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的“整本书阅读”在统编教材编排推行之后,再一次成为教育讨论的热点。这一观点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準》有了具体的目标与实践指示。“快乐读书吧”的编排中,对于不同学段对整本书阅读和多种形式的共读,更是提出了明确的文本推荐和实践操作。因此,文章根据“实践意义”和“教学策略”两个主要研究重点,探索“整本书共读”的策略途径,以求达到学生快乐阅读、真实收获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快乐读书吧;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一、 前言
虽然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读整本书”的要求,但基于客观现实的儿童阅读现状分析,中国的儿童仍然被学业任务、家庭因素、社会环境的诸多因素束缚着,无论在学校环境还是家庭环境中,阅读的时间和量都仍存在不足,如果要考虑学习方法,那么阅读效度就更低了。无论是当前课外阅读的热潮还是统编教材的铺开,教师的引领和集体的阅读都是必不可少的。课堂的集体学习和集体阅读仍是主阵地,然后引导学生将阅读方法运用于自主阅读和课外阅读。
二、 “整本书共读”的实践意义
(一)在“整读”和“共读”中扩大阅读空间
传统教材,包括现阶段的教材都有着“单篇短章”的篇幅设计特点,如果学生只读课本上的文字,难免会被局限在小规模的氛围和语言环境之中。教材存在的编排特点使学生在读整本书的时候就会出现无从下手,缺少方法,难以把握的问题困惑。因此,阅读活动的前提在于创造足够的阅读空间,这样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才有良性生成的可能。反之就会出现一种恶性的连贯反应,学生没有整本书阅读的实践,就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完整的阅读收获。统编教材就“整本书阅读”的出现,就让“整读”和“共读”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方法指引,以“读整本书”为内容,以“共读交流”为形式,这样对于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增加阅读量和阅读面是很有帮助的。
(二)在“整读”和“共读”中应用阅读方法
“整读”和“共读”所追求的不仅仅是阅读,更是在呼唤一种有深度、有效度的阅读,核心指向在于阅读方法的运用。“学以致用”的教育和阅读的基本目标指向,教材是阅读的材料,是习法的拐棍,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延伸、应用于更丰富的阅读。而教材文本篇幅和小学生的阅读习惯选择使学生阅读方法的运用空间受到了局限。整本书的阅读,尤其是中长篇阅读就弥补了篇幅带来的实践空间狭隘的短板。语文的文体类别和语言表达形式是丰富的、组合的,这种特点往往在整本书中会同时具备。所以整本书阅读具有更大的阅读空间和实践价值,也更适用于研讨各类文体类型和学习丰富表达形式。从阅读的价值角度看,学生读整本的书;从语言类型的学习上看,可以学习语言的表达形式和作用;从阅读方式上的实践和掌握上则可以实现精读、速读、略读的多形式训练;从语言能力目标上看,既可以提高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又可以提高整体把握的概括能力。而且“共读”的方式给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阅读者和文本之间的交流增加了更多可能性。阅读者在共同交流中可以就一致或不同的阅读目标进行方法和结果的交流。并且可以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或主动或被动地得到运用,有利于学生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经验的量变也将有利于良好习惯的质变。
(三)在“整读”和“共读”中养成阅读习惯
从时间的横向和能力的纵向维度来看,学习者的差距往往就是阅读习惯的差距。“读整本书”可以使学生在大局观、阅读力、学习韧性上得到培养。“共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思想交流能力,集体的阅读环境对于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契约精神也有引导熏陶作用。因此,无论是“整读”还是“共读”,它们的积极意义已经不仅仅是文本本身,而是阅读者阅读习惯和素养的提升。阅读习惯的养成还有赖于阅读兴趣的激发和保持。阅读兴趣作为学生阅读行为的内在动机,可以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坚持提供动力来源,从而更好地提高阅读效率。尤其是缺乏经验方法和自主习惯的小学阶段,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需要“整读”和“共读”的引导、监督和影响。当然,兴趣的激发和保持需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相应配套和改进。而恰恰“整读”和“共读”又为评价和激励提供了丰富性和价值性。
三、 “整本书共读”的实施策略
(一)正确选取合适学生阅读的书籍,有利于学生快乐阅读
在为小学生推荐书籍时,要优先考虑学生所处的学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尊重学生的阅读起点,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真实学情的书籍。这样在书目选取时,才能做到不仅选材有“意义”,还要读者有“兴趣”。其次,在选择书籍时,还要考虑整本书的多元价值和时代特征,同时给学生明确指出哪些是“必读”书,哪些是“选读”书,从而增加学生额外阅读知识的掌握。其中要重视经典书目的地位推荐,例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包括儿童诗文、童话寓言等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在这些经典书籍中不断学习经典文化,有利于加强对经典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的精神文化底色有着重要的作用。统编教材对阅读书单做出了推荐,包括阅读专家和名师的研究努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随时可以搜索到优质的阅读资料。这些资料以物质的形式、网络的形式呈现在小读者面前,为“共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方法支持。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类资源,使“共读”更具整体性、连续性和拓展性,通过阅读方法的渗透、阅读材料的补充、检测工具的介入、监测和奖励机制的配套等,使学生的阅读行为更加高效。
(二)注重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
整本书阅读的兴起,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因此,教师和家长在阅读选择时会考虑中长篇的书籍。这些文章内容比较长,需要学生花费较长阅读的时间去体验和消化。明显这样的阅读行为不可能完全依托课堂活动。因此,课堂上的“课内共读”和延伸拓展的“课外自读”,都需要阅读组织者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上下功夫。具体解释也就是在课上学生一起读书,习得基本的阅读方法,然后将这些阅读方法进行练习和巩固,在课后养成自主读书的习惯,让阅读行为和阅读主体从课内走向课外,进而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也不断丰富了自己阅读的知识。那么学生的课外阅读具体可以如何操作呢?首先,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但是就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来看,有大部分学生都没有一个自主阅读的习惯,很多学生普遍存在着“应付”和“快餐”心理,往往对整本书只是粗略地翻看,又或者低质量的阅读,并没有真正的读到书目当中的内容,习得方法,获得体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学习精力和学习资源,甚至造成阅读认知上的混乱和误解。一个显著的问题就在于阅读者只是对一些图文并茂和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文章进行选择和删减,其他的一概而过。而这些不为学生重视的“枝节”正是支撑起整本书文本价值的重要部分。所以这就导致了学生阅读后对文本内容和内涵指向仍然不明确,甚至不了解整本书大概内容,就更谈不上阅读品质和阅读习惯的提升。
阅读品质和阅读习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是坚持阅读,就像“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运动口号一样,阅读也应成为学生每天定时定量的常态行为。第二就是坚持思考,带着思维去阅读,阅读才可能有思维,要让学生认识到阅读不能只停留于眼部的体验,而应该是思维的触动。第三就是动笔的习惯,动笔是思维的具象表达。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积累或触动,都可以以动笔的形式进行记忆的巩固和品质的完善,因此,要重视引导学生养成动笔的习惯,可以是作画笔记,可以是体会批注,也可以是一次练笔,甚至是创作,这都是阅读效果的体现。在“共读”环境中,更是为动笔提供了讨论和表现的机会,这也就是“共读环境”的价值。
(三)在讨论中培养“精读”能力,有利于学生高效阅读
小学生的阅读往往是浅层的、低效的,体现在阅读者只是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一个大概的浏览,在浏览中抓住其中一些较为重要的语句和内容章节,甚至是跳跃性地、删减性地阅读,只是较低层次地提取关键信息,从而大致了解整本书的大概内容、故事情节等。而整读和共读则要求閱读者能进一步地“精读”,对整本书内容进行一个详细的读取,集中书目中的重要人物和主要情节等进行一个详细的精读,并带有问题的进行细读,以求对文本和人物有更深度的认知和理解,使学生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厚。这就要求在共读过程中,导读的设计和过程的实施都要重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讨论,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精读效率”。因此在共读环境中,可以引导学生就同一个(系列)问题和目标进行阅读、反馈、讨论,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阅读信息和阅读方法。在共读环境中,学生的精读效果也将更加明显。而“精读”的实现也是对“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等教育研究热点的呼应,更有利于学生阅读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综上所述,文章通过对“整本书共读”内涵意义的解答和如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高效实施“整本书共读”的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探讨。笔者更希望能在理论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整本书共读”对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是呼吁广大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提高对“整本书阅读”“整本书共读”的重视,才能为实现高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奠定坚实的、真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翟卫华.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课程开发策略初探[J].教学与管理,2014(5):28-29.
[2]陈琳.培养具有一定素养的“准专业”阅读者:刍议“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导向[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7):60-62.
[3]彭玉龙.唱响“整本书阅读”奏曲:一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课堂实施策略[J].湖南教育B,2018(10):40-41.
作者简介:颜明旭,福建省晋江市,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养正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