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
[摘 要]教师要明确“学讲计划”中“讲出来”的价值,并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与推广。数学课堂中,通过教师的激、教师的引、教师的让,使学生敢说、会说、说精彩,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讲出来;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0-0035-02
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说过:“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这充分说明语言体现思维的逻辑性、丰富性,所以严谨、准确的语言表达是培养思维逻辑性和严密性的“良方”。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用准确、精炼、有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无独有偶,“讲出来”是“费曼学习法”的核心,指把复杂的问题用直白浅显的语言讲出来,教给别人,这样讲述者对知识的吸收率会达到90%,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014年,徐州市教育局开始实施“学讲计划”,强调把“讲出来”“教别人”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和环节。于是,全市一千多所中小学积极行动起来,每位教师都经历了迷茫、困惑、不解的过程。几年时间过去了,教师从困惑不解变成积极主动、从尝试变成推广、从怀疑变成坚定,每位教师都有着不一样的“学讲”心得,我就是其中的一位执行者、受益者。
我刚接触“学讲计划”时觉得陌生,常以应付的态度对待,这是因为没有深入钻研的缘故,没有品尝到它的甜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对学生产生尝试“学讲”教学的冲动。当时我执教六年级,每次考试后,发现学生都会激动地聚在一起核对答案,遇到不同结果时就会争辩起来。他们在黑板上画着图,列着算式,声情并茂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试图说服别人。面对这样的学生,我受到感染,开始尝试实施“学讲计划”,获得显著效果,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下面,谈谈自己如何把“学讲计划”中的“讲出来”落到实处。
一、教师要会激
课堂上,有的学生怕自己的语言表达得不够好,干脆不出声,这样别人也就无从评价了。这种心理若长期持续下去的话,就会造成学生从“不敢说”到“不说”,最终到“不会说”。另外,有些学生在小的“语场”敢说,在大的“语场”不敢说;在熟悉的“语场”敢说,在陌生的“语场”不敢说。所有的这些,都要求教师给予学生鼓励,使学生想说、敢说、会说。
1.创设情境,激发说的欲望
只有愿意说,才会说得好。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使学生敢于表达。
(1)课始回顾,复习已学知识。
例如,计算教学前,先进行口算练习,简单的口算会使学生没有畏惧心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图形教学前,先复习上节课学什么内容、公式是什么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又为新知学习做好准备。
(2)多媒体导入,直观口述内容。
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彩色的图片、动态的幻灯片,因为它们形象生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呈现彩色的图片或幻灯片,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如教师提问:“图上画了些什么?他们在做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就会产生说的欲望,积极举手作答。
(3)生活入手,产生话题共鸣。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堂中,教师从实际生活入手进行教学,会让学生产生共鸣,滔滔不绝。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模拟日常购物的情景,在热烈的讨价还价、付钱找零中,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币以及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在这样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生自然会产生说的欲望。
2.分层次提问,鼓励说出自信
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尽量给每位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并有意识地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向不同水平的学生提问,鼓励他们积极作答。如探究性较强的问题,请能说会说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请知识基础较弱的学生回答;议论性问题,请胆大的学生回答;复述性问题,请胆小的学生回答……当然,也可以让思维活跃、表达清晰的学生先回答问题,再让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复述,教师给予鼓励,最后请其他学生补充。这样既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又不打击学生说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
二、教师要会引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不仅要让学生愿意说,还要让学生说得有条理、说完整、说精彩。同时,教师要耐心等待,引导学生一字一句地说清楚。例如,教学《加减法的意义》时,教师要求学生看图后说图意,深化学生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如教师引导学生说“左边有 个,右边有 个,合起来一共有 个”“原来有 只,飞走了 只,还剩只”等,并让每位学生都进行这样的语言复述。慢慢地,学生在说图意时自然就会用这样的语言结构来表述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割补成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怎样?(2)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3)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4)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積计算公式吗?最后,教师让学生把这几个问题整合在一起,完整有序地进行交流汇报。这样既引导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得更透彻,说得更精彩。
另外,数学课堂中,教师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这样一方面可让会说的学生帮助同伴解惑释疑;另一方面,让不喜欢说的学生跟着会说的同学多张嘴,哪怕只是重复说,也可以让他们体会到“讲出来”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师要会让
如何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是“学讲计划”的核心。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退一步、让一步,即退出主讲地位,让出时间和空间,不代替、不包办学生的学习。同时,教师的话要少一点,让学生淋漓尽致地去表达,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表扬学生正确的回答,更要接纳学生错误的理解。如错了可以让学生重答、答得不完整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不同的意见可以让学生争论等,这样学生通过主动找错、辨错、改错,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教师提问:“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面积和周长发生了哪些变化?长方形斜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周长和面积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问题提出后,教师就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讨论、交流汇报,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出了正确的结论。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因答错被教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氛围中自由学习,思维活跃,不仅敢说、会说,而且说得精彩。
总之,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讲出来”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开始确实会浪费很多时间,甚至会耽误教学进度。但是,只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会给我们教师意想不到的惊喜。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