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凤
摘要: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关注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并根据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序推进教学指导工作。通过有效策略的实施,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数学学困生的学科成绩就有更大的进步空间,期待他们跟上节奏,最终成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学困问题制约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数学教师能够付出更多的努力,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还可以揭开素质教育的崭新篇章,何乐而不为呢?本文具体分析了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中引导学困生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心理发展特点;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0)35-0179-01
引言
在农村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困生有效学习基础知识,启发他们大胆分析、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常见的数学问题,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进一步提高数学教育质量,是教师们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应该结合学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总结有效的教学策略,促使数学学困生真正爱上学习,有信心实现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笔者就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分析和教学策略的研究。
1.耐心引导学困生,实现有效的互动
农村小学数学的课程魅力巨大,学困生没有发现数学学科的魅力特征,因此学习知识不够主动,抽象思维也不活跃,很难独立的完成规定任务[1]。教师开展教学指导工作时,要有足够的耐心,拿出专业的态度,语言启发学困生们投入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如“不要轻易放弃自己,这个问题你能回答。”、“你还有进步的希望,来与老师一起讨论吧!”……学困生得到表扬,会从“我不行”的状态里走出来,一边肯定自己一边提高自信,自觉跟随数学教师的引导,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课堂常有师生的互动,引导学困生的工作长期坚持下去,数学教育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相信,更多学困生顺利走出学习困境,可以建立数学恒心,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
2.培养学生上进心,发挥家长的作用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不仅因为教师教学有弊端,还与父母教育有关系。小学时期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阶段,我们教师不妨结合学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具体优化教学设计,专门组织练习活动,同时与学生家长做好沟通,多角度培养学困生的上进心,使他们慢慢走出思维局限,建立自主学习意识,遇到困难问题主动寻求帮助,最终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目标[2]。具体来说,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这样做:首先,根据学困生实际的心理承受能力,引导他们慢慢学习数学知识,做事不要操之过急;其次,帮助学困生找到不会学习的原因,并为他们制定出短期的奋斗目标,同时确定长期的奋斗方向;最后,课堂教学有层次性,表扬优等生以及中等生时,观察学困生的实际反应,布置难度不同、主题不一的探究任务,使每一位学生积极投入、主动思考,尝试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学困生愿意“跳一跳”,才可以走出学习困境,光凭教师一个人的努力远远不够,定期组织家长会,邀请家长参与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非常关键。家长可以监督学生课后学习,并为学生解答疑问,父母的语言鼓励和情感支持,对于学困生而言就是学习的动力,借助这一机会,不断增强孩子们的上进心,提升他们的数学知识水平,农村小学的教学工作更容易走向新的成功。
3.提供成功的体验,做好教学的引导
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不爱学习、不愿学习的状态一直维持下去,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数学教师应该通过正确的引导教育,培养学困生的学习信心,给予他们更多的成功体验,促使学困生发现数学课程的魅力所在,主动加入课堂活动,主动探究个性发展。数学教师必须遵循学困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后,积极改进教学工作,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启发学困生在特定情境中大胆想象,自信完成学习任务,充分发挥主体优势[3]。比如,在课堂上分层提问学生,提出适合学困生回答的数学问题,回答正确给予表扬,回答错误也要鼓励,在不打击学困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帮助他们改正不足、完善自我、挑战未知,转化工作会更成功。再如,时时刻刻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在他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遇到困难的第一时间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困生换个思路展开探究,从而获取到不一样的成功体验。善于发现学困生的优点,坚信他们能够学好数学的基础知识,农村教育得以创造新得奇迹,未来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数学的学困生转化,必须做到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有的放矢,必须结合学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更好地改进教学指导工作,使学生主动投入课堂活动,从而产生上进心、自信心等,学困生学会克服一切困难,学科成绩自然有最大的进步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晓梅,闫利文.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思考[J].心理科学,2019(17)99-100.
[2]李月月,刘韵.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干预策略探微[J].科學大众,2018(15)311-312.
[3]王岁英.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特征与管理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9(20)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