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灌云罗祖庙晚唐五代古墓葬发掘简报

2020-09-26 09:15连云港市博物馆
东南文化 2020年4期
关键词:底径墓室土质

连云港市博物馆

内容提要:2019年6月,连云港市博物馆对灌云县小伊乡罗祖庙庄古墓葬区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晚唐五代墓葬、灰坑、灰沟等遗迹,出土了一些典型的晚唐五代陶瓷器,为研究灌云地区唐宋时期官河漕运、墓葬形制及丧葬礼俗提供了新的材料。

罗祖庙古墓葬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小伊乡罗祖庙庄东南,西南距龙苴古城遗址8公里,东距盐河5公里,西距古泊善后河1.5公里(图一)。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4°41 25.68、东经119°18 37.08 ,海拔7米。2019年6月,为配合连云港民用机场迁建工程项目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连云港市博物馆对建设范围内古墓葬区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地点位于罗祖庙庄东南,入村公路的南侧。据村民反映,20世纪90年代修建公路和开挖水渠时此处曾发现较多墓砖和陶瓷片。现地表为农田。本次发掘以第一象限结合勘探墓葬分布布方,共布5×5米探方13个,发掘面积325平方米(图二;彩插五︰1)。共发现墓葬16座、灰坑1个、灰沟1条,出土陶瓷器等27件。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灌云罗祖庙古墓葬位置示意图

一、地层堆积

发掘区文化层堆积较薄,以T2130、T2131、T2132东壁为例介绍如下(图三)。

①层:现代耕土层。深灰褐色土,土质较疏松,夹杂较多作物根系,含极少量陶瓷片,遍布整个发掘区。厚15~30厘米。

②层:深灰色土。土质较硬、板结,东南厚西北薄,遍布整个发掘区。内出少量黄白釉瓷片、灰陶片、碎砖块,可辨器形有瓷碗、陶罐等。所发现墓葬、灰坑等遗迹均开口于此层下。厚15~25厘米。

③层:黄褐色黏土,土质较坚硬致密,黏性大,纯净无包含物,东南厚西北薄,遍布整个发掘区。厚20~30厘米。

根据前期勘探结果③层下为黑灰色海淤土,未发掘。

二、墓葬遗迹

墓葬共发现有16座,编号为M1-M16。竖穴土坑墓7座,砖室墓9座,墓葬之间没有打破关系。部分墓葬被扰动,保存较差,M2、M4、M6、M7、M12破坏至墓底。M3、M10、M15墓室保存完整。

(一)墓葬形制

1.土坑墓

共7座(M2、M4、M6、M11、M13、M14、M16)。其中M2、M4、M14墓葬规模小,为儿童墓葬。M6、M11、M14未发现随葬品。

图二// 灌云罗祖庙庄古墓葬发掘区总平面图

M2,位于T2030东北角。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上部被破坏,残存墓底。墓向146°。长2.15、南宽0.5、北宽0.3、残深0.13米。墓葬填土呈黑灰色,土质疏松,纯净无包含物。葬具及人骨腐朽严重,可辨痕迹。仰身直肢葬,面向东,头骨较小,骨缝未完全闭合,牙齿磨损较轻,骨架较短且骨骼细小,推测墓主为儿童。人骨痕迹长1.2、宽0.2米。在东南角有随葬瓷罐1件(图四)。

M4,位于T2031中东部。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上部被破坏,残存墓底。墓向143°。长2.1、宽0.42、残深0.11米。墓葬填土呈黑灰色,土质疏松,纯净无包含物。葬具及人骨保存较差,可辨痕迹。仰身直肢葬,面朝东,头骨较小,骨缝未闭合,牙齿磨损较轻,骨架较短且骨骼细小,推测墓主为儿童。人骨痕迹长0.91、宽0.2米。东南角随葬瓷壶、瓷碗、瓷水盂各1件(图五)。

M13,位于 T2237东南角。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上部被破坏,残存墓底。墓向156°。长 3.02、宽 1.12、残深0.37米。墓葬填土为黑灰色花土,土质疏松,纯净无包含物。葬具及人骨腐朽严重,在墓坑东南角发现部分残存腿骨、头骨。南侧随葬瓷罐1、瓷碗2件(图六)。

M16,跨 T2230北隔梁向T2231延伸。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上部被破坏,残存墓底。墓向195°。长2.1、北宽0.3、南宽0.5、残深0.35米。墓葬填土呈黄灰色,土质疏松,夹杂少量青釉瓷片和灰陶片。葬具及人骨腐朽无存。在墓坑内北侧发现瓷罐、瓷碗各1件(图七)。

2.砖室墓

共9座(M1、M3、M5、M7、M8、M9、M10、M12、M15),其中M12、M7破坏严重,残存墓底,未出土随葬品,其余保存较好。

图三// T2130、T2131、T2132东壁图

图四// M2平、剖面图

图五// M4平、剖面图

图六// M13平、剖面图

图七// M16平、剖面图

图八// M1顶面、平面、剖视图

M1,位于T2030内。墓圹呈长方形,墓向145°。长2.61、宽0.95、残深0.43米。填土呈黑灰色,土质疏松,含少量黄釉陶片。砖砌墓室,北窄南宽,平面呈梯形。长1.82、南宽0.59、北宽0.47、残高0.43米。墓室顶部及南侧坍塌严重,墓室东、西壁平地用青灰砖顺砌平铺1层,后侧立斜砌1层,再顺砌平铺叠涩内收4层砖后起券,乱砖盖顶。葬具及人骨腐朽无存。墓砖规格32×15×4.5厘米。随葬品共2件,其中墓室外西南角有黄釉陶碗1件,墓室外东南角有灰陶罐1件(图八)。

M3,位于T2130、T2131,北侧邻近M14。墓圹呈长方形,墓向145°。长3.2、宽1.3、深0.67米。填土呈黑灰色,土质疏松,含少量陶瓷片。砖砌墓室,平面呈梯形,长3.1、南宽0.86、北宽0.48、高0.3米。墓室位于墓圹中部西侧,挤压变形严重,向东下倾斜。墓室不规整,砌法粗糙,多碎乱砖。墓圹南侧有一圈砖围绕,未闭合,平地横向用砖一至三层,性质用途不明。墓室东西壁平地用青灰砖或红砖顺砌平铺砖1层,后叠涩内收7层,再起券平砖盖顶。葬具及人骨腐朽无存。墓砖规格32×15×4厘米。随葬品放置在墓室外墓圹东壁中部,有瓷壶1、瓷碗2件,叠摞在一起,瓷碗倒扣覆盖在瓷壶上(图九)。

图九// M3顶面、平面、剖视图

图一〇// M5平、剖面图

图一一// M8顶面、平面、剖视图

M5,位于T2132东北角并向北隔梁延伸。长方形墓圹,上部被破坏,露出砖块,残存墓底。墓向133°。长2.4、宽0.79、残深0.24米。填土为黑灰色花土,土质疏松,含少量陶瓷片。砖砌墓室,残存墓底,平面呈梯形,北窄南宽。长2.3、南宽0.68、北宽0.56、残高0.08米。东西壁顺砌平铺砖一层。葬具无存,发现人骨一具,仰身直肢,保存较差。墓砖规格32×15×4厘米。在墓室南侧发现白釉瓷罐1件,已破碎,散落三处(图一〇)。

M8,位于T2032西北侧向北隔梁延伸。长方形墓圹,上部被破坏,露出砖块,长2.4、宽1.15、残深0.35米,墓向133°。填土为黄灰色花土,土质疏松,有少量陶瓷片。砖砌墓室,墓顶被破坏,其他保存较好,平面呈梯形,北窄南宽,长2.1、南宽0.8、北宽0.6、残高0.35米。墓室东西壁用青砖错缝顺砌平铺叠涩内收4—5层后起券,墓顶无存。葬具及人骨腐朽无存。墓砖规格29×14×4厘米。在墓室外南侧正中有陶罐1件(图一一)。

M9,位于T2231东南角向T2230北隔梁延伸,东南侧打破G1。墓圹平面呈长方形,上部被破坏,露出砖块。长2.6、南宽1.2、北宽1.03、残深0.37米。墓向144°。填土为黄灰色花土,土质疏松,含少量瓷片。砖砌墓室,墓顶已坍塌,较杂乱。长2.3、南宽1.0、北宽0.83、残高0.23米。墓室东西壁平地用青灰砖顺砌平铺叠涩内收5层后起券,北壁倒塌严重。葬具腐朽无存,残存部分肢骨。墓砖规格33×17×4.5厘米。在墓室西南角随葬陶盆1件(图一二)。

M10,位于T2432东北角向东隔梁延伸。墓圹平面呈长方形,上部被破坏,露出砖块,长2.65、宽1.03、残深0.43米。墓向131°。填土为黄灰色花土,土质疏松,纯净无包含物。砖砌墓室,保存基本完整,平面呈梯形,北窄南宽。长2.25、南宽0.61、北宽0.37、高0.48米。墓室东西壁平地用青灰砖顺砌平铺砖1层,再半砖侧立斜砌1层,似百叶窗,后顺砌平铺叠涩内收砖2层后起券,中间V字形顶,两头横向平砖盖顶。墓室挤压变形严重。葬具腐朽无存,人骨保存较差,可能为仰身直肢葬。墓砖规格32×14×4厘米。在墓室东南角随葬瓷罐1、瓷碗2件,其中瓷碗倒扣覆盖在瓷罐上(图一三)。

M15,位于T2336东北角。墓圹平面呈长方形,长2.4、宽1.08、残深0.57米。墓向166°。填土为黄灰色花土,土质疏松,纯净无包含物。砖砌墓室,保存完整,墓室不规整,砌法粗糙,多碎乱砖,平面呈梯形,北窄南宽。长2.2、南宽0.52、北宽0.45、高0.55米。墓室东西壁平地用青灰砖顺砌平铺砖1层,后半砖侧立斜砌砖1层,似百叶窗,再顺砌平铺叠涩内收砖4层后起券,最后北部用半砖形成倒V字形顶,南部用整砖形成V字形顶,最南部横向平砖盖顶。墓砖规格32×15×4厘米。在墓圹东南角发现破碎陶罐、黄釉陶碗各1件,陶碗落入陶罐内,推测原为倒扣覆盖在陶罐上(图一四)。

(二)随葬器物

出土的随葬器物有陶器、瓷器两类。

1.陶器

6件。制作较粗糙,以泥质灰陶为主,多素面。有灰陶罐、灰陶盆、黄釉陶碗。

罐 3件。均侈口,圆唇,溜肩,肩上附双系,双系均残,弧腹内收,最大腹径近肩处,平底。M1︰1,泥质灰陶。窄沿。口径 13.8、腹径19.8、底径11.7、高22.6厘米(图一五︰1;彩插五︰3)。M8︰1,夹砂黑陶。窄沿。口径15.4、腹径 20.2、底径 11.7、高18.2厘米(图一五︰2)。M15︰1,泥质灰陶。口径15.4、腹径22.2、底径14.2、高20.8厘米(图一五︰3)。

2.黄釉陶碗(M1︰2)

3.灰陶罐(M1︰1)

4.绿釉瓷碗(M10︰2)

5.绿釉瓷罐(M10︰1)

黄釉碗 2件。M15︰2,口沿微残,敞口,尖圆唇,弧腹内收,平底,足外沿削足一圈。釉不及底,底露灰白胎,釉下施灰白色化妆土,有流釉积釉现象,内底积釉,有3块支钉痕。口径17.4、底径7.4、高8厘米(图一五︰4)。M1︰2,口沿残,敞口,圆唇,口沿下有一道凸棱,弧腹内收,饼足平底,削足一圈。流釉严重,呈雨花状,釉不及底,底露灰胎,釉下施白色化妆土。口径14.3、底径6.8、高7厘米(图一五︰5;彩插五︰2)。

盆 1件。M9︰1,泥质灰陶,部分残缺,敛口,尖圆唇,折肩,浅弧腹,平底内凹。口径21.1、底径21.8、高6.5厘米(图一五︰6)。

2.瓷器

16件。釉色以绿、黄釉为主,釉层薄,多施半釉,脱釉严重,釉下施灰白色化妆土。有碗、罐、壶、水盂,以碗最多。瓷土较粗糙,多砂粒、气泡,以灰胎为主,少量黄白胎、砖红胎。部分瓷碗内底有圆珠或块状支钉痕。以饼状足平底、玉璧底为主、个别矮圈足,足外沿多斜削一圈。瓷器多属寿州窑,较粗糙。

碗 8件。M3︰2,口沿部分残缺,敞口,圆唇,深弧腹,环底内凹,内底有4块支钉痕。绿釉,釉不及底,底露青灰胎,脱釉严重。口径15.6、底径7、高6.1厘米(图一六︰1)。M10︰2,口沿微残,敞口,圆叠唇,弧腹内收,矮圈足,足跟削足一圈。绿釉,脱釉严重,釉不及底,底露黄灰胎,釉下施灰色化妆土。口径16.4、底径8、高6.3厘米(图一六︰2;彩插五︰4)。M4︰2,残存一半,青釉泛黄,釉不及底,底露青灰胎,脱釉严重,釉下施白色化妆土,敞口,圆唇,斜腹内收,平底内凹。口径17.4、底径10.8、高4.5厘米(图一六︰3)。M13︰2,部分残缺,敞口,尖圆唇,斜弧腹内收,玉璧底,足外沿削足一圈。青釉,釉不及底,底露灰胎。口径11.1、底径4、高4.2厘米(图一六︰4)。M10︰3,敞口,尖圆唇,折腹内收,平底内凹,足外沿斜削一圈。黄釉,脱釉严重,釉下施灰白色化妆土,釉不及底,底露青灰胎,内底有5块支钉痕。口径14.2、底径6.3、高4.2厘米(图一六︰5)。M3︰1,部分残缺,敞口,圆唇,折沿,浅弧腹,内底有一圈圆珠支钉痕,表面凹凸不平,矮圈足,平底内凹。绿釉,釉不及底,底露青灰胎。口径16.3、底径8、高4.5厘米(图一六︰6)。M13︰3,敞口,卷沿,圆唇,斜弧腹内收,平底内凹。绿釉,釉不及底,底露青灰胎,有流釉积釉现象,内底有一圈连珠支钉痕,外底也有一圈连珠支钉痕。口径19.1、底径7.2、高5.6厘米(图一六︰7)。M16︰2,残缺部分,侈口,圆唇,斜腹内收,平底,近底处有一圈刮痕。青釉泛黄,脱釉严重,釉不及底,底露灰胎,釉下施灰白色化妆土,内底有一圈支钉痕。口径18.6、底径11.2、高5.2厘米(图一六︰8)。

图一五// 墓葬出土陶器

水盂 1件。M4︰3,敛口,圆唇,鼓腹,平底。黄釉,脱釉严重,釉不及底,底露黄白胎。口径3.1、腹径5.6、底径3.5、高3.8厘米(图一六︰9)。

壶 2件。M3︰3,部分残缺,侈口,卷沿,尖唇,短束颈,鼓肩,肩部附有短流、把手、双系,均残,弧腹内收,平底内凹。绿釉,釉不及底,底露青灰胎,有流釉、积釉现象,腹部有鼓泡,似罐形。口径7、腹径16.4、底径10、高23.6厘米(图一七︰1)。M4︰1,残缺部分,侈口,折沿,圆唇,短束颈,鼓肩,弧腹内收,平底。青釉,釉不及底,底露青灰胎,脱釉严重,釉下施白色化妆土,残缺把手,短流。口径9.2、腹径12.2、底径12、高18厘米,流长1.6、口径1.5厘米(图一七︰2)。

罐 5件。M13:1,残存部分,侈口,卷沿,圆唇,溜肩,肩上有系,系残。黄釉有流釉现象,部分脱釉。口径8.6、残高22、腹壁厚 1.3厘米(图一七︰3)。M2︰1,口部微残,侈口,折沿,尖圆唇,束颈,鼓肩,肩部有四个双股系,三个残,鼓腹内收,最大腹径在中部,平底。黄釉,脱釉严重,釉不及底,底露灰白胎。口径6.6、腹径16.6、底径8.4、高22.5厘米(图一七︰4)。M10︰1,部分残缺,侈口,折沿,圆唇,短束颈,弧腹内收,最大腹径偏上,平底内凹。绿釉,釉不及底,底露青灰胎,脱釉严重,釉下施化妆土。口径9、腹径 17.6、底径8.6、高23.3厘米(图一七︰5;彩插五︰5)。M5︰1,部分残缺,敛口,平唇,束颈,溜肩,肩部有双系,均残。弧腹内收,最大腹径在近肩处,平底内凹。黄白釉,仅腹上部施釉,腹下部露灰白胎,釉下施白色化妆土。口径14、腹径14.6、底径8、高19.3厘米(图一七︰6)。M16︰1,部分残缺,侈口,折沿,平唇,短束颈,溜肩,鼓球腹,平底,最大腹径在中部。黄釉,脱釉严重,釉不及底,底露灰白胎,釉下施灰白色化妆土。口径 10.4、腹径 19.6、底径 10.8、高22.6厘米(图一七︰7)。

三、灰坑、灰沟遗迹

(一)灰沟

G1,跨T2230、T2231、T2232北隔梁延伸(图一八),北段被M9打破,中段被一现代坑打破。平面呈长条形,斜弧壁,底部较平。沟内黑灰土,土质疏松,含较多的草木灰和烧土颗粒,出土有绿釉瓷钵、灰陶板瓦残片、黄釉碗底、黑釉三足炉残片、陶罐口、底残片、砖块等。残长11.1、宽1.1、深0.35~1.2米。沟内含有较多陶瓷片及草木灰,推测为垃圾沟。向北延伸未完全揭露。

(二)灰坑

H1,位于M7东南侧,其西南角被M7打破(图一九),平面呈不规则方形,斜直壁,底部平,沟内黑灰土,土质疏松,纯净无包含物。残长0.65、宽0.63、深0.26厘米。

图一六// 墓葬出土瓷器(一)

图一七// 墓葬出土瓷器(二)

图一八// G1平、剖面图

图一九// H1平、剖面图

(三)出土器物

出土的随葬器物有陶器、瓷器两类。

1.陶器

饼 1件。G1︰1,泥质灰陶,呈圆饼状,磨边,外表面饰绳纹,内壁素面。直径4.2、厚0.9厘米(图二○︰1)。

瓦 1件。G1︰5,残存部分,夹砂灰陶,背部微弧,直口,外表面素面,内壁饰细布网纹。残长15.3、残宽10.7、厚1.1厘米(图二○︰5)。

2.瓷器

钵 2件。G1︰2,残存部分,直口,圆唇,折腹,下斜收,平底。绿釉,脱釉严重,釉不及底,底露红胎,釉下施灰色化妆土。口径14.4、腹径14.4、底径7.3、高5.2厘米(图二○︰2)。G1︰3,残存部分,直口,平唇,折腹,下斜收,平底内凹。绿釉,脱釉严重,釉不及底,底露灰胎,釉下施白灰色化妆土。口径13.9、腹径13.9、底径7.7、高5.1厘米(图二○︰3)。

炉 1件。G1︰4,残存部分,黑釉,釉不及底,白胎,釉下施白色化妆土,鼓腹,平底,腹至底器壁变厚,马蹄形足。残高10、宽14、厚0.5~1厘米(图二○︰4)。

四、结语

(一)墓葬时代

图二〇// 灰沟出土器物

此次灌云罗祖庙庄发掘的16座古墓葬,未发现明确纪年,墓葬绝对年代不详,但是墓葬形制和随葬品都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有助于我们推断墓葬的相对时代。

1.墓葬形制

通过本次对罗祖庙古墓葬的抢救性发掘,可见此处墓葬分布比较集中,开口层位相同、墓向基本一致,相互之间无打破关系,墓葬形制与出土器物相似,应为同时期的墓葬。发现的16座墓葬,随葬品简陋,墓葬规模小,皆为平民墓。墓室砌法粗糙且狭窄,采用贴棺起砖的砌法,随木棺弧度逐渐叠涩内收,在棺上使用立砖交叉成“V”字形券顶,构筑成长梯形砖室墓,在周边海州[1]、淮安地区[2]晚唐至北宋时期墓葬中多有发现。

2.随葬品特征

这批墓葬随葬品较少,只有少量陶瓷器,多放在墓室外头部,以罐+碗或者壶+碗为器物组合,二者常组合在一起放置,罐或壶在下,碗倒扣其上。出土的陶瓷器均较粗糙,釉层薄,多施半釉,脱釉严重,釉下施灰白色化妆土。瓷碗、瓷钵有仰烧、支烧痕迹,内底有圆珠或块状支钉痕。以饼状足平底、玉璧底为主、个别矮圈足,足外沿多斜削一圈。可见这批瓷器从造型到釉色及施釉、烧造等工艺都有明显的晚唐五代风格。瓷碗M13︰2与东台辞郎村唐代瓷碗DG3︰8[3]相同,似盆形。瓷钵G1︰2与张家港小山村遗址唐代墓葬出土瓷钵M2︰7相同。M1︰2、M15︰2黄釉陶碗是连云港唐代封土石室墓常见的随葬品[4]。此外,随葬的罐、壶的系在下葬前均被敲掉,这种现象在连云港及淮安地区唐宋时期的墓葬中十分常见[5],可能是连淮地区葬俗的一个表现。

因此我们认为这批墓葬的时代应为晚唐五代时期,各墓葬具体下葬先后关系由于随葬品数量较少,墓葬间各自特征不明显,缺乏进一步区分的依据。

(二)余论

墓葬所在的罗祖庙庄西南侧有龙苴古城遗址,从汉代延续到南北朝时期,遗址存续年代与此次发掘的墓葬时代有偏差,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确认。

罗祖庙庄所在的小伊乡一带,地势较低,河网密布,水路交通发达,唐代至清代的官河遗址(今盐河)南北贯穿途经。据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载:唐垂拱四年(688年)朝廷下令开凿漕河(今盐河),并设龙苴、大伊山官河渡[6]。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拓宽挖深板浦至大伊山段官河航道,以后历朝历代多疏浚治理,以运盐为主。今盐河从灌南县盐河北套闸进入灌云县境,流经侍庄乡、伊山镇、小伊乡、下车乡、板浦镇与古泊善后河交汇后,再向北经宁海乡后,进入海州区,新浦区接临洪河入海[7]。灌云罗祖庙庄西距官河遗址5公里,东距古泊善后河1.5公里,这次发现的古墓葬或与灌云地区唐宋时期官河漕运有关,为探索研究灌云地区唐宋时期官河漕运、墓葬形制及丧葬礼俗增添了新材料。

(附记:本次发掘项目负责人惠强;发掘惠强、朱良赛、杜平;绘图朱良赛、惠强;修复朱伟、王磊;摄影杜平、张璞、徐丹。)

执 笔:朱良赛 惠 强 杜 平

[1]连云港市博物馆海州张庄墓地考古发掘内部资料,待刊。

[2]淮安市博物馆:《江苏淮安山头遗址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6期。

[3]南京博物院等:《江苏东台辞郎村遗址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7年第6期。

[4]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江苏连云港封土石室墓调查简报》,《东南文化》2015年第5期。

[5]淮安市博物馆:《江苏淮安翔宇花园唐宋墓群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0年第4期。

[6]清·唐仲冕等纂、仲其臻等整理:《(标点注释)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卷十二《水利》,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568页。

[7]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8年,第691页。

猜你喜欢
底径墓室土质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乌海市三坝汉墓群发掘简报※
甘肃嘉峪关市峪泉镇汉魏墓发掘简报
墓室探秘
公路土质路基工程施工探讨
公路路基施工中过湿土的施工对策研究
不同土质和埋深工况下送电工程土石方费用研究
47%氯吡?丙?异可湿性粉剂对小麦的安全性研究
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达勿坪白土梁寺洼文化墓葬群发掘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