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唐小平
(桂林医学院护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以下简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高校进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本课程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见习等方法。”[1]高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符合学生需求、社会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力求达到预期教育目标。把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融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的具体表现,且越来越受到师生的欢迎。
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等把团体心理辅导定义为“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识和技能,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团体领导者,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协助团体成员获得有关的信息,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与健康的态度和行为的专业工作”[2]。相对于个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强调团体的氛围和作用,强调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注重营造一种真实、接纳、信任的团体氛围,通过角色扮演、团体游戏、行为训练、团体讨论等多种技术方法,引导成员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教育,从而实现助人自助、自我发展。
首先,团体心理辅导形式新颖有趣,有利于激发课堂的生机和活力。通常情况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采用的是传统课堂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被动地听,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真诚的互动与交流,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求索的热情,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而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头脑风暴、情境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经验分享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模拟真实生动的社会活动场所,培养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投入,课堂的生机和活力被大大地激发。
其次,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深远,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规定的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六大部分课程内容,几乎每部分都能融入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研究表明,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感染程度。团体心理辅导创造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社会活动场所,引导学生在开放、接纳、互助的氛围中真实地表现自己、分析自己、认识自己。同时,学生之间互为参照、互相模仿、互相帮助,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到适应社会的态度和技巧,从而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这种让学生在参与和互动中得到感悟、在体验和反思中得到升华的教育教学极富魅力和感染力。令人欣喜的是,学生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学习到的态度和行为极易延伸到课堂之外的现实社会生活中。而这些能有效解决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职业和客观环境,增强就业信心,对提高其就业能力和生涯规划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最后,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成效好,有利于弥补高校就业指导的不足。相比个体辅导的受众面窄、耗时耗力、解决问题方式单一,团体心理辅导不仅能增加辅导的人数,而且能节省辅导的时间与人力,既能有效缓解学校就业指导师资不足的压力,又能同时解决不同学生在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不同问题,更大程度地满足学生需求。
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以团体心理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采取前期访谈、调研、查阅资料等方式,结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量表的测试结果来进行设计。
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埃里克·柏恩的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勒温的团体动力场效应理论和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和施恩的职业锚理论。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认识和职业认识,树立良好的就业信心和职业价值观,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整个方案以自我认识、职业认识与客观环境的分析、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为主要内容。
表1 团体心理辅导具体方案
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量表调查、让教师进行自我总结、让团体成员反馈。
在本门课程中,团体心理辅导要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教师除具备较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职业生涯规划等基本知识之外,还要有较丰富的团体心理辅导经验和心理咨询相关技巧。另外,教师自身的人生阅历和人生感悟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也有较大影响。教师如果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处理得不好,那么不仅会让学生觉得无聊、幼稚,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会使学生学习到错误的态度和行为,加深其自卑感和挫败感。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非常重要。“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到:“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因此,高校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教师要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掌握相关授课技巧,了解团体发展的过程,这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和开展团体活动,帮助学生真正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水平。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制订是为达成课程目标服务的。“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为了有效地利用团体动力学,引发学生在团体中互动和成长,必须精心地设计一个又一个团体活动。一个好的活动设计往往可以激活团体,使学生中各种潜在的成长困惑浮出水面,而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观点也会从团体中雨后春笋般地生成出来。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团体活动,还可以增强团体的活力与趣味性,起到引发团体成员情感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降低心理防卫、采集辅导资源、改变团体成员行为方式等作用。”[3]因此,制订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非常重要。制订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既要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调研体系,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进行方案的调整;既要考虑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又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年级层次和不同需求,分级、分层次、分类别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更有效地达到课程目标。
把团体心理辅导真正纳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进行系统的有组织的安排和设置,有利于将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真正落到实处,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提高。学校可以考虑在该课程的实践课环节中增加一定学时,把团体心理辅导纳入其中。在教学内容的开发与应用上,教师应将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按照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课程资源的转化,改善团体心理辅导引入课程时的无序状态, 依据态度、知识、技能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站在教与学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发与拓展。此外,学校还要完善评价与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