毒7~10 d。鱼种入池前用2%~4%食盐水消毒10~20 min,以消除鱼体所带的病菌,减少鱼苗的病害。
6月上旬放养鱼苗,放养前肥水下塘,施基肥后7~10 d天然饵料大量繁殖,是放养夏花最适宜的时机。栽秧前将鱼苗放养在鱼凼内,投喂适量豆浆和精细饵料,进行短期饲养,使鱼苗能够快速复壮,提高鱼苗的成活率。经过7 d的集中饲养,挖通与稻田相通的鱼沟,淇河鲫幼苗进入稻田内游动、摄食。放养要选择晴朗、温度适宜的天气,鱼种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尽量避免受伤,以减少鱼苗伤亡。
1.6.1 饲料投喂
撒投饲料的质量应占稻田内鱼体重的5%~8%,投喂的速度以“慢——快——慢”为主,投喂注意要定时、定点、定量。每日在8:00、12:30、16:30三个时间点进行投喂,投喂时长约为20~30 min,每日的投喂量根据稻田环境、天气状况以及淇河鲫的吃食情况进行调整。在7~9月增加投喂次数,更改投喂时间为7:00、11:00、14:00和18:00,投喂量同样根据鱼体重量和环境进行调整。在投喂饲料方面,也可进行精细投喂,如酒糟、小麦、玉米、饼粕等均是天然的优质饲料。其中酒糟是投喂鱼苗最经济划算的选择,其蛋白含量高,香味浓郁能诱鱼摄食;酒糟还可肥水,既不污染水质,还能补充水中的营养,同时还能利用废物,是较为优质的饲料。精细投喂可促进淇河鲫生长发育,提高淇河鲫的产量和质量。正确的进行淇河鲫的投喂,是保证高产的必要条件之一。
1.6.2 稻田施肥
在提倡绿色、生态的稻田淇河鲫养殖模式中以施用有机肥为主,施用有机肥用量为750 kg/hm2。施肥时可把鱼集中于鱼沟中,并多施钾肥。由于鱼类排泄物较多,导致稻田中氮、磷等有机物质含量大大提升,鱼类的排泄物等可作为肥料使用。虽然稻田的施肥以基肥为主,约占肥料总量的70%左右,但仍需适当追肥作为辅助。
1.6.3 病害防治
实施生态种植,对于水稻病害如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常发病害以预防为主,对水稻常见害虫,如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等,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7、8月是水稻易生虫害的时期,需密切关注,及时防治。坚持“以防为主、有病早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原则。使用生石灰、二氧化氯、茶籽饼和高锰酸钾等进行水体消毒,如若发生虫害,谨慎选择无毒害农药并计算好用药含量,以全面彻底的进行虫害治理。水稻病虫害的防治以生态防治为主,优先采用农业措施,可选择抗虫水稻、非化学药剂或人工除草等绿色生态的防治方法。
1.6.4 日常巡田
日常坚持巡查田埂,以防止溃堤、漏洞跑鱼等情况的发生。在发现淇河鲫有浮头现象或者高温天气时,应适时加注新水,以防止稻田内淇河鲫死亡。在暴雨天气,应及时检查栅栏的进出水口,要保持低水位,防止淇河鲫逃逸。水稻分蘖前可用稻草人或者人为驱赶,减少鸟害侵袭。此外,还需经常检查水面,惊吓稻田内的蛇,以防蛇偷吃田内的淇河鲫。
1.6.5 定期检测
定期监测水质,及时记录。水稻生长初期水位保持在3~5 cm,中后期10~15 cm。7~8月每周换一次水,其他月份15 d换水一次,每次换水约1/3即可,以维持水质清澈。随着淇河鲫的生长,逐步提高水位。保持水体内溶氧和酸碱度平衡,及时开设增氧机,保证溶解氧含量大于5 mg/L,pH值范围在7.5~8.6。定期对淇河鲫的生长状况即体长、体重进行检查。养殖中后期特别是7、8、9三个月份,应密切观察淇河鲫的生长状况,若有突发状况,以便及时进行补救[4]。
及时收获,选择黄金时段进行销售。一般在10月份水稻成熟比率占95%时,及时收割稻穗,捕鱼销售。疏通鱼沟,把鱼集中在鱼沟中,用网将其捕出。此外,也可利用淌箱捕捞淇河鲫。准备越冬的淇河鲫先清理干净污泥,再尽快地运往越冬池。淇河鲫在不同季节售价不同,通常在每年的1~3月,淇河鲫市场价格较高,可在市场上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根据实践及有关数据计算得出,稻田水稻增产10%~12%,水稻产量6000 kg/hm2,优质无公害的水稻价格在10元以上,水稻增收400元。淇河鲫平均产量1500 kg/hm2,价格为15元/kg。除去鱼苗、饲料、肥料、人工等费用,平均增加1.5万元/hm2左右的净利润,投入产出详见表1。
表1 总投入与产出情况分析表Table 1 Analysis of total input and output
淇河鲫是河南省特有的名贵土著鱼类之一。推广无公害淇河鲫高效养殖模式,不仅能发挥特色水产优势,而且能增加渔民收入。稻田养殖淇河鲫,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实现了一田多用,稻鱼双收,稻谷产量增加,不仅大大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节约时间和成本。淇河鲫可吃掉稻田内的杂草,节省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其次在建设和改造鱼凼的过程中,增加了田埂和田面的高度,疏通水稻的灌溉系统,防洪抗旱,极大的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
淇河鲫稻田养殖技术操作简便,易于推广。淇河鲫适应范围广、肉质鲜美、抗逆性强、能适应稻田的浅水环境养殖,在淇河以外地区也生长良好。淇河鲫以味道鲜美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有一定的销售市场。推行“淇河鲫稻田养殖技术”,也是积极响应国家“现代渔业方针”的有效措施。
一般来说,稻田杂草是通过人工进行拔离,不仅损失了土壤的肥分,浪费了杂草所获得的光能,而且大量的细菌、浮游动植物等也因排水而流出,直接或间接地造成能量的损失。实施淇河鲫稻田养殖可将能量转化为鱼产品,进而提供给人类,促进稻谷增产,符合经济、现代化生态农业的需求。水稻能为淇河鲫提供丰富的稻花和有机物质,还能在夏季为其遮阴。淇河鲫以稻田的害虫和杂草为食,产出的鱼粪又可作为田间的肥料。鱼类游动还会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增加水中的氧气,更利于水稻生长。这种良性的生态循环增加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化学物质的危害,充分地利用了被浪费的物质和能量,使之转化为鱼产品并促进稻谷增产,符合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目的,并把农业和渔业结合起来,取得尽可能高的产量,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5,7]。
这一共生体系不仅改善了水稻的生长发育条件,改变了土壤环境,促进了稻谷的生长,控制了水稻病虫害,而且促进了淇河鲫的生长发育,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增加了产量,综合利用了废弃能源,显著提高了稻田和淇河鲫的生产效益。它具有投资少、收益大、见效快、增粮、节地、节水等多种优点。淇河鲫稻田共生养殖技术,是实现“一田两用、一田双收”的双赢方式。
淇河鲫稻田共生养殖技术还可以促进旅游休闲业发展。通过稻田养鱼产业化,建立现代生态种养园区,带动农家乐、渔家乐的发展。将渔业与休闲娱乐、生态建设等多方面、多产业结合,推动经济建设和发展。有效促进了鱼稻综合种养,推进生产、加工、流通、餐饮、休闲以及乡村建设的多产业融合发展。
淇河鲫的稻田养殖是种养结合、鱼稻互补共生的农田生态系统,融合种稻、养鱼、蓄水、增肥于一体,形成季节性的农牧渔种养结合栽培模式。实现了增鱼、稳粮、增产和增收的目的,对实现绿色、生态的养殖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水两用,一地多收”,既能有效促进粮食生产,又可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使农民增产。不仅实现养鱼不用抗生素、生长激素,种水稻不(少)施用农药的生产过程,保障水稻、鱼产品的质量安全,而且改善水质,使养殖用水达到排放标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甚至替代化肥及农药的使用,极大的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6]。
在稻鱼共生系统中,水稻在生长的初期会受到病虫害的严重影响。鱼在生长的环节中也会引来其他的生物,导致水稻发生虫害问题,严重了会影响整个稻田的收成。因此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对虫害提早预防,及时治疗。
此外,目前稻田淇河鲫养殖仍是以个体户为主,规模化、组织化的程度较低,导致销售的市场混乱,综合种养的标准有待加强。
目前,全国只有5%的稻田进行鱼稻综合种养,鱼稻共养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想要进一步推广淇河鲫稻田养殖技术,首先,需要加强技术服务队伍建设,选择试点基地进行生产试验,完善技术总结,加快形成淇河鲫稻田养殖技术流程。其次,加大对稻田养殖的宣传和报道,及时梳理总结运行成效,让广大农民对淇河鲫稻田养殖技术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及时提升淇河鲫稻田养殖技术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联系当地龙头企业,根据淇河鲫稻田养殖农产品的质量优势,组织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三品”认证,助推品牌创建,以打开特色淇河鲫和水稻的销售市场。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或入股合作社,促进规模化经营。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作为经营主体,农民参与生产和服务,持续提高农民收入[8]。积极推广合作社经营方式,保障淇河稻田养殖的产量、品质和效益。
淇河鲫稻田养殖又称为“高效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把水产养殖业与种植业高效结合的一种生态农业养殖模式。它符合当今绿色生态发展的需要,达到了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循环利用的目的。淇河鲫稻田养殖共生体系是指在水稻生产季节,放养淇河鲫,通过稻田养鱼,而鱼又反之养稻,形成稻鱼共生生态系统。稻和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充分利用了淇河鲫在生态系统中的积极作用,促使能量朝着有利于水稻和淇河鲫的方向流动,获得较好的良性循环。
淇河鲫稻田养殖系统在实践中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通过可行的措施都能规避这些问题。淇河鲫稻田养殖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受自然灾害侵袭风险小,增产、增收、富民的效果明显。农民容易接受,产业化发展前景好。实施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生产、加强市场化建设和推广休闲化种养模式是淇河鲫稻田养殖接下来的发展方向,符合我国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我国还有大量适合淇河鲫稻田养殖的未开发稻田,包含巨大经济利益,也是下一步市场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