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玉敏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厦门 3611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是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闽南地区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的编排特别注重传统节日文化、地方民俗文化、传统礼仪和民间文化等方面的教育。
地方民俗文化资源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重要的教学资源,包含传统节日这种具有特定时间节点的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德育色彩。
中国的传统节日众多,其中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就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6个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深厚,包括节日的仪式、内容、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德育价值。传统节日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创造了机会,也为小学生学习地方民俗文化提供了契机。传统节日文化的德育功能在于能够增强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这些传统节日文化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地方民俗文化教育提供了可能。
传统节日习俗中蕴含着日常伦理道德、待人接物、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等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学生德育的宝贵资源,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爱国教育和感恩教育。小学生喜欢过节,喜欢热热闹闹的节日氛围,教师可以让他们参加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如春节拜年、清明祭祀、端午划龙舟、重阳登高等,以丰富小学生的节日体验,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资源。教师只有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地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整合、运用,才能发挥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德育功效[2]。
现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以地方民俗文化题材“传统节日”为教学实践点,在小学低、中学段教材中可以挖掘、整合出以下内容(见表1)。
表1 地方民俗文化题材“传统节日”在教材中的分布
从以上地方民俗文化题材“传统节日”在教材中的分布可以看出,现有教材可以挖掘、整合出不少关于地方民俗文化的教学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现有资源,在课程设计和教材讲解中进一步充实介绍地方民俗文化题材“传统节日”的内容,加深小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还可以拓展介绍地方民俗文化的特点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观,引导小学生了解、认知、体会、实践传统节日背后的地方民俗文化精髓,实现智育与德育的结合[3]。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部分要求“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课程标准》要求低学段的课程要与年龄相匹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 “团团圆圆过中秋”时,教师可以将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这样过中秋”和“中秋节,团圆夜”,课前可以让学生调查了解自家过中秋节的方式及家人的情感,收集各地过中秋节的习俗,课上交流分享。例如,厦门中秋节有博饼习俗,是学生每年都能感受到的生活事件。笔者在教学时从学生过中秋的方式与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和家人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并展示了厦门特有的博饼习俗的视频、故事资料,课后还组织学生体验博饼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厦门中秋节的文化内涵。第二部分“秋天里还有什么节日”采用的是重阳节的案例,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提醒小学生关注当地所举办的敬老活动或观看地方新闻中关于重阳节的活动,引导小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入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尊老、敬老、爱老。秋天里的传统节日还有七夕节(乞巧节)、中元节等,不同的民族在七月也有自己的节日,相同的节日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庆祝方式。课前,教师要鼓励学生预习课程内容,通过实践调查、访问老人等多种方式收集地方民俗文化的相关材料。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小学生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 “我们当地的风俗”时,教师可以将其分为“风俗就在我身边”“奇妙的节日风俗”“风俗的演变”三部分。在教学“风俗就在我身边”时,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作业,让小学生了解身边的风俗习惯,特别是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并做好笔记,在课上与同学分享交流。然后,引导学生对身边的风俗习惯进行道德判断。在教学“奇妙的节日风俗”和“风俗的演变”时,由于这两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教师可以引用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中的名言“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来反映不同区域、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民风习俗的具体差异。例如,闽南地区民风习俗的逐步形成与历史上中原地区南迁的移民潮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经过漫长岁月的文化融合和扬弃,中原地区的传统节日习俗与当地原有的闽越风俗和域外风俗交融,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闽南地区民风习俗。在教学中,教师要让中学段的小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他们学会按照传统节日仪式来庆祝传统节日,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践行者[4]。
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传承方式的多样性。随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地方民俗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方式方法也发生了改变,从传统的教师单向教学地方民俗文化,到让小学生自主探索与体验地方民俗文化,其传承途径与教学方式都有了质的飞跃[5]。
闽南地区传统节日文化是闽南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小学生学习、阅读和体验闽南地区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充分发挥各方作用,综合施策,共同推进。具体来说,首先,教师要以地方民俗文化课程教学为主要的传承方式。每所学校都可以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其内容应丰富多彩,贴近地方民俗生活。教师可以通过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开发教学内容,并将其融入校园环境,形成学校特有的民俗文化。其次,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强自身的民俗文化认知并学以致用。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外,教师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向群众请教、与大师为伍等途径,不断弥补专业上的不足,丰富小学道德与法治中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与传承。最后,教师应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地方民俗文化的责任。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进民俗文化馆、博物馆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地方民俗文化,还可以组织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地方民俗文化。由于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较高,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民俗活动,让他们不仅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学习民俗文化,还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体会民俗文化,使他们始终保持对文化传承的热情。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教学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其中,地方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对地方民俗文化更亲切,学习地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情更高。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找出传统文化教学的实践点,促进传统文化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