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辉
摘要: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工科人才培养迎来了新的挑战。提高工程教育专业的国际影响力,并与世界接轨,需要得到国际工程教育体系的资格认可。因此,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成为高校工程教育质量评估的新要求。文章以应用型本科院校黑龙江工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为例,从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达成、课程体系设计等入手,分析、探讨了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用化学;人才培养
面对科学技术及以创新创意为特征的新经济的迅猛发展,要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提升国际竞争优势,必须培养大批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高、具備国际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我国的工程教育总规模居世界第一,但人才质量仍亟待提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其核心是确认毕业生能否达到行业认可的标准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能力和工程实践意识,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师资格、工程教育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
化学是最具有创新特点的学科之一,是创造对人类更有用的新物质的科学。应用化学是强调化学知识和原理在工程实践中应用的专业,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形势下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探索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人才质量,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华盛顿协议》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华盛顿协议》是1989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等6个国家共同发起的本科工程教育互认协议。协议主要针对国际本科工程教育学位资格互认,是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中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协议”,是加入其他相关协议的前提和基础。我国自2016年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便得到了高等院校的普遍重视并被积极推进着。“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的推广对于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工科专业内涵式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我国,此项工作由相关领域的行业协会、教育专家和企业专家进行评定。
二、传统人才培养的不足
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培养目标模糊,与社会需求脱轨;毕业要求不明确,学生就业难以合理定位;课程系统有偏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不足等问题。黑龙江工程学院是黑龙江省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之一,2010年成为本省唯一入选教育部“卓越计划”首批试点的地方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是本校2010年招生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本文将结合“专业认证标准”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为例,明确培养目标、细化毕业要求,重组教学模块,构建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于认证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人才培养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理论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做出过很多界定。目前普遍认可的模式包括教育思想或理念、教育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制定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其中通用标准包含七大模块,分别是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成果导向型教育,这是一种以人才需求为前提,培养目标为导向、学生学业成就为内容、持续改进为质量管理机制的评估模式。如图1所示,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内涵,由培养目标分解、明确学生毕业后所能满足、达成的要求,再从毕业要求实现角度设计课程体系,配备师资队伍及支持条件。并根据每年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达成数据、存在问题,对课程、师资、软硬件条件等进行不断调整和改进。
(三)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专业通过政策解读和社会需求分析,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下:培养具有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及应用化学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工程素质、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面向食品、环境、医药、材料、土木、汽车等领域,从事与化学相关的研发、设计、生产、检测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科人才。
所培养的学生实际工作5年后,能够实现:(1)具有良好的政治人文科学素养、工程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能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原理与技能,作为技术骨干解决化学产品制备、工艺设计、产品生产及检测等实际工程问题,具备良好的工程素养;(3)能够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利用新知识、新技术独立承担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4)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管理及决策能力,能够作为团队、部门负责人从事化学品生产、营销及团队管理等工作;(5)通过自学或继续教育等途径拓展知识,实现终身学习。
2.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分解和明确,是课程体系、教学活动、教学环节设计的前提和依据。培养目标需要通过毕业要求来达成,二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联系。例如培养目标1通过毕业要求3、5—9、11来达成;培养目标2通过毕业要求1—4、6—7、11来达成等。按2015版认证通用标准,将每个毕业要求细化成2—4个指标点。例如对于工程知识的毕业要求表述为: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解决应用化学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分解成3个具体的指标点:(1)能对化学、化工领域的工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适当的数学表述、数学模型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描述;(2)能够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理论、技能解决化学产品设计、生产、检测过程所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3)具有运用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原理等专业基础知识,分析、评价与应用化学相关的复杂问题。通过学生毕业要求的实现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3.课程体系
毕业要求的达成需通过课程体系来实现,故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毕业要求而展开。应用化学专业为4—6的弹性学制年,总学分180,含必修课144学分与选修课36学分,实践性教学60学分。核心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合成化学等。
课程包括通识教育、综合教育和專业教育三个模块:
(1)通识教育。其中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哲学与社会、工程与文化、历史与传承、创新与创业、文学与艺术、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经济与管理、生态文明与环境和健康与安全10个课程模块。
(2)专业教育。专业教育课程分为学科专业大类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以必修或选修方式开设。构建突出能力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项目驱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鼓励以团队形式开展课程教学。
(3)综合教育。综合教育由专业规划和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分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块(包括创新性实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实践活动等)和素质拓展模块(包括学科专业竞赛、校园文化活动、职业技能及资格认证、劳动实践等实践活动),将德育、美育、劳动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始终。
课程体系充分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并加以优化,例如指标点1.1由高等数学B1-2、线性代数B、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三门课程支撑,所占权重分别为0.4、0.3、0.3。指标点1.3由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支撑,所占权重分别为0.3、0.2 、0.3、0.2。力争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知识应用、素质提高、学科交叉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四、结论与展望
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此项工作对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分析应用化学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参照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及国内外同类院校的研究成果,从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达成、课程体系设计等角度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工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自创办以来,秉承“知行合一 明德求真”的校训,共同努力,形成了精细化学品制备、化学产品分析检测等服务业并举的学科特色,基于专业认证标准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改革,同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车如山,季红波.应用型创新人才之概念解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5,9,(1):81—85.
[2]颜伟,袁清和,李美燕.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教育[J].教学论坛,2019,(13):12—13.
[3]高丽敏,赵志凤,高微.工程认证背景下混凝土学课程达成评价研究[J].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2019,(6),16—17.
[4]方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国际化之路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之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72—76.
[5]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编辑∕李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