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陆丰市长浦仔墓地发掘简报

2020-09-26 09:15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陆丰市博物馆
东南文化 2020年4期
关键词:平铺甬道底径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陆丰市博物馆

内容提要:2017—2018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陆丰市长浦仔墓地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共清理墓葬4座,其中隋至唐初时期墓葬3座,北宋晚期至南宋时期墓葬1座。出土遗物有六系瓷罐、瓷碗、铁剪刀、铜钱等。本次发掘的墓葬在汕尾地区尚属首次,填补了该地区同时期考古学空白,为考古学相关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一、墓地概况

陆丰市位于广东省汕尾市东南部,东与惠来县接壤,西与海丰县和汕尾市城区为邻,南濒南海,北与陆河县、普宁市交界。长浦仔墓地位于陆丰市区北侧的河东镇后坎村龙山中学新校区内的长浦仔山西坡,四周皆为低地丘陵地貌(图一)。

2017年11月,陆丰市龙山中学新校区建设施工过程中发现墓葬2座。随即,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校区内施工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布设10×10米探方4个,清理墓葬4座。

二、考古发现

墓葬皆位于山体西侧,依勘探发现顺序分别编号为M1—M4(图二)。M1、M3、M4位于山体半山腰处,M2位于山脚处。墓葬皆位于表土之下,打破生土,不见任何文化堆积层位,未发现墓葬封土或墓上建筑等相关迹象。现对墓葬发掘情况介绍如下。

(一)M1

M1为凸字形砖室墓,墓向298°,破坏严重(图三)。

墓圹平面呈长方形。残长4.32、宽1.48、深2~2.66米。

图二// 遗址平面图

图三// M1平、剖面图

砖室呈凸字形,包括甬道和墓室。残长4.28、宽1.42、高1.94米。甬道呈长方形,单层券顶,墓底为单砖两横两纵呈席纹平铺。残长0.6、宽0.7、残高0.7米。墓室呈长方形,单层起券,后部设有棺床,棺床高于墓底18厘米。墓底前部为单砖两横两纵呈席纹平铺,棺床为双层砖铺底,下层为侧立纵丁,上层为两横两纵呈席纹平铺,侧壁、后壁均为单隅错缝平铺叠砌,后壁中部高1.05米处有一个长方形壁龛。墓室内长3.53、宽1.06、高1.52米,其中棺床内长2.8米,壁龛长12、宽11、深5厘米。

墓砖有长方形和楔形两种。券顶为楔形砖,其余为长方形砖。除墓底为素面砖,其余墓砖皆有纹饰。砖的纹饰分别为莲瓣纹、钱币纹、卷草纹和马纹4种。莲瓣纹砖为莲瓣纹和四个叶瓣构成一个独立图案,每砖有三个完整独立图案,两侧各有半个独立图案(图四︰1)。钱币纹砖为“四出”钱币样式,排列布局与莲瓣纹砖相同(图四︰2)。卷草纹砖纹饰以墓砖中部两侧对称排列,卷草形状圆弧明显(图四︰3)。马纹砖由莲瓣、卷草和马纹构成,马纹叠压在卷草纹之上,并以莲瓣纹为中心形成中心对称图案,马呈奔腾状(图四︰4)。侧壁自下而上第1—12层为钱币纹,第13层为马纹,第14—24层为莲瓣纹,第25层至券顶顶部皆为卷草纹,后壁为钱币纹。长方形砖规格为长38、宽18、厚6厘米(图五︰1),楔形砖长40、宽18、长边厚6、短边厚4厘米(图五︰2)。

随葬品7件,分别为碗和六系罐。皆为瓷器,灰白胎,青黄釉,釉脱落程度不一。其中罐和碗各1件出土于墓室内,编号为M1︰1、M1︰2,其余5件发现于扰乱层,编号为M1︰01—05,可确认为该墓随葬品。

瓷碗 5件。M1︰01,方唇,微侈口,深弧腹,饼足微内凹,稍外撇,外底旋削。唇和内口各有一周凹弦纹,下腹一周饰五点褐彩和弦纹刮痕。口径7.2、底径2.5、高4.3厘米(图六︰1)。M1︰02,圆唇,敛口,深弧腹,饼足内凹旋削,稍外撇,外底旋削。外口饰两周凹弦纹。口径6.8、底径2.4、高4厘米(图六︰2)。M1︰03,碗底。饼足内凹旋削,足稍外撇,外底旋削。下腹一周饰五点褐彩和刮痕。底径2.2、残高2.2厘米(图六︰3)。M1︰04,尖圆唇,近直口,深弧腹,饼足平底,稍外撇,外底旋削。内口饰一周凹弦纹,下腹一周饰五点褐彩和弦纹刮痕。口径7、底径2.3、高4.2厘米(图六︰4)。M1︰2,圆唇,敛口,底部残缺。口径8.3、残高3.6厘米(图六︰5)。

图四// 墓砖纹饰拓片

图五// 墓砖

六系瓷罐 2件。M1︰1,圆唇,侈口,丰肩,上鼓腹,下腹斜直,平底微内凹。肩部饰弦纹两周,六个泥条形耳两两对称。下腹部施褐彩4处。口径8.4、腹径17.4、底径10.2、高17.4厘米(图六︰6;彩插三︰3)。M1︰05,圆唇,侈口,溜肩,平底不规整。肩部饰弦纹两周,六个泥条形耳两两对称(均残)。口径8.6、腹径16、底径10、高17.8厘米(图六︰7)。

(二)M2

M2为长方形砖室墓,墓向313°,破坏严重(图七;彩插三︰1)。

1.M2发掘现场(北—南)

2.M4发掘现场(东—西)

3.六系瓷罐(M1︰1)

4.六系瓷罐(M3︰2)

5.铁剪刀(M2︰1)

6.瓷碗(M3︰9)

墓圹平面呈长方形,长2.84、宽1.28、深1.3~1.58米。

封门破坏严重,残存少许封门砖。

墓室长2.24、宽0.68、高0.745米。墓底铺细腻黄褐色土,厚6厘米。侧壁为11层砖单隅错缝平铺叠砌,最上面一层向外错4厘米以便于券顶。后壁共12层,自底向上10层砖为单隅错缝平铺叠砌,11—12层侧置于券顶外侧,11层为两块砖,12层为一块砖,略高于券顶。券顶为弧形砖单券,三块弧形砖券成,起券高度为56厘米。

墓砖分为长方形砖和弧形砖两种。四壁为长方形砖,墓顶为弧形砖。长方形砖长28、宽14、厚5.4厘米。弧形砖长弧28.5、短弧24、宽15、厚7厘米。

随葬品包括铁剪刀、铁棺钉和铜钱,共3件。

铁剪刀 1件。M2︰1,锈蚀严重,交叉型,柄、刃交界部有轴。长23.3厘米(图八︰1;彩插三︰5)。

铁棺钉 1件。M2︰2,锈蚀严重。残长8厘米(图八︰2)。

铜币 1件。M2︰3,外圆内方,为行书“圣宋元宝”。直径2.4、内方孔边长0.6厘米(图八︰3)。

(三)M3

M3为凸字形砖室墓,墓向293°,由墓道和砖室构成(图九)。

图六// M1出土瓷器

图七// M2平、剖面图

图八// M2出土器物

图九// M3平剖、面图

墓道平面呈梯形,靠近甬道处较宽,斜坡状底。长2.16、宽0.6~1.32、最大深度为2.66米。

墓圹为竖穴土坑,长5.18、宽2.16、深4.34米。

砖室由封门、甬道和墓室构成,墓顶破坏严重,券顶高度、形制不明。长5.12、宽2.12米。封门位于甬道外侧,为单砖错缝平铺叠砌,封门中部有一开口,有五块砖立放作为挡板。封门长1.32、高2.64米。甬道呈长方形,甬道前部近封门处铺设一排侧立纵丁砖,高于墓底16厘米,其余部分为两纵两横席纹平铺。内长0.82、宽0.98米。墓室为长方形,后部设有棺床,棺床高于墓底16厘米。铺地砖为单层砖,呈两纵两横席纹平铺,台阶处为侧立纵丁,侧壁、后壁皆为错缝平铺叠砌。墓室内长4.18、宽1.62米,其中棺床内长3.1米,墓室侧壁残高0.78、后壁残高2.46米。

墓砖有长方形和楔形两种。长方形砖用于铺地、壁砖和封门,楔形砖仅见于封门处。铺底砖多为素面,其余皆为纹饰砖。墓砖纹饰、尺寸与M1相同。侧壁自下而上1—7层为莲瓣纹,8—12层为马纹,后壁为钱币纹,封门有素面、卷草纹、莲瓣纹等。

随葬品11件,分别为瓷碗、瓷罐和铁棺钉。8件瓷器为灰白胎,青黄釉,除M3︰2为满釉外,其余皆是内满釉,外半釉,釉脱落程度不一。3件铁棺钉锈蚀严重,长6.6~8.5厘米。

瓷碗 6件。M3︰6,尖圆唇,直口,弧腹,饼足微凹。口径8.4、底径3、高4厘米(图一○︰1)。M3︰7,圆唇,直口,斜弧腹,下腹部向内斜收,饼足平底,足表面中部有一圈凸棱。口径7.2、底径3.4、高4.4厘米(图一○︰2)。M3︰3,尖圆唇,直口,斜弧腹,饼足,平底。口径8.2、底径3.4、高4.6厘米(图一○︰3)。M3︰8,尖圆唇,敛口,深弧腹,饼足微内凹。口径7.4、底径3.4、高4.8厘米(图一○︰4)。M3︰9,尖圆唇,直口,斜弧腹,下腹部向内斜收,饼足微凹。口径8.2、底径2.8、高4.5厘米(图一○︰5;彩插三︰6)。M3︰11,尖圆唇,敞口,斜弧腹,下腹部向内斜收,底部残缺。口径7.8、残高3厘米(图一○︰6)。

瓷罐 2件。均圆唇,侈口,矮领,M3︰2,溜肩,下腹部内收,呈“凤”字形,底部微凹。肩部饰有六系和两道凹弦纹。口径10.8、最大腹径18.4、底径12.8、高21.8厘米(图一○︰7;彩插三︰4)。M3︰10,丰肩,鼓腹平底。肩部饰有六系,腹部饰有凹弦纹。口径9.2、最大腹径21.2、底径10.8、高19厘米(图一○︰8)。

(四)M4

M4为凸字形砖室墓,墓向290°,由墓道和砖室构成(图一一;彩插三︰2)。

墓道平面呈梯形,靠近甬道处较宽,斜坡状底。长2.4、宽0.9~1.4、最大深度为1.8米。

墓圹平面呈长方形。长5.2、宽2、深4.3米。

砖室呈凸字形,由封门、甬道和墓室构成。墓长5.12、宽1.86、高2.75米。封门由内外两道封门构成,外封门位于甬道外侧,横置平铺叠砌;内封门位于甬道内,侧立纵置垒砌,宽度较外侧封门砖略窄,高度与墓室券顶近平。甬道为长方形,两重券顶,券顶前部有“额墙”,墓底为单砖两横两纵呈席纹平铺。长1.1、宽0.7、高2.1米。墓室为长方形,单层券顶,墓室后部设有棺床,高于墓底14厘米,墓底单层砖,两横两纵席纹平铺,台阶处为侧立纵丁。侧壁、后壁为长方形砖错缝平铺叠砌,后壁距离墓底1.62米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方形壁龛。墓室内长3.92、宽1.5、高2.61米,其中棺床长2.97米,壁龛宽11、高11、深5厘米。

图一一// M4平、剖面图

墓砖有长方形和楔形两种。长方形砖用于铺底、壁砖和封门,楔形砖主要用于券顶,少量封门砖也为楔形砖。铺底砖多为素面,其余皆为纹饰砖,墓砖纹饰、尺寸与M1相同。侧壁墓砖纹饰自下而上1—18层为钱币纹,19—29层为马纹,30层至券顶顶部皆为卷草纹;后壁全部为钱币纹;封门有素面、卷草纹、马纹等。

盗洞位于甬道、墓室连接处。未发现随葬品。

三、结论

本次发掘出土器物常见于广东地区。六系瓷罐M1︰1与广东英德浛洸M14︰1[1]、广州执信中学M49︰3、M123︰1[2]等隋至唐初墓出土的六系瓷罐无明显区别,六系瓷罐M1︰05与广东乳源泽桥山第六期初唐墓葬出土的ⅠM18︰6相似[3],瓷碗M1︰02、M1︰03足部开始出现明显的旋削痕迹,初步判断M1为隋至唐初阶段。六系瓷罐M3︰2与乳源泽桥山98M2[4]、韶关“大业三年”墓[5]以及封川[6]、始兴[7]、英德[8]、深圳[9]、广州[10]等地隋墓出土同类型器物相似,初步判断M3为隋墓。M4尽管未发现随葬品,但与M1、M3墓向、海拔高度基本一致,墓葬形制、墓砖规格和纹饰无区别,三座墓葬埋藏年代应相距不远。从随葬品组合关系、墓葬排列特点等因素与岭南地区同时期考古学文化面貌具有较强的一致性[11]。

M2出土“圣宋元宝”铜钱为北宋晚期钱币,砖室墓结构为南方地区宋代常见形制之一[12],但弧形砖券顶方式与广东以往发现的石条铺顶或楔形砖(石)起券的结构有明显区别[13],与江苏武进村前南宋墓砌筑方法较为相近[14]。初步推测M2年代为北宋晚期至南宋时期。

长浦仔墓地隋至唐初、宋时期墓葬的发现在汕尾地区尚属首次,填补了该时期汕尾地区考古学空白,进一步丰富了广东地区该时期考古学材料,对认识岭南地区考古学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附记:本次发掘项目负责人刘长;发掘刘长、唐博豪、陈司林、叶龙、龚海珍、郑朝滨;绘图陈司林、龚海珍;照相、拓片叶龙。)

执 笔:唐博豪

[1]徐恒彬:《广东英德浛洸镇南朝隋唐墓发掘》,《考古》1963年第9期。

[2]广州市考古研究所:《执信中学隋唐墓发掘简报》,《羊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一),文物出版社2005年。

[3]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乳源泽桥山六朝隋唐墓》,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66页。

[4]同[3],第250页。

[5]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韶关六朝隋唐墓葬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第5期。

[6]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封开县江口汉墓及封川隋唐墓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1)》,文物出版社1977年。

[7]广东省博物馆:《广东始兴晋、唐墓发掘简报》,《考古学集刊》(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8]同[1]。

[9]深圳博物馆:《深圳市南头东晋南朝隋墓发掘简报》,《深圳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94年。

[10]同[2]。

[11]墓葬形制可参考以下资料:a.同[3];b.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肇庆古墓》,科学出版社2008年;c.马啟亮:《广东两晋南朝墓葬分期研究》,《文博学刊》2019年第1期。

[12]吴敬:《南方地区宋代墓葬的区域性及相关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3]广东省宋墓已公布资料集中发现于广州、佛山、深圳,此外,韶关、揭阳、河源、雷州等地也有分布,采用石条铺顶或楔形砖(石)起券的砖室墓参考资料如下:a.广州市考古研究所:《华侨小学南宋墓发掘简报》,《羊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一),文物出版社2005年;b.广州市考古研究所:《番禺小谷围岛小陵山宋代家族墓》,《羊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一),文物出版社2005年;c.深圳博物馆:《广东深圳宋墓清理简报》,《考古》1990年第2期;d.深圳博物馆:《深圳市宋墓发掘简报》,《深圳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94年。

[14]陈晶、陈丽华:《江苏武进村前南宋墓清理纪要》,《考古》1986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平铺甬道底径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乌海市三坝汉墓群发掘简报※
从刘邦对“甬道”的学习解读其学习特点
抗拒
甘肃嘉峪关市峪泉镇汉魏墓发掘简报
亲自动手做顶皇冠就算落单也不孤单
内蒙古辽代契丹贵族墓葬门道初步研究
清扫机器人对光伏发电量的提升分析
清扫机器人对光伏发电量的提升分析
可折叠3D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