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众内容到大众展览的实践
——以《教我如何不爱她——海南黄花梨艺术大展》为例

2020-09-27 03:47卞艳玲
文物春秋 2020年4期
关键词:苏作木料黄花梨

卞艳玲

(福建博物院,福建 福州 350001)

一、引 言

“小众”是指被少数人接受的事情和爱好,而之所以小众,是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该事物无法被大众深入接触和了解。展览恰恰是使小众事物走入大众视野的重要手段。以小众内容为主题的展览,针对的往往是特定的爱好者,最容易被吸引来的也是这些特定的爱好者,展览只在小范围内产生影响,从而成为“小众展览”。相对“小众展览”而言,“大众展览”所面对的是普通大众,可以在更大、更普遍的范围内产生影响。要将小众内容做成大众展览,就要实现圈层的突破,而要实现圈层的突破,展览就要立意新颖,表达独特,陈列形式上更要丰富多彩、趣味十足,以吸引大众更多地参与到展览中,获得独特的体验,从而达到知识的普及、教育的推广。福建博物院于2019年12月31日开展的《教我如何不爱她——海南黄花梨艺术大展》(下文简称《黄花梨展》)就是把小众内容做成大众展览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二、小众内容到大众展览的实现

图一 海南黄花梨艺术大展序厅

《黄花梨展》是海南省博物馆与福建博物院联合举办的跨年大展(图一)。此次展览的主体是海南黄花梨(简称“海黄”)艺术。自古以来,海黄蜚声海内外,因其原料之稀少、材性之稳定、色泽之洁莹、纹理之多姿、气味之馥郁,被誉为“木中皇后”,是高端木料市场和家具界的宠儿,霸踞红木家具第一梯队。又因其为海南岛特有的地方产物,真正了解并能接触到它的普通公众并不多,这是福建博物院引进该展的初衷之一。

博物馆的展览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思考与观众对话的内容,引导观众接受或唤醒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海黄的“珍贵、稀缺”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命题,海黄家具工艺天然的艺术魅力也提供了极大的策展空间,这是福建博物院举办该展的第二个原因。

《黄花梨展》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嘉木如佳人”,展示了黄花梨的生长过程、木料特性、木材纹理,突出了海黄的成木之难,木质之坚,纹理之美。第二部分“秀外而慧中”,展示了榫卯结构、苏作技艺、琼作花梨等黄花梨制作工艺,突显了黄花梨制作上的大巧若拙,匠心独运。第三部分“文心与匠意”,展示了黄花梨家具与匠人、文人的关系,以及文人情怀和工匠精神在黄花梨家具中的绝妙融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该展览前期只开放了20多天就遭遇闭馆,后期疫情平稳后,应观众强烈要求,展期又顺延了78天,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从受众层面看,涵盖了社会各界、各年龄段的观众,既有资深的海黄收藏家或家具爱好者,也有对海黄不甚了解的青少年;从观展频次上看,出现了多次参观的现象;从文创产品销售看,有一日内文创销售额突破万元的情况。可见《黄花梨展》不仅吸引了黄花梨爱好者,也吸引了众多普通群众,在更大范围内造成了影响,成为大众展览。该展览从小众内容切入,通过由本及末的内容安排,形式多样的展览手段,别具一格的互动设计,使得展览受众面得到拓展,为大众所喜爱。

(一)点睛式的主题提炼

展览在主题的凝练上,突出了一个“爱”字,标题“教我如何不爱她”则用了拟人化的方式来表达主题思想。这个“爱”,既是字面上的喜欢之意,更是珍爱自然、传承技艺、追求审美的文化之爱。一者,海黄生长周期漫长,成长不易,加上人类无节制的伐取,造成严重稀缺。通过展览,观众可以一目了然地看见海黄的濒危,领悟到“伐取易、再生难”,从而生发出珍爱自然之心。二者,海黄为代表的明式家具在苏州工匠对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精益求精,达到了外在文之美与内在质之美的高度统一,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技艺的珍重。三者,明代文人倾向于追求事物本真之美,在其积极的创作实践中充分展现出物与人的共鸣,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成就了明式家具的审美典范,引发观众的审美追求。可以说,本展览在策划和设计过程中,始终贯穿升华着一条“爱”的主线。

(二)全方位的内容展示

在内容上,展览并非简单地进行家具艺术展示,而是对海黄做了较全面的介绍,观众眼中的海黄是鲜活而丰满的。如在第一部分“嘉木如佳人”中,既有海黄木料生长周期的介绍,也有木料独特材性的介绍。厚重、深蓝的幕布分隔出一处静谧且相对独立的空间,3个投影屏幕上滚动播出的视频展示了海南黄花梨缓慢的生长过程及各时期可制作出的成品,时间跨度为190年,以此突显海黄木料之优质,成器之珍贵。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海黄真正能打造成器的是心材部分,即“格”,而从幼苗开始要生长约15年才能结出心材,20年树龄的心材也只有约2~5厘米,野生黄花梨更是要成长300年的心材方可用以制作家具。展览通过馥郁芬芳的香气、温润质朴的手感、立竿见影的药效、油性密度的足弱、花色纹理的不同等等,多方位表现了海黄材质的特性。再如第二部分“秀外而慧中”中,通过对量角器、墨斗等工具,刨料、开榫等工艺,以及干燥、配料、漆工等苏作传统家具工序的展示介绍,让观众系统而全面地认识到,正是经过这样一件件专业的工具和一道道繁琐精细的工序,以及成百上千次的纯手工精工巧作之后,才能打造出大形阔气、细节完美的明式家具(图二)。这样的工艺之美充满了工匠精神,只有年复一年的勤奋积累,坚韧好学,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方能换来日臻化境的工匠技艺。

(三)多样化的形式设计

展览在形式上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段。

一是华彩呈现。将一批精美的苏作家具艺术作为重点进行展示,让观众沉浸在明式家具最华美的篇章中,流连忘返。

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工艺可粗略分为“京作、苏作、仙作、广作”,其中苏作是指以红木为原料,采用苏式技法制成的家具。明代文人在大思想家王阳明“心本论”的影响下,倾向于弘扬人的本真性情,重视物料的自然纹理和色彩光泽,再通过苏州工匠技压群雄的精工细作,共同创制出明式家具“材美而坚,工朴而妍”的独特气质。海黄与苏州文心匠艺的相遇,成就了我国古代红木家具的巅峰之作。以琼料苏作等为代表的明式黄花梨家具曾常年入贡皇室,深受达官贵人们的喜爱。

图二 传统工艺、工具展示

二是艺术对比。作为海黄的产地,海南民间对海黄的使用也是非常广泛的,为了体现“琼作家具艺术”和“苏作家具艺术”的不同风格,展览采取了对比陈列的方式,分别设置了展示场景。琼作家具展示场景由大至宫阁、供桌、太师椅、轿厢等家具,小至水瓢、抄板、木铲等生活用品组成,黄花梨木古朴的黄褐色泽,亲切朴拙的雕刻风格,展示出琼岛先民简朴、勤劳的渔猎生活以及黄花梨木在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用途,加之“门”外悬挂的蓑衣草帽,观之仿佛有一股清新海风扑面而来(图三)。而苏作家具的展示场景则是以一组明亮的苏作黄花梨书柜、案桌、大官帽椅、茶几等家具为主的书房内景,辅以镂窗翠竹、落地宫灯、造型笔架,营造出华美典雅的意境,散发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独有的神韵,观众驻足于此,仿佛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古代文人在这样的氛围里读书、抚琴、对弈、闻香、谈笑风生的诗意生活(图四)。

三是双轨路线。与常规的单向观展路线不同,该展览可顺向参观,亦可逆向参观。观众既可以按照展陈顺序,从树木到工艺到精品家具,也可以逆向参观,以精品家具艺术为始,追本溯源至木料。这种头尾双轨的特殊设计,考虑到了观众参观的舒适度和自由度。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观众可以层层解读,往复体会,沉浸、徜徉在海黄的世界里,既获得新知,又体味了美与艺术。

(四)高比例的互动活动

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是本展览的最大特色,是将小众内容推及大众的重要手段。观众能在玩中学习,玩中感悟,展览也因此而变得更加亲民。

如别具匠心的沉浸式观展区,引领着观众探求木料之美所带来的各种奇趣。整个展区就是树木的世界,以远处海南岛的“深山老林”为背景,中景是棵棵笔直的“黄花梨树”,近前横放的木墩滚筒装置是认知游戏的载体。远、中、近景相结合,增强了展厅的立体透视感和延伸感,多项互动模块将黄花梨的与众不同串联起来,使木料充满鲜活的生命力。于是,观众在“五官总动员”中主动地接受科普,得到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图三 琼作家具艺术场景

图四 苏作家具艺术场景

1.可闻香识木料:通过对海南黄花梨、缅甸花梨、香樟木、楠木等木屑所散发出的不同香气进行嗅闻对比,能够较快地识别出海南黄花梨辛香浓郁的味道。这也增加了海黄爱好者们的选购经验。

2.可摸比辨木料:将海南黄花梨、缅甸花梨、巴西花梨、红酸枝等一组红木标本样品裸展在展厅,观众可以在触摸中体会手感的不同(图五)。显然,海南黄花梨更加温润细腻,光滑如玉。还可近距离比对仿生“树干”间伸出的切片标本,结合展墙上的介绍,根据油性密度、颜色轻重等分辨海南黄花梨中油梨和糠梨、自然生长状态和水浸状态的不同(图六)。

3.可观纹赏木料:海南黄花梨在生长过程中,生成了变幻无穷的花纹肌理,有“一脸值千金”的鬼脸纹,有如“满架葡萄”般闪烁颗粒的瘿木纹,有流畅的行云流水纹或朦胧的烟雨纹,有似狸猫毛皮斑纹的狸猫纹,等等。最奇特的当属鬼脸纹,五官俱在,似人非人,清晰而鬼魅。

图五 触摸体验

4.可游戏认木料:通过木墩滚筒装置,可参与多组互动体验游戏。每个滚筒都设置不同的主题,如海南黄花梨的花朵和果实、不同地区黄花梨特点、海黄鉴别小技巧、各类红木的花纹等,通过滚动拼接,以掌握相关知识。或是通过圆瓶装置,深入观察黄花梨、紫檀、铁力木、鸡翅木、酸枝木、榉木等不同木料的纹理图片。

在这些横向、纵向、多体系、多角度的对比中,展览的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深化了观众的参与体验,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榫卯工艺的互动展示。

图六 对比展示区和互动体验区

榫卯制作工艺被称为“家具的灵魂”,充分展示了古代先民无与伦比的伟大智慧。展厅中专门设置了手工技艺社教活动区,将榫卯工艺设计成互动游戏,大受观众尤其是孩子们的欢迎(图七)。在一整面墙的空间里,或悬空垂挂或用弹力绳嵌绷着各式榫卯结构,旁边的说明图版上则详细介绍了榫卯的知识点及各种榫卯结构的连接方法与技巧,观众可对照学习(图八)。人们在将一块块榫卯零件拼接完成后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到榫卯结合后的精妙用处——既可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又可搭建出坚固的建筑物。

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的研究室曾对日本19家博物馆进行观众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展览中有30%的展品可供参与,观众的满足感会有很大提高[1]。而《黄花梨展》中观众可参与的展品比例约达60%。这些精心设计的参与性互动活动,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极大乐趣,也为大众在游戏中了解海南黄花梨相关知识提供了平台。寓教于乐,《黄花梨展》也由此将小众的“木中皇后”黄花梨顺利地推到了广大观众的面前。

图七 榫卯互动区

图八 观众互动

三、结 语

2020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国际博协的官方解读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为不同身世和背景的人们创造有意义的体验方面的潜力,是各博物馆社会价值的中心。”[2]小众内容正是世界多元化的一种体现,通过展览让其为大众所了解与接受亦是一种包容。《海南黄花梨艺术大展》通过将小众内容进行主题提炼和陈列创新,同样实现了教育和文化双重属性的表达,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爱好的观众的多种需求,是一次由“小众”向“大众”蜕变的有益实践。

[1]刘卫华.信息时代博物馆价值与功能新解读[N].中国文物报,2009-09-23(6).

[2]中国博物馆协会.ICOM正式发布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和海报[EB/OL].(2020-05-07)[2020-07-07].http://www.chinamuseum.org.cn/a/xiehuizixun/20191212/13142.html.

猜你喜欢
苏作木料黄花梨
市委书记赴高新区 专题调研苏作文化工作
遭雷击的黄花梨
鲁班妻子的发明
黄花梨推手——明熹宗朱由校
3.14惹的“获”
黄花梨有束腰马蹄腿攒万字纹罗汉床
文雅精致 苏作天工
苏作红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思考
对“苏作”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基点与路径的思考
快捷方便的跑道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