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互联网+教育”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2020-09-27 08:47秋平
数码设计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学科素养互联网

秋平

摘要:文章系宁夏第五届基础教育研究课题(JXKT-SW-05-018)阶段性研究成果,从师生互动、学习体验、知识探究、学科检测等方面探究如何运用“互联网+教育” 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20)10-0210-01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深入,有效地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了学生学科素养。不仅迎合了当代青少年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而且有助于发展当代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和智能特长。

1 课堂互动与网络互动相结合

高中生物课程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时代性,需要不断增加学科研究的最新成就,而现代网络则为生物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鲜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比如,《分子与细胞》模块中“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一节内容,教材从科学家的探究历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及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三个方面阐述了DNA双螺旋分子结构。然而,由于篇幅的制约,材料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充分,尤其是探究过程的说明材料十分有限,使学生难以体会到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及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如果这节内容通过网络设备学习,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学习目标出发,运用百度或其它搜索引擎搜索DNA双螺旋结构建构的相关资料及图片,并通过QQ群、微信等交流工具实施互动。同时,教师可借助相关软件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所留下的痕迹中分析判断学生对DNA双螺旋结构的理解,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关练习,以增强对本节学习内容的进一步巩固。

当然,学生上网不一定都是为了学习,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中学生上网更多的目的是玩游戏或观赏视频。由此可见,学生的在线学习,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放任自流的在线学习是很难达成学习目标的。

2 网络体验与真实体验相结合

高中生物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广泛链接为课堂体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网络的丰富资源和分析功能为学生的体验活动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平台。比如《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生物进化”一节内容的教学,如果脱离了网络,学生只能在教材的描述和教师的讲解中了解宇宙大爆炸、生命的起源、冰川运动、隔离的形成、新物种的诞生等内容。而教师本人也不可能有直接体验,学生的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如果让学生在电脑或其它终端设备上,运用动画软件直接模拟上述过程,感受将会真实的多,也深刻的多。学生模拟上述过程,既是一个深入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形成唯物主义价值观的过程,这种模拟是现实中无法还原的过程,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不管是现实性情景体验,还是网络虚拟体验,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冲击力。换句话说,都具有高效课堂的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知识传授、分析能力、观念转变、人际交往、接受能力以及经验积累等六个方面,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了评价,体验教学法几乎都排在首位。现实体验与网络体验整合,形成立体性的体验,具有更强的仿真性和生动性。当然,面对以学案讲解为主的传统课堂,要让情景体验成为课堂的新态势,不仅要有网络环境的支持,而且需要考试制度的改革、学校管理制度改革和教师观念的转变。

3 课上布置与在线探究相结合

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为了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高二第一学期开学时就建立了学习QQ群,邀请全班学生参与,通过“课上布置——在线互动——课堂共享”的方式和学生搜集、整理开发了一系列生物课程学习拓展的微作品,包括视频、动画、图片、PPT等。如《核苷酸》、《相对性状》、《鸡兔同笼》、《细胞免疫》、《内环境》等,从微作品的开发情况来看,把探究性学习与专题性研究结合在一起,是大数据背景下课堂学习走向生活实践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值得一提的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在于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而不是教师用预设的问题去牵引。真正的探究必须以学生对探究主题的兴趣为前提,否则他们就不可能真正投入该主题的探究性学习。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需要用智能的网络设备和学生建立动态的线上联系,才能够真真切切地参与到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参与探究过程的作用是服务性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可持续性。

4 课堂检测与网络检测相结合

检测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也是学生自我再学习的过程。目前高中课堂检测仍以题海战术为主,不乏重复检测、无效检测和检测不当的现象。题海战术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掌握情况存在盲点。在大数据时代,一些电脑软件的数据记录和分析功能,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为课堂教学的检测提供准确的依据。

目前,APP已经在手机和其它电子终端设备中广泛使用。它具有强大的互动性、便捷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测试的热情,将这种检测方式应用于教学,形成针对性的检测或试题模块,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进行集中性、针对性测试,而且在课外也能通过二维码、微信客户端等便捷方式随时进行检测。分门别类的的检测项目能够让学生自由选择,从而大大增强检测的针对性和个性化,提高检测的效率。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学习,“互联网+教育”已成为当下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兴的教学模式中彰现魅力。

參考文献:

[1]冯广源 王鑫 黑龙江省中学大数据与学科教学融合现状、问题及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

[2]黄利华 周益发 陈学军 班班通背景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4。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学科素养互联网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