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华友
摘 要: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日趋重视。中职院校要结合社会形势的变化,创新德育管理机制,促使教育质量得到提升。通过将人本理念应用于中职学生德育管理,可帮助学生将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等树立起来,不仅可以优化德育管理成效,还能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人本理念;中职学生;德育管理
一、人本理念的特征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人本理念将人作为德育管理的出发点和着力点,通过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既能将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展现出来,又可以深刻表达人的存在。中职院校需对学生的主体性高度重视,通过多种手段,促使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唤醒,能动作用得到发挥。德育管理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给予学生足够尊重。
(二)发展学生独立人格
任何一名中职学生,都存在被关心、尊重等需求。中职院校需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给予足够的关怀和理解,大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要将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贯穿于中职学生德育管理全过程中,以便促使德育管理工作与学生的发展规律相适应。
二、人本理念的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由卡尔·罗杰斯提出,他认为传统教育忽略了人的主体性,不能将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导致教育目标难以实现。人通过学习活动,对新的知识、经验等进行获取,同时这些知识、经验又会对人造成改变,逐步实现人的自我。在教育过程中,需通过教育方法、手段的准确选用,将人的内在动机激发出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以便帮助学生感受学习的意义,进而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
(二)孔子教育理念
我国深受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孔子虽然并没有将人本教育理念明确提出来,但人本主义的元素广泛存在于其教育思想体系当中。孔子教育理念与现代启发式教育思想较为吻合,要求教师向学生移交主动权,以便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教师仅仅主导着教学活动的实施,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方可以提升知识、经验的建构成效。基于这一理念,中职德育管理实践中,教师需将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起来,依据人的本性与发展规律实施各种德育活动。
三、中职学生德育管理现状分析
(一)以人为本意识缺乏
目前中职学生依然被动接受德育,部分教师将传统灌输式德育模式应用过来,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样虽然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提升,但难以给予学生心灵有效的触动,进而降低了德育管理成效。中职设计的德育内容,将国家政策方针、伦理道德等作为重点,没有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与发展需求,导致高、大、空特征明显,不利于德育活动职能的发挥。
(二)重视程度不足
和其他學校相比,中职院校的最大差别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近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较快,显著扩大了招生规模。但大部分中职院校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作为工作的重点,德育管理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忽略,形式化问题较为严重。部分院校甚至没有将德育管理纳入教学计划,进而降低了德育管理质量。
四、人本理念在中职学生德育管理领域的实施策略
(一)优化校园环境
首先,优化硬环境。中职院校需结合德育管理需求和学生发展规律,适当增加各项资源的投入,促使校园硬环境得到逐步改善,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设计校园景观时,需与学生审美观适应,促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需求得到满足。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时,需充分融合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如文明用语宣传标示、安全常识等等,这样整体环境氛围得到优化,又可将德育作用发挥出来,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其次,优化软环境。校园文化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持续影响,通过校园文化的科学构建,能够显著提升德育管理成效。在具体实践中,要将和谐的心理氛围营造出来,教师积极革新理念,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优化师生关系。要将校园内部广播、宣传栏、板报、知识讲座等一系列宣传载体综合运用起来,这样德育知识既可以得到宣传,又能够促使校园文化氛围得到营造,对于学生言行的规范具有较大意义。此外,要重视中职院校校风建设,完善教育管理体系,促进德育高效开展。
(二)构建双主体德育模式
很多中职学校将灌输式教育模式应用过来,向学生单向灌输教材内容,学生的情感需求遭到忽略。对于理论课来讲,灌输式教学模式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德育管理存在着特殊性,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想情感,灌输式教学模式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因此,中职院校需逐步将双主体德育模式构建起来,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改变个人思想观念,将平等的师生关系创建起来,避免直接给予知识,而是通过平等的对话,给予学生有效的启迪。
(三)采取人本化的教育方法
首先,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德育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学生发展规律等纳入考虑范围,合理设计德育课程教学目标。从知识层面来讲,需将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出来。从能力层面来讲,需充分涵盖观察、分析、理解等不同内容,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合理梳理教学结构。新时代显著改变了中职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学生们更加热衷于探索新生事物,渴望通过个人思考与探究,获取知识和经验。面对学生的这一变化,教师不能直接将结论告知学生,而是对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结构等深入优化。通过平等师生关系的确立,促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主体意识得到唤醒。最后,大力丰富教学手段。为优化德育教学成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道德理论知识,还需要将实践性环节设计出来,以便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课堂实践,又需要拓展教学空间,实施课外实践。同时,网络技术的普及,深远影响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与成长环境。中职院校需将网络德育这一手段充分利用起来。德育工作者要对各种网络知识深入学习,能够在德育管理活动中熟练应用现代化技术。如可借助信息技术,将符合学生审美需求的教学课件制作出来,综合运用图片、视频等形式,促使德育课堂的生动性、形象性全面增强。为增强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可将班级德育微信群构建起来,这样德育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四)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通过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对德育实施状况进行客观判断,进而优化德育决策,促使中职学生德育实效性得到增强。现阶段中职院校德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客观性不足,学生被动性较强,对学生全面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要深入改革德育考核评价体系,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综合运用起来。首先,深度融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目前中职院校将终结评价作为主要考核手段,这样学生对日常表现、课堂实践等环节的重视程度就大大降低。只要考前进行突击训练,应付考试即可。这种考核模式下,不仅考核的导向作用得不到发挥,也会降低中职院校德育管理成效。因此,要在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将过程性评价积极开展起来。例如,在评价学生德育成绩时,可从学习表现、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着手,合理设计权重。通过增加过程性评价的权重,能够引导学生充分重视日常表现、学习和实践,深入发挥学生潜力,全面发展要求得到满足。其次,充分融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要依据人本理念,克服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单一实施的弊端,逐步将两者融合起来。构建的德育考核体系,要保证能够将学生的在校表现、道德素养等客观反映。在评价体系改革过程中,可对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进行借鉴,结合本院校学生实际情况,对考核细则合理制定。
综上所述,人本理念将学生的发展规律纳入考虑范围,能够对学生的潜能充分挖掘,高效培养发展学生的人格与素养。因此,中职院校德育管理实践中,需准确把握人本理念的内涵,创新德育管理策略与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德育管理实效。
参考文献
[1] 胡彬.人本管理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管理中的实践探析[J].新校园(中旬刊),2018(3):7.
[2] 常晓宇.人本管理理念在高等职业院校德育管理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8(26):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