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佳
摘 要:隐性教育意识是当前小学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必要条件。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创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小学老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进行渗透性教育,启动实践体验,从而有效提升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素质修养。
关键词:课程教学 道德法治 隐性教育 创新设计
一、隐性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基本内涵
隐性教育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关系相辅相成,隐性教育就包含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其在新课改背景下的积极性就主要集中体现在隐性教育方面。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之下,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强调的是尽可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全面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建立在自学心理、自学动机和自学兴趣的基础上。因此,小学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同时,应重视学生自主理解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科学的渗透教学,从而有效完善学生的自我人格。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隐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1.全面优化课程设计,扩大隐性教育的覆盖范围
在新课改的推动之下,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师而言,除了要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之外,还要完善、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通过培养自身的隐性教育挖掘意识,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此外,还可以通过多样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扩大隐性教育的覆盖范围和影响范围。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还要将理论引申到实际当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引导,从而获得最直接的教育和启迪。
2.丰富隐性教育的开展形式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是很符合当前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隐性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找寻更多的源泉。在对隐性教育开展形式进行丰富的同时,教师要注意:一定要紧扣生活实际,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想观念进行课程设计,这样才能与学生的道德认知产生共鸣,激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知基础。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确保:积极争取隐性教育的机会,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课程设计相接轨,利用自身敏锐的观察力,充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品质,从而促进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和隐性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充分渗透。此外,教师还应当充分利用课本中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符合的内容,深入探究教材,把握每一个细节,为隐性教育的开展开辟更多的开展形式和实施条件。
3.营造轻松、生动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的土壤
微课教学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一种教育模式,凭借自身资源容量小、主题鲜明、内容精干,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等优势,成为广大教师最为喜爱的一类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征进行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有效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确保隐性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有效渗透和開展。具体可以体现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微课视频等,丰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手段,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充分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渠道,深化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多重隐性教育因素。
例如,《我爱我们班》主题班会的开展,首先激发学生的感悟实践体验,在学校精致教室打造的过程中,我们是如何装扮我们最美教室的?通过讨论交流,激发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然后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展示同级、同校学生在班上的表现以及对班集体的布置,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优秀班级是怎样形成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此外,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在渗透隐性教育,创新教学手段的过程中应当按照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4.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渗透隐性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变化,找出学生在塑造良好道德品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通过理性、全面,科学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此外,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鼓励教学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鼓励、肯定自己的学生帮助学生转变自身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态度,纠正自身的不良思想,通过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塑造健康的、正面的行为习惯,完善自身性格,充分发挥隐性教学的教育价值。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树立自身的积极应用思想,充分认识到隐性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主动筛选和整合有效的隐性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
三、课堂氛围的营造和烘托对于隐形教育的积极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开放的、生动的课堂更能够引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共鸣。因此,在开展教学的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和交流,用心聆听学生的声音,用真诚的态度和学生进行平等的聊天、对话,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加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距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师隐性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我们在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怎样完善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是当前时代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隐性教育渗透工作的基本内容。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隐性教育意识的培养,树立渗透意识,观察一切可以应用于课程教学的隐性教育因素,创新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充分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品质。此外,通过多方面的渗透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思想观念,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芳.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小学生法治实践的探究[J].亚太教育,2019(08):24.
[2]张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隐性教育[J].华夏教师,2018(28):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