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教育公平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2020-09-26 09:12芦意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机遇和挑战教育公平互联网

内容摘要: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条件。“互联网+”技术与教学的结合给教育公平问题带来了巨大变革。基于当代“互联网+”背景,本文力图从理清“互联网+教育”下教育公平的含义”为出发点,权衡“互联网+”教育给教育公平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之下,提出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公平 机遇和挑战 对策

2018年12月,一篇名为《一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关于教育资源及教学方式的议论。这篇文章直击中国教育水平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突显互联网对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地区差异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看似逐渐迎刃而解。但是,教育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一直是积压在我国教育身上的一块巨石。虽说“互联网+”具有公认的优势,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来促进教育公平,但由于“互联网+”教育是社会新生事物,对于偏远或欠发达地区来说,“互联网+”教育下信息资源的获取和使用并不是件轻易的事情。因此,笔者认为“互联网+”教育的结合仍然是把双刃剑,在助推教育公平的过程中,也给教育公平带来了许多挑战。基于此,本文力图从理清“互联网+教育”下教育公平的含义”为出发点,权衡“互联网+”教育给教育公平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之下,提出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

一.“互联网+教育”下的教育公平的含义

“互联网+教育”是在传统教育创新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构成“互联网+教育”的三大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以及其资源配置的方式与传统教育是有一定差别的,传统教育中所配置的“资源”往往指的是实体的资源,如教师、教材等等。而相应地,在“互联网+”时代下所配置的“资源”指的是一种虚拟的信息资源。因此笔者认为“互联网+”下的教育公平应该有它自己的含义。它同样包含着平等原则、差异原则、补偿原则,但是各原则所对应的内容不同。平等原则指的是无论何种性别、身份、民族、地位、职业都享有相同或者相等权利接触“互联网+”所供给的教育信息资源,并且每个人能接收到的机会是均等的。差异性原则是根据教育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提供多元的信息资源给予学生选择,也就是说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补偿原则指的是受教育者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引起的接收教育信息资源的差距,在教育信息资源配置上要给予补偿。本文将从“互联网+教育”下教育公平的含义展开讲述教育公平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二.“互联网+”时代下,教育公平迎来的机遇

(一)以低成本、高效率突破教育信息资源的时空限制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互联网+教育”突破了教育信息资源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即使生活在偏远或欠发达的地区,只要拥有互联网和计算机就能够获得教育信息资源,这不仅仅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教育资源不受时空限制,而且大大节省成本,提高了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因贫富差距导致的教育鸿沟。同时,“互联网+教育”也使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接收教育信息资源,满足了教育公平中的平等原则,为教育起点的公平提供了质的保证。

(二)优化信息资源配置,共享优秀信息资源

“互联网+”时代下,教育资源配置主要指的是信息资源在各种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与传统教育相比,“互联网+教育”有着强大的存储性和共享性的技术优势。借助互联网强大的储存性,可以把优质教育资源都集中到一起。且互联网的共享性放大了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作用和价值,推进教育信息资源利用最大化。这使得师资不均等现象在互联网时代下得到缓解,优秀教师资源和精品课程成为了大家共享的资源。

(三)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个性化教育将会是“互联网+教育”独特的优势。首先,师生之间的科层制被扁平化,双方都有着主体选择权,老师可以把自己擅长的教学发到网上,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弱项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老师。“互联网+教育”还强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来推荐合适的课程,使教学模式不仅限于固定的课堂、教学和老师,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这满足了教育公平的差异性原则,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三.“互联网+”时代下,教育公平面临的挑战

(一)互联网实现全面覆盖任重道远

城乡差距悬殊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由此也导致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在发达地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已普遍齐全,而在欠发达地区,要实现互联网完全覆盖还任重道远。因此“互联网+”教育提供的信息资源让发达地区学生在原先具有的优势上更加便利地获取,而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会因为设施不齐全,获取不到信息资源。这就导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互联网资源覆盖范围和广度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二)偏远或欠发达地区师生信息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师生普遍不高的信息技术水平也是阻碍教育公平的关键因素。在偏远或欠发达地区,由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不完备,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机会以及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实践很少,导致教师们对于“互联网+”教育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不佳。此外,学生们也很少接触过信息技术,即使拥有信息资源,也不知该如何去获取和筛选。因此,欠发达或偏远地区的师生们为了能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则需要一段时间去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而这段适应期将会使他们与发达地区学生拉大差距。

(三)学生对海量的信息化知识的无所适从

“互联网+”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载体,知识不再仅仅是从实体书本中获取,学生们还可以通过互聯网来获取和筛选所需要的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在突破时空限制的同时,也意味着学生要利用自己的零碎时间去学习,而且要使信息资源较高效率地被利用还需要学生自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但是相比于发达地区学生而言,欠发达地区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对于接触到的信息资源可能会超过自己的知识范围,从而导致学习知识会比较困难。而且初次接触互联网,难免会感到很新奇,有可能会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娱乐中。

四.“互联网+”时代下,如何促进教育公平

(一)加大对偏远或欠发达地区互联网教育的精准投入

“互联网+”教育顺利开展必然需要充足的教育经费及教育信息资源做支撑。“互联网+”时代下,只有使偏远或欠发达地区的宽带、电脑、网线等网络基础设备齐全,才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基本保障。因此,国家和政府要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需求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加大对偏远或欠发达地区互联网教育的精准投入,优化资源配置,让他们有更多的资金来配置互联网设备。而且政府还要拉动社会多方的力量来支持偏远地区“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只有完成互联网的覆盖,网络教育才能在偏远或欠发达地区顺利地全面开展和实施,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

(二)加强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致力于加强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是应对“互联网+”的重要举措。国家和政府應该要重视欠发达地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首先,要加强教师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使教师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次,采取一些实践性的培训方式,加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杜绝教师只是为了完成培训任务的心态,做到真正在现实中运用信息技术来教学。最后,国家和政府还可以制定运用网络教学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去教学。不仅仅教师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接收信息资源的学生也是网络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对于欠发达地区学生,首先要设立信息技术课,并且加入考试的科目当中,使学生能够重视信息技术的学习。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元化的教学,使学生可以习惯于网络教学,并且可以做到自主学习信息资源。

(三)以学生为本,打造个性化的学习服务环境

为学生打造个性化的学习服务环境,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海量的信息化知识。首先,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其次,网络平台要注意获取、统计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留下的大数据,观察并有效分析学生学习过程,因材施教,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做到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发现学生对某类知识感兴趣时,及时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源;遇到困难时,及时分析数据,提供调整方案和建议,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算得上实现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贺林珂.“互联网+”背景下学前教育机会公平的机遇与困境[J].江苏教育研究,2017(z1).

[2]刘伟兵,李洋.新数字鸿沟的教育不公平——互联网+教育的冷思考[N].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7(6).

[3]平和光,杜亚丽.“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6(1).

[4]夏娜.“互联网+教育”让教育更公平[N].玉溪日报,2015(1).

[5]俞明雅,叶波.“互联网+”能促进教育公平吗?[J].教育科学研究,2017(4).

[6]周洪宇.“互联网+”时代政府如何更好地推动教育公平[N].湖北日报,2015(6).

(作者介绍:芦意,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机遇和挑战教育公平互联网
网络时代下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及思考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