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学段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策略

2020-09-28 06:04黄黎萍
名师在线 2020年26期
关键词:倍数三角形题目

黄黎萍

(福建省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福建泉州 362000)

引 言

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提倡教师不能仅仅教授学生知识,更应当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及方法,即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提升。如此,学生便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分析与总结自身的不足与缺陷,从而对自我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进而提升学科学习活动质量[1]。身为小学高学段数学教师,笔者在自身的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便致力于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数学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小学高学段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这一话题发表个人认识与浅显看法,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让更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重视对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从而为小学生日后的进步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引导学生在质疑时反思,提升学生数学反思能力

“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小学数学教师若是能有意识地在学生产生疑问、发出质疑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思考与探索,不仅能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理解与掌握,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反思能力。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引导学生在质疑时进行反思,也不失为提升学生数学反思能力、优化数学学习效果的有效切入点。

例如,在教学“2和5的倍数”的相关内容时,笔者在上课一开始便对学生说:“我能快速判断出这一数字究竟是不是2或者5的倍数。”听到笔者这么说,不少学生表示不信,于是在紧张的氛围中,学生一个个抛出了数字,由最简单的个位数到后面的多位数,笔者快速做出了正确的回答。面对笔者这一“神奇”的本领,有的学生提出了疑问:“老师,你是有什么诀窍吗?”于是,笔者趁机引导他们思考与反思他们刚才所给出的2的倍数或者5的倍数这些数字有哪些共同特点。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认真回想刚才所给出的数字,并从中筛选出了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以及这些数字的特点。更有学生直接将这些数字一一列了出来进行反思、对比与分析。由此,他们很容易便能发现2的倍数的数字个位都是0/2/4/6/8,而5的倍数的数字个位都是0/5,这显然要比教师一上课就直接讲解这一规律更能带给他们成功感与愉悦感,更有助于他们实现对这一知识的认知与理解。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在质疑时反思对提升小学高学段学生数学反思能力、优化小学高学段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二、引导学生在错误处反思,提升学生数学反思能力

在很多人看来,犯错误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但实质上,只要对这些错误进行自省、反思,并从中汲取经验指导自身后续的实践活动,这些所谓的错误也会成为推动我们进步、成长与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失败乃成功之母”,说的便是这个道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笔者从大量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学生犯错误的地方也是重要的数学课堂生成资源,小学数学教师若能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与反思,不仅能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还能让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形成更深刻的认知与理解[2]。

例如,在“圆柱和圆锥”这部分内容中,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相互关系是不少题目考查的重点,如在“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等判断题中,很多学生错误地打上了“√”,认为上述两种表达方式是没有问题的。但其实正确的答案应是“×”,即两种说法都是不恰当的、有失偏颇的。针对这一情况,笔者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自己犯错误处进行反思,即为什么回答错了题目、题目怎么表达才是对的、日后做这一类型题目时应当注意什么等。笔者给予了学生充足的反思时间,并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与看法。有的学生说“两道数学题目中都遗忘了关键的信息,那就是‘等底等高’”,同时,这名学生还举出实例论证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之所以这么快就给出‘√’的答案,还是跟自己审题有关系,没有认真审题,只是看了一眼感觉跟学到的知识一样,却没想到漏了如此重要的一个关键词”;还有的学生说“以后我们做数学题目的时候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信息,不能再随便做出回答了”……就这样,由这一错误的题目入手,在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处进行反思与思考,学生不但对这一题目、对这一类型的数学题目都有了明确的解题思路,也进一步加深了对“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等相关知识的深刻认知与理解,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反思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与发展,效果异常良好。

三、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反思,提升学生数学反思能力

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正确对比,学生的视野范围会更加开阔,其对比分析能力、反思总结能力等也能获得有效的锻炼与发展。正因为如此,在小学高学段数学教学活动中,笔者便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反思、在对比中思考,在对比中获得反思能力的提升[3]。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笔者便为学生设置了如下问题:要想做两个底均为9厘米,高均为7.6厘米的三角形标志牌,一共需要多少铁皮?由于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便给出了自己的解答思路,有的学生认为是“9×7.6÷2×2=68.4(平方厘米)”,有的学生认为是“9×7.6=68.4(平方厘米)”。面对两个数学式子不同,但是结果却完全相同的情况,笔者便引导学生认真地分析、对比与反思,看看两个解答思路究竟有何异同。在对比与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发现“9×7.6÷2×2=68.4(平方厘米)”这一解答思路其实率先计算的是制作一个三角形标志牌所需要的面积,再乘以2表示两个三角形标志牌所需要的面积,而“9×7.6=68.4(平方厘米)”这一式子则直接考虑到了除以2再乘以2的烦琐情况,将两者相抵,所以出现了更为简化的情况。以此为基础,笔者进一步提出问题:“假设我们想做3块这样的三角形标志牌、4块这样的三角形标志牌是否还可以简化呢?”如此一来,学生便深刻懂得了制作2块三角形标志牌时正好跟三角形面积“底×高÷2”中的“÷2”相抵消,但是若是换成其他块数则这一简化过程便是不可取的。由此我们足可以看出,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反思对于提升他们数学反思能力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四、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反思,提升学生数学反思能力

所谓在自我评价中反思,即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点评、评判,并在此过程中思考与反思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优势,等等。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进行反思,也是提升小学高学段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有效方式[4]。

例如,在教学“找最大的公约数”“找最小的公倍数”等数学知识时,笔者便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数学课上的所学、所获、所得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这其实是给了学生反思自我数学学习过程的良好的时间与空间。也正是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如有的学生反思自己对公约数和公倍数这两者的概念存在着认识上的混淆、区分不清楚的情况,有的学生反思自己未能熟练掌握寻找最大公约数及最小公倍数的方式和方法,等等。在有了对自我数学学习活动的评价与反思之后,学生在接下来的数学教学活动中便能更有针对性地改进,以弥补不足,进一步实现对“找最大的公约数”“找最小的公倍数”等相关数学知识更深刻的认知与理解。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反思对提升小学高学段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作用由此得以充分凸显。

结 语

每一个人的进步都离不开自我反思,要想更好地推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小学高学段数学教师必须想方设法锻炼与提升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这既是学生获得长远性成长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又是他们学好数学知识、掌握充足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日后的小学高学段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将进一步积极探索小学高学段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策略,以期切实促进学生的进步。

猜你喜欢
倍数三角形题目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倍数魔法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画一画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