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艳艳
【摘要】目的 分析为心肌病(简称DDM)并心功能不全患者采取乙胺碘呋酮(简称Ami)治疗的意义。方法 本研究主体为60例DDM+心功能不全患者。以治疗方法为标准,A组行Ami治療,B组行常规治疗。对比整体疗效。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为93.55%,B组为68.97%;不良反应率为6.45%,B组为27.59%(P<0.05)。结论 为DDM+心功能不全患者行Ami治疗可改善其症状表现,减少不良反应。
【关键词】心肌病;心功能不全;乙胺碘呋酮;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3..01
DDM的病因是心肌壁功能受损,心脏下心室结构改变,使心脏功能明显障碍。DDM多伴有心功能不全等症状,其会导致全身器官供血异常,甚至导致心脑血管疾病[1]。临床多通过药物治疗抑制病情,但可供选择的药物种类较多,疗效各异。本次选取60例DDM+心功能不全患者,以分析Ami的治疗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主体为2019年2月~2019年12月间来院治疗的60例DDM+心功能不全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组后,A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范围是33~64岁,平均(50.38±0.72)岁;病程范围是0.6~10年,平均(4.16±0.53)年。B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范围是34~62岁,平均(51.02±0.67)岁;病程范围是0.7~9年,平均(4.25±0.34)年。经假设检验并无差异(P>0.05)。
1.2 方法
B组行常规治疗,对患者行心电监护,接受呋塞米与血管扩张剂治疗,行低流量持续性吸氧处理。
A组加用Ami治疗,将450~600 mg的Ami加入至500 ml的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治疗,每日3次,持续7 d。期间需定期复查心电图,监测心率与心律变化,若心率<60次/min,则停药。
1.3 观察指标
观察心动过缓、血压下降、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价标准
经NYHA分级评价心功能,劳动后无症状,且正常体力劳动记作Ⅰ级;劳动后轻微症状,体力劳动受限记作Ⅱ级;劳动后明显症状,体力劳动明显受限记作Ⅲ级;症状经常性发作,无法进行体力劳动记作Ⅳ级。显著疗效:心功能显著改善,症状基本消失;初见疗效:心功能有改善,症状好转;未见疗效:心功能未改善,症状无变化[2]。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经由SPSS 21.0软件完成,计量数据表达是(%),经x2值对比与检验,假设校验有意义的标准为P值<0.05。
2 结 果
2.1 对比总有效率
A组的总有效率为93.55%,B组为68.97%(P<0.05)。见表1。
2.2 对比不良反应率
A组出现1例(3.23%)心动过缓,1例(3.23%)恶心,不良反应率为6.45%(2/31);B组出现2例(6.90%)心动过缓,2例(6.90%)血压下降,3例(10.34%)恶心,1例(3.45%)头晕,不良反应率为27.59%(8/29)(x2=4.819,P=0.028)。
3 讨 论
DDM是心脏疾病的常见病型,其致病原因复杂,无统一标准。其发病急,呈反复性发作,且猝死率高。有数据显示,DDM的1年生存率在65%左右,而5年生存率为35%左右,说明其死亡率较高。该病多合并心功能不全,病理基础是DDM导致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功能异常,影响心室容量与舒张期压力,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性。药物治疗可控制病情,促进疾病转归。Ami的作用是松弛血管平滑肌,使心肌细胞的多个动作电位时程得到延长,进而抑制房室或是心房的有效传导,改善冠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恢复正常的心搏出量。此外,其能够阻断钙通道,对于钾通道也有抑制作用,可抑制房室结或是窦房结功能,显著缓解心功能不全等症状表现。其对于心律失常的疾病变化有阻断作用,可增强心功能,控制心率,预防猝死,有保护心肌的功效。静脉滴注后,药物的吸收速度快,利用率高,不易出现药物残留,因此不良反应较少,有很高的实用性。
结果中,A组的总有效率(93.55%)高于B组(68.97%);不良反应率(6.45%)低于B组(27.59%)(P<0.05)。说明Ami治疗该合并症的效果较佳,可改善症状,且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 陆青洋.乙胺碘呋酮治疗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0):65.
[2] 汪 洋,付晓萍.乙胺碘呋酮治疗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5):864-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