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晓优,胡义秋
(1.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410081;2.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100;)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流动人口急剧上升,外出务工导致的留守儿童现象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事实上,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仅是某一个家庭的问题,由于其数量庞大,俨然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如果不能妥善引导,势必将影响我国未来的人口素质与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当前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大多数都着眼于“留守阶段”,而作为曾经的留守儿童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较少。已有的研究表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显著高于非留守大学生[1],且其抑郁情绪检出率要显著大于一般大学生[2],由此可见,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可能有着比较深远而长久的影响。找到和利用大学生的已有积极品质,帮助其克服留守经历的导致的负面影响,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因此本研究将采用实证的方法探讨积极心理品质对留守经历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在本研究中的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曾在其成长阶段(0-17岁)外出打工而将其留在农村,其与父母分开居住时间超过6个月,且现在就读职业院校的大学生[3]。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主要表现为连续一个月以内的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质量减弱,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4]。Holden C指出,抑郁已经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发生率不断增长[5]。流调表明,大约50%-80%的自杀个案是抑郁患者所为[6]。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中许多人都有过留守经历。留守经历高职院校大学生与一本、二本大学生相比,在遭受曾经留守经历影响的同时还遭受学业受挫,面临更多的挑战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他们更易于遭受抑郁的侵袭。相关研究表明,有留守经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我国大学生常模,他们相对一般大学生来说存在更多的消极情感[8];李小敏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抑郁与焦虑情绪显著高于非留守大学生,且较少使用积极应对方式。
本研究采用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希望感以及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湖南某高职院校随机选取的1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取得的数据通过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剔除无效问卷后的有效问卷共818份,回收有效率为81.8%。其中,留守经历大学生(根据上文中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定义来确定的)552人:男生287人(51.2%),女生265人(48.8%);非留守经历大学生266人:男生125人(47.0%),女生141人(53.0%)。
1.有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以及抑郁的总体状况
通过描述统计发现,有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希望以及抑郁上的得分分别为21.15±5.67;27.03±6.77;22.14±6.43;25.73±7.65;37.49±11.16;而非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希望以及抑郁上的得分分别为22.72±5.46;28.5±6.65;21.8±6.57;27.90±7.36;35.30±10.64。进一步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与非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相比,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希望感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而在抑郁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但在消极情绪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以上研究表明,有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显著低于非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这与李小敏的研究一致。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希望感显著低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这与杨新华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一致[10]。这说明,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父母、老师以及心理咨询工作者应通过各种途径帮助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提升其积极心理品质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2.积极心理品质对留守经历大学生抑郁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探讨积极心理品质对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对其主观幸福感、希望感以及抑郁情绪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希望感)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而消极情绪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
表1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心理品质(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希望感)进入回归方程,回归方程确定系数得到了显著的增加(F=38.301,P<0.01),其回归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β=-0.152,P<0.01;β=0.373,P<0.01;β=-0.218,P<0.01),说明心理品质(生活满意度、消极情绪、希望感)对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生活满意度以及希望感对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消极情绪对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表1性别、独生子女、自尊、积极心理品质对抑郁的回归分析
研究发现,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希望感)与抑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而其消极情绪与抑郁情绪呈显著正相关,且生活满意度以及希望感对其抑郁情绪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消极情绪对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但积极情绪对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没有预测作用。由此可知,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以及希望感越高,其相应的抑郁情绪就会减少;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消极情绪越多,其相应的抑郁情绪就会增加。这表明,生活满意度以及希望感可以作为降低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保护因子。已有的研究表明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以及希望感[11]等保护因子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父母、教师以及心理工作者应该多关注留守大学生的情绪变化,定期对留守大学生开展积极的心理活动,对抑郁情绪较严重的留守经历大学生应找相应的心理咨询老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父母、教师以及心理工作者应该不断减少一些不利因素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以及希望感等保护因素的影响,通过对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培训教育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以及希望感,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已经由曾经的留守儿童长大成人,在他们还是留守儿童的时候,与父母长期分离,在成长的关键期,他们无法得到父母的及时帮助与引导,极易产生认知与价值观的偏差,容易出现人际焦虑、学习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其中抑郁情绪对其心理健康影响最大。一般来说,具有抑郁倾向的个体往往倾向于用消极的方式思考问题,他们透过自己黑色的眼镜来看待生活,对于严重抑郁的个体(感到没有价值、浑浑噩噩、对朋友和家庭不感兴趣、饮食和作息不规律的人)来说,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往往会进一步恶化他们的处境。他们极度消极的观点放大了痛苦的体验且忽略了美好的生活体验;而且具有抑郁倾向的个体往往对不良事件的反应总是过分地自我关注、反思和自责,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以及希望水平因成功而提升,又会因为威胁而下降,上下波动很大。
Seligman于20世纪末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理论,该理论主张应多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主张研究个体的满足、满意、幸福、快乐和希望等积极体验。主观幸福感与希望感作为重要的积极心理品质,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发现,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希望感均显著低于非留守经历学生,且其抑郁情绪显著高于非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希望感是降低其抑郁情绪的保护因子。因此本研究将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为提高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指导。
一般来说,抑郁倾向的个体对问题的归因方式往往倾向于将失败和挫折的原因归结为稳定的(它将会一直持续下去)、普遍的(它会影响我做的每件事情)和内在的(这全是我的错)因素。这种消极的、过度泛化的和自我责备的负向思维将影响个体的自尊、主观幸福感以及希望感的形成。心理学者认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都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因为,只有通过比较,我们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才知道自己是否幸福。通常我们都会选择一些客观的参照物来进行比较,而对参照物的判断与评估是受我们已有的归因方式影响的,我们已有的归因方式不同,对同一事件的判断与评估就不同,因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与情感。梁慧[12]的研究表明父母双方均外出而由祖辈照顾的留守儿童更多地采取消极归因的方式,消极的归因方式会使个体情绪低落、期望降低以及行为减弱,并且具有消极归因的个体在遇到糟糕的事情时更容易变得抑郁。
而积极的归因方式可以给个体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快乐、高自尊、幸福、希望),可以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与行为[13]。因此,帮助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塑造积极的归因方式,可以相应的提高其自尊、主观幸福感以及希望水平,从而降低其抑郁情绪。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知,留守经历大职业院校学生缺乏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需要以及尊重上的需要。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表明0到1岁是儿童建立安全感最关键的时期,而在这个阶段,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致使其焦虑不安、害怕与人交往、对周围的人产生不信赖感,因而使其缺乏安全感;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在其童年时期,父母只在过年的时候回家陪伴他们,甚至有些父母为了挣钱过年也没有回家,时间久了,他们与父母之间并没有太多的情感,甚至觉得父母是一个很熟悉的陌生人,他们长期寄人篱下,不知道自己的家到底在哪里,缺乏归属感;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因长期与监护人一起生活,与父母之间并没有太多的情感交流,当他们回到父母身边时,父母会发现他们养成了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此时父母就会想办法去纠正,对他们采取强制性的管束与约束,父母一心只想着纠正其不良的行为习惯,很少倾听他们的意见,总是按自己的想法要求他们,没有真正的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这严重伤害了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的自尊心,因而容易使其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因此,父母首先应该给予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更多的温暖与关爱,积极接纳其不足,让其感受到家的温暖,找到安全感与家的归属感,其次,父母应该多倾听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意见,多与其进行心灵沟通,多给予其表达观点的自由,让其决定自己的事情。这样他们才会看到自己的优点,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感到自己被尊重。当他们的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上的需要以及尊重上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的积极情感就会增加,从而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以及希望感,降低其抑郁情绪。
情绪是个体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生理反应,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情绪一般分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本研究发现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显著低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留守经历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他们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式的接受学习转换为自主学习,环境的改变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焦虑、孤独、抑郁、自卑等消极情绪,因此,父母与老师应该引导留守经历大学生学会做情绪的主人。当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感到烦恼与苦闷的时候,他们应该能学会以积极乐观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本身,从而找到烦恼与苦闷的根源;当他们遇到问题一时难以解决时,他们可以学会从另外一个视角来重新审视问题,进行积极的注意力转移;当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增多时,他们可以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去宣泄自己的负性情绪,从而达到释放心理能量与调节内心平衡。这样,留守经历职业院校大学生就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不会被自己的负性情绪所左右,从而有助于其心理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