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PBL,架构传统文化学习路径

2020-09-26 14:35周丽娟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学习路径传统文化

周丽娟

[摘 要]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存在着缺位、窄仄化、单一化、与教材分离等问题。对此,教师可以采用PBL(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基于儿童、借助教材,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架构起传统文化与儿童之间的桥梁,探索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着力点,使课堂萌发出传统文化的生长点。

[关键词]PBL;传统文化;学习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0-0001-02

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从统编教材的内容编排来看,也十分注重學生的经典阅读,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内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浸润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获得文化素养的提升呢?建构基于PBL(项目化学习)的传统文化学习路径,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与机会。

一、正视:传统文化的尴尬处境与实践错位

1.社会文化环境的缺位

当前,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崇尚简约自由的生活方式,许多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渐渐简化或消亡,学生根本无从得知。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又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他们对于西方文化的认知也更为全面。西方文化相较于传统文化来说,表达方式更为直接,更富童趣,其与儿童生活的链接也更为紧密。当前,只知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而不知七夕、中元节的孩子不在少数。

2.传统文化内容的窄仄化

一提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往往就会呈现出许多名家名篇、经典诗词。这些确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但它们只是冰山的一角。经典文学作品、书画艺术、音乐作品、民俗文化、民间工艺……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只将目光投射在一些名家名篇或经典名句上,无形中就将博大精深、精彩纷呈的中华传统文化片面化、窄仄化了,学生也就无法真正感受到它的魅力。

3.学习方式的单一化

传统文化学习内容的选择偏重于学习经典诗词,教师选择的学习方式也往往是已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模式,即以诵读为主要的积累手段。这样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对于在视听一体的媒体文化中浸泡长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枯燥乏味的。于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儿童的生活出现了一层厚厚的隔膜,在无形中被割裂开来。

4.传统文化学习与教材学习的分离

许多学校充分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去编写相应的读本、开发校本课程、组织社团活动……一系列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已有的、学生每天接触的教材反而被弃置一旁。这样做,无形中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师生疲于应对繁重的教材开发和学习任务,哪里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妙?

二、探寻:基于PBL的传统文化学习路径的架构

1.PBL——传统文化与儿童之间的桥梁

PBL为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的缩写,是一种通过项目、任务或课题来帮助学习者学习的方式,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力,以培养学习者的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的内容,提出或引导学生共同设计出驱动式问题,从而支撑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并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合作,这一情境不只局限于课堂中,还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拓展到校外。与此同时,合作的空间也更为广阔,教师、同学、家长都是合作的伙伴,大家共同参与和提高,并以多种方式呈现学习和研究成果。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非几节语文课就能让学生沉醉其中的。在项目化学习背景下,教师给予学习者较长的一段时间,可以是几天,可以是几个星期,甚至可以贯穿整个学期,引导他们在中心任务的引领下自主学习,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汇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项目化学习将学习储备、学习过程、学习组织形式、学习成果的应用融合在一起,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纽带,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落脚点。

2.基于儿童,借PBL扎根传统文化的生长点

基于PBL的传统文化学习路径的建构,应关注儿童和教材这两个基点,基于儿童,紧扣教材,让学习真正发生,让PBL成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依托和载体,成为儿童精神的生长点和落脚点。

(1)基于儿童生活,寻求对接点。

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是一个让学生从课堂语文走向“大语文”,从单一的文本学习走向综合学习的过程。要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亲近传统文化,悦纳传统文化,就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对接点,借助丰富多样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拓宽传统文化渗透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尊重儿童心理,开发拓展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儿童对某一事物感兴趣,首先应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感知。传统文化渗透的形式不应该仅仅是诵读积累,而应该更多样化,更富有童趣。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中的《传统节日》一课,是一首关于传统节日的童谣。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学习规划,提出学习问题:“我”想了解关于这些节日的什么?可以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学习过程中,教师再通过播放关于传统节日的相关视频,让学生置身于节日的热闹氛围中,使学生对传统节日充满了好奇,自愿走进这些节日中,去探寻传统节日的深层文化意义。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美食》一课时,教师不仅让学生看图片、识生字,还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尝试制作并品尝美食,然后用相机记录下这一过程,再结合课后对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观看,让学生充分享受到美食带来的乐趣,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传统饮食文化的了解。

3.基于教材,借PBL扩散传统文化的着力点

(1)横向与纵向——项目化学习的两种脉络。

教材的编排是依据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思维发展规律进行的。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横向组合,纵向贯穿,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置身于传统文化系统中。

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可进行横向拓展。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识字2——姓氏歌》是关于姓氏的,韵文中重点学习了中国的八大姓氏和四个复姓。学习这篇韵文时,因为关系到自身的姓氏,学生无疑是相当感兴趣的。在学生了解了韵文中所出现的姓氏、认识了单姓和复姓的区别的基础上,教师应敏锐地抓住这一契机,以姓氏为中心进行辐射,设计出驱动型问题和项目化学习活动:学习韵文中的方法介绍自己一家人的姓氏,介绍自己姓氏的由来;诵读《百家姓》,并通过各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更多的姓氏文化,渗透了传统文化知识。再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中出现了神话传说这一文学题材——《羿射九日》。教师可抓住这一教材进行项目化学习,借助故事交流会和欣赏故事片等活动,以艺术欣赏的形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和由来,并从一篇延伸至一组神话传说,让学生初步体会神话传说的魅力。借助教材,以课文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进行横向拓展,有意识地去关注并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不经意间在学生心中就烙下了传统文化的印记。

传统文化的学习也可进行纵向的贯通。在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时,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引领学生体悟汉字的形象之美、意蕴之美,这其实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纵向贯穿,在这一看似简单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展示的是五千年书写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如教材中的古诗《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流露的都是爱国情怀,而爱国正是中国千百年来经典作品中频频出现的主题,诗、词、曲中更是数不胜数。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开展主题阅读,这无形中又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纵向的整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读懂了民俗文化,更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为打开历史的大门,引发对历史变迁、对民族发展的思考奠定了基础。

(2)显性与隐性——项目化学习的两种形态。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具体可感的、有形的内容,诸如文学作品、书画艺术、民俗节日、民间工艺品等,它还包括隐性的内容,如艺术作品中展现的文化精髓、民族氣节以及艺术家们的创作理论、创作技巧等。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仅仅着眼于表面,更要注重隐性的精神气质的感悟和传承。

以教学古诗《墨梅》和《石灰吟》为例,教学时,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诵读古诗、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体悟情感、熟读背诵,那么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国文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学生就无从体会,更无法激荡出情感上的共鸣。教材的利用如果仅止步于此,未免有买椟还珠之感。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大胆地引导学生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将课堂的重点落在指导学生从诗歌内容、写作方法、作者经历、作品表达的人生态度和气节等方面去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带领学生跳出内容的桎梏,真正将视线投向了文化传承的角度。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无穷的宝库,它的文化精髓为儿童的精神发展涂上了一抹亮丽的底色。让传统文化学习和PBL相遇,基于儿童,不断探索,让学习从散点呈现转向主题聚焦,从传统的知识脉络转向能力脉络,能使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真正为儿童的语文学习和生命发展奠基。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学习路径传统文化
微信架构下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路径设计与实现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