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
摘 要 从教学设计的视角,通过素养目标的确立、素养纽带议题的设置、素养载体活动的策划这三个维度,探究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要从确立素养目标,到精选基于精细主题、真实生活、效果达成的议题,再到围绕议题优化基于生活的活动情境、基于整体的活动环节、基于逻辑的活动路径的活动设计,让学科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核心素养 活动型课程
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朱明光老师指出,“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此次修订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最显著亮点,也是思想政治课程聚焦核心素养的关键抓手”[1]。作为一门创新型学科课程,活动型思想政治课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操作,尚无具体理论指导,亦无典型先例可循,仍需进行探讨和摸索。深入探讨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和路径,对广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实施核心素养教学具有非凡意义。笔者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为例,探讨对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的设计维度。
一、多维一体,突出素养目标
把目标研究置于首要地位应当是教学论的基本立场[2]。突出素养目标在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地位和价值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
1.精研课程标准,细化素养目标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课程目标的表述是,“通过思政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1]。这一目标要求显然比较“抽象”与“宏大”,仅仅给出大致的方向和脉络。与之相比,模块4“哲学与文化”这一课程目标的定义相对具体。例如在“课程内容”中,对该模块培育要求是“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坚持实践的观点、辩证的观点;为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奠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1]。这一论述对于该模块的阐述极为具体,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较为清晰的目标规划,但对于教学还是缺乏直接的指导作用。
不同教学内容所达成的目标侧重是不同的,所以有必要将教学目标进行细化,新课标课程内容中的“内容要求”这一章节对此进行详细阐述,如“1.4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运动的,领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意义”[1]。由于“内容要求”主要针对单元的教学要求,并没有对某一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进行界定,因此需要教师按照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学情,有针对性地逐步将“内容要求”的精神落实到课时目标中去。
2.精晓实现路径,融合多维目标
活动型思想政治课以知识为起点,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终达成素养目标。但教学绝不能止于知识,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知识只是人的素养中最浅层的表面,如果不能轉化为能力、缺乏品德修养、迷失方向,就不能成为素养。活动型思想政治课应着力于关键能力,进而形成学科核心素养,而能力内化为素养,又需要正确的价值引领、积极的态度护航、正向的情感保驾。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关系素养的品格和价值,只有把认知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化为精神世界,内化为必备品格,将学生培养成为精神丰富、品格高尚的人,才能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是三维目标的丰富与发展。三维目标是一个不断进阶的纵深发展目标,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学科特质,是一个横向培养目标。活动型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设计,应把人作为课堂的核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融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与知识、能力等三维目标为一体。
二、精选议题,活化素养纽带
新课标指出,“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1]。从中不难看出,议题成为活动型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核心。活动型思想政治课议题的选择和设计具有如下特点。
1.基于精细主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教学主题作为核心内容,其实质是教学要达到的意境。课程的主题框架由学科主题、模块主题、单元主题、课主题构成。思想政治课从“立德树人”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哲学与文化”模块的主题是培养有智慧的理性人和有品位的文化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所在单元的主题是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不同于一般活动课的学习内容较笼统、知识要求较模糊,也不同于讲授式议题远离生活、忽视活动、枯燥乏味,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的议题,既是包含学科内容的知识议题,更是具有价值观判断的价值议题。本课教学为议深、议清、议透中心主题,将其分解成多个生活子议题(见表1)。中心议题对接教学主题,子议题指向中心议题的解决,实现抽象议题的具体化、生活化,既引导学生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等知识,又引领学生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提高公共参与意识,达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政治认同。
2.基于真实生活
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积累的生活经验、感受到的生活百态构成了学生的生活场域。源于学生生活场域的议题,更容易契合学生的兴趣点,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议题以真实生活场景为起点,立足于学生生活经验,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经历相结合,让学生想学、能学、爱学。作为重难点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课,若只是照本宣科式地进行理论分析,学习效果肯定欠佳;若补充事例论证环节,效果虽有提升但学生较难真正理解,只有把学习主题寓于真实生活议题中,在生活议题中探寻哲学魅力,才能效果好、质量优。
3.基于效果达成
教师在教学前,从教学立意、目标,到教学内容、素材,再到教学手段、环节等都应进行精心的预设。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教师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政治课堂是充满灵气的,学生思维是多维立体的。教师虽无法预设课堂的全部,但可以创设效果达成的条件。
议题作为活动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纽带,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及教学效果的达成,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和有效性。开放性是议题为可议之题,具备讨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答案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不做“无议之题”。引领性是议题为有价之题,具有探讨的价值性和有效性,不做“无用之题”。围绕子议题1,学生的展示是随机而灵动的,有的选择北京,有的选择新疆、广东等。学生探究是有获得而成长的,认识到“中国”整体与“各地区”间的关系,符合哲学上的整体与部分间的关系,同时形成了一定的辩证思维和合作精神。这样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关注学生兴奋点,着力学生生成点,就能实现“高效之议”。
三、优化活动,促进素养培育
1.基于生活的活动情境设计
脱离生活的教育不再以实际的、整全的生活为内容,而代之以断裂的、窄化为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上的知识,不再和流动的生活共生共长,实则只是一堆远离学生真实生活的概念体系。学生因为情境中的事例或者场境营造的氛围而获取情感的兴奋点和认知的触发点,从而以“淡出”的具象理解原理的抽象[3]。不同于基于知识逻辑的讲授式教学,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的活动设计要基于生活情境,遵照实践逻辑。
社会热点是思想政治课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时事政治具有思想政治学科特色,是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紧密结合的表现,能帮助学生走进、了解和理解新时代,培育學科核心素养。围绕子议题1,笔者创设了生活情境,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来呈现十八大以来国家所获得的成就,激发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兴趣,有效增强民族归属感;根据当下社会热点进行有效互动,让学生能够“出境”,引导他们识记和阐释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培养全局观念,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和合作精神。
2.基于整体的活动环节设计
新课标指出,“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即通过一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1]。围绕议题开展的活动,可以采用课前调查、小游戏、小组讨论、自由辩论、方案设计、成果展示、故事续写、即兴演讲、模拟法庭/听证会/政协等方式。教师在活动设计时,采用哪种方式,以及按什么顺序采用,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序列化设计,优化活动组合,以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见表2)。
从教学运行的流程来看,笔者从整体着眼、系统把握,采用了搜集整理、合作交流和表达展示这三种最常见的具有阶段性和递进性特征的活动方式。从信息搜集整理,再到合作探究、逻辑推理,既有时光倒流让学生选择哪里率先发展的争论性探究,也有怎么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决策性探究。一系列活动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结,形成体系,符合情境导入、感悟、认知、辨析、解决的基本认知规律。
3.基于逻辑的活动路径设计
新课标视域下的活动型思想政治课,不同于一般社会调查、研究型学习等活动课,它是一种活化的学科课程,其活动要承载结构化学科内容而非碎片化知识体验。活动的推进路径要有逻辑性层次感,既遵照实践逻辑,又切合认知逻辑和学科逻辑。
如表2所示,本节课每一个议题、每一项活动都基于生活经验,创设真情境,设计真问题。由生活子议题构成的问题框架成为本节课的逻辑线索,实践逻辑和学科逻辑两根主线。整节课开展的序列活动环环相扣,内容与活动交织,这些活动不仅立足于生活,而且应用于生活,引导人过好生活,彰显了活动教学的生活价值。这种建构式探究活动,既有助于学生把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培养科学精神和合作精神,更能引导学生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较好地认识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公共参与意识,最终达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政治认同。
活动型思想政治课教学既是议题教学,也是情境教学,还是活动教学,其实质是一种基于真实生活而达成真实效果,兼具学科性和素养化特征的课程。开展活动型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素养目标、议题、情境、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发展,达成素养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 沈雪春.思想政治课主题型活动教学的情境架构[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8(06).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