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做课堂的倾听者和引导者的因素分析

2020-09-26 15:02厉尧宁
文存阅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引导者课堂

厉尧宁

摘要:从教书到育人,是教师教育力量的彰显。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书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眼前真实的人际关系。当上教师,和孩子们在一起是一种缘分。命运把教师和这些最朝气蓬勃、最复杂的,也是最有意思的青少年们永远地结合在一起,成了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才使教师生活有了意义。

关键词:课堂;倾听者;引导者

一、抓住学生的特性

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同样也具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学习风格。[1]教师若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把他们看作不可替代的个体,成为他们倾听者和引导者,给他们建造健康的精神乐园,便能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挥和谐发展。要真正做到爱他们,赢得学生的信赖,点燃他们内心的火焰。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并不都是从书本中研究出来的,几十年来的亲身实践为他的研究成果增添了说服力。他从课堂实践中来,再到课堂运用中去,形成具了有实际意义的科研成果。[2]教师积累经验、得到理论提升,都需要课堂这一座桥梁形成趣味互动。

二、以《秋天的怀念》为例的课堂实践分析

首先,学生的自主话题讨论是课堂有效互动的源动力。例如探讨七上课文《秋天的怀念》最后一段中“菊花”的象征意义,根据前文理解此处的北海菊花象征了母亲的精神品格,但对这一问题,有同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作者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实际上也是去看母亲,他们想告诉母亲,兄妹俩真的有在“好好活儿”。另一位学生受到启发,把秋风中开得正烂漫的菊花想象成母亲对两个孩子的回应,随风摇摆是在欢迎孩子们的到来。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表示赞同:他们的回答让许多同学产生了情感共鸣。教师可抓住热烈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思考、讨论答案的合理性,开启思维风暴。

同样的课堂环节如“我”与母亲形象的分析。通过课堂发言,生1从动作和语言的人物描写角度分析出“我”此时内心的绝望;生2从关键字词出发,认为语句中使用“喊”却没有直接用“说”,不禁让他脑海中浮现出撕心裂肺的史铁生;生3抓住了母亲的细节描写,认为“扑”、“抓”和“忍住哭声”反映了母亲的难过煎熬和故作坚强;生4在前几位同学的回答中有所启发,抓住段末中的省略号,正对应了母亲忍住哭声的动作,认为哽咽的母亲此刻是说不出话的……各类角度的发言,让人物生动起来。教师可以点评为辅,听学生的发言并总结引导“我”的暴怒无常和母亲的焦急关切,推动教学进程,最大程度地让这节课趣味化、实效化。

其次,教师跟进式点评是课堂有效互动的助燃剂。课文重难点一般为每节课的中心主题。教师除了作为一名倾听者,也应该做一个引导者。需要注意的是,有效引导的前提是教师在课前的充分准备和对学生问题的预设,在课堂上机敏点评,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3]例如《秋天的怀念》中母亲重复了两遍“好好活儿!”,教师可借助学生对人物形象分析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跟进式点评,再顺势抛出一个疑问:母亲说了两遍“好好活儿”,是否重复?学生当即作出判断,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教师的这一追问让学生面露难色,但也激发了学生的解答兴趣。这时候教师的引导角色便会起关键作用,适时地点拨:母亲看到极端痛苦的儿子猛烈捶打双腿,会只是与他讲道理,劝导孩子不要伤害自己,要对生活有信心吗?显然,作为一个母亲,她不会。看到孩子对生活如此绝望,这位母亲该有多心疼。那瞬间她的脑海中只有阻止儿子轻生的念头,所以紧握住孩子的手,说出了“好好活儿,好好活儿......”,重复两遍的话语背后是一个母亲的无助和悲痛。如此引导,学生便更易于理解。教师巧妙的引导式评点,激发了学生的听课兴趣,也构成了课堂上精彩的有效互动。

三、内化于行,凸显教育价值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专注于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认为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强化,课堂有效互动的产生作用不容忽视。新课程改革将课堂教学定义为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二者共同参与课堂,共同发展。当然,教师在给学生点评时要做到“真评”,即有肯定性、补充性、启发性和及时性。[4]这要求老师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评点时做到灵活、多角度。肯定学生的思考能力,补充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点,同时穿插引导,在课堂上及时为问题做一个解答。

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独立思考精神,在专业发展中成就自己。

作為中国基层教师,我们的学习、践行、专业发展是潜移默化的。首先,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他们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紧密关联,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的教师看到了教书的乐趣。

其次,中小学作为真实的教育情境,在育人功能上是师生的互动,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激励了一批批青年教师茁壮成长。对于学生来说,青年教师就可以研究思考赋予一个活动以意义,让学生他们产生研究的兴趣,突出个体与环境的互动。[5]

再次,中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同时改变着教师集体,苏霍姆林斯基以他的教育激情催发多少中小学教师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

做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把坚守、共鸣、追随、实践、创造、研究、集体和个性内化于行。“根深者叶茂,源浚者流长!”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铸造灵魂、育人新生的过程。通过心灵的交融,让教育花朵结出饱满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2]《心灵的交融,苏霍姆林斯基和中国教师》,史道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年

[3]《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余映潮,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

[4]《教师点评:语文学科亟待强化的教学环节》,王德标,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3期

[5]《学习的本质》,安德烈·焦尔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猜你喜欢
引导者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重视高中历史学科才能提升教学效率
新形势下农村初中班主任角色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