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
2011 年7 月16 日至22 日,为配合嘉峪关市交通战备办公室修筑驻嘉某部道路工程,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峪关市文物局对工程范围内的8 座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嘉峪关市黄草营村东南1000 米处清理了5 座(编号JYHM1 ~JYHM5),嘉峪关村三组东面800 米处清理了3 座(编号JYJM1 ~JYJM3)。地理坐标为东经98°12′55.1″,北纬39°52′51.0″,海拔高度为1631 米(图一)。现就墓葬的清理情况介绍如下。
峪泉镇黄草营村的5 座墓葬,位于峪泉镇黄草营村六组东南方向的沙砾地。其中JYHM1、JYHM2、JYHM3 并排,墓表有封土,各距2 米。墓葬周围起矮土垅以标记坟茔,大致为方形,JYHM1 坟茔周长25.6、高0.66 米;JYHM2 坟茔周长18、高0.42 米;JYHM3 坟茔周长2、高0.37 米。JYHM4、JYHM5 地表经破坏,情况不明。墓葬为东西向,方向分别为东偏北103°、105°、110°、73°、70°。嘉峪关村三组的3座墓葬,位于嘉北工业园区规划范围内,封土无存。三座墓同向排列,东西向,方向分别为西偏南265°、242°、255°。
清理发掘的8 座墓葬中JYHM4 为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另外7 座为斜坡墓道双砖室墓。
JYHM4 为单室土洞墓。墓门砖砌,两侧门柱宽16、顶部拱券残存两层,高33 厘米;墓门门洞长34、宽57、残高89 厘米。墓室长2.93、宽1.3、高1.43 米。
图一 嘉峪关峪泉镇汉魏墓葬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二 JYHM1 墓门立面图
图三 JYJM3 墓门立面图
7 座砖室墓形制基本相近,墓葬由斜坡墓道、墓门、甬道、前室、后室组成,仅JYJM3略有不同。JYHM1 墓道长12、宽1.8、高0.22米,JYHM2 墓 道 长10.3、宽2.2、高0.23 米,JYHM3 墓道长10.4、宽1.6、高0.18 米,JYJM1墓 道 长13、宽2.2、高0.2 米,JYJM2 墓 道长14.8、宽2.6、高0.15 米,JYJM3 墓 道 长15.5、宽2.4、高0.2 米。由于早年盗扰,墓室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破坏。JYJM1、JYJM2 墓门、墓室顶部坍塌,JYHM3 墓门、墓室顶部坍塌,墓门残存下半部,JYHM5 墓门、前室顶部坍塌,JYJM3 墓门完好,墓室顶部坍塌。青砖规格为33.5×16×6 厘米。
JYHM1 墓门结构较完整,墓门两侧门柱由12 层砖垒砌,高71、宽33.5 厘米,拱券由三层砖垒砌,高50 厘米,门楼为3 层平砖、一层立砖加中间两块丁砌、旁边各一块顺砌,总宽95、残高54 厘米。封门砖为7 层,呈“之”字形(图二)。前室券顶,壁砖砌法为一平一竖起基,以上三平一竖,四层之上起券。在前室北侧用侧砖搭墙,顶部平铺一层砖,筑成小龛,里面放置陶器。后室甬道起三层券,与后室在一个平面。后室壁砖砌法为三平一竖,四层之上起券。后室后壁与前室壁砖砌法相同。顶券均用条砖纵接起券(图四)。
图四 JYHM1 平、剖面图
JYHM2 墓门两侧门柱由砖垒砌,高93、宽16 厘米,拱券由三层砖垒砌,高50 厘米,在第3 层拱券北侧残留4 块残砖。墓门顶部距地表1.5 米处有一陶罐。封门砖下半部为5 层砖,呈“之”字形,上半部平铺。前、后室壁砖砌法均为三平一竖,四层之上起券。后室甬道处有一台阶,宽13、高22、与甬道门、后室成一个平面。JYHM5 后室甬道与其相同。
JYHM5 前室平面呈正方形,长177、宽179 厘米。甬道长约35 ~70、宽约82 ~85、高114 厘米。后室券顶,平面呈长方形,长约260~311、宽约130~165、高约178~183厘米。
JYJM3 墓门两侧门柱由砖平砌,拱券由4 层砖垒砌,顶部3 层平砖,总高2 米。封门砖底部两层砖顺砌,中间立砖竖砌,上部零乱填实(图三)。甬道为券顶,进深约68 ~75、宽 约68 ~80、 高 约110 ~125 厘 米。 墓室为前后双室。前室平面呈长方形, 长约82 ~138、 宽 约129 ~20、 高220 厘米。前室和后室南北两壁略呈弧形,前室长220、最大宽230、最小宽220、天井深22 厘米;后室甬道长70、宽80、后室最大宽230、最小宽198 厘米。墓葬平面略呈“葫芦”形,地面青砖斜向交叉铺成。墓壁砖砌法为一平一竖起基,其上五平一竖(竖砖为一块顺砌间若干丁砌),三层之上起券(图五)。在这座墓葬中清理出了一块人像雕砖和一块斗拱造型砖,但具体位置不详。
墓葬均遭盗扰,可辨黄草营村JYHM1、JYHM2 为两人合葬墓,JYHM3、JYHM5 为单人葬。JYHM4 可能为一儿童。JYHM1、JYHM2、JYHM3、JYHM5 后室内残留一些棺木构件、木渣等,JYHM2 残存宽18 厘米的木棺盖,内侧有彩绘人像(图六、七)。嘉峪关村JYJM1、JYJM2、JYJM3 朽蚀严重,葬具、葬式不明。
由于墓葬盗扰严重,随葬品不多,位置关系基本上被扰乱。8 座墓出土的随葬器物主要是陶器,已修复或能辨认器形的有46 件,另有木器、丝织品、铜器等11 件。
图五 JYJM3 平面图
图六 JYHM2 棺板内侧彩绘
图七 JYHM2 棺板内侧彩绘复原图
1.陶器 46 件。基本为泥质灰陶,个别为红陶。包括罐、壶、钵、甑、甗、盆、仓、井、盘、灶、碗等。
陶罐 13 件。可分3 型。
A型 3件。侈口,双唇,细颈,圆腹,大平底。近底部有刀削痕。素面。标本JYHM1:1,口径10.1、腹径25.7、底径18.8、高22.5 厘米。标本JYHM2:1,口径10.3、腹径26.7、底径19.7、高22.8 厘米(图八,9)。
B 型 7 件。侈口,圆唇,口沿内壁微凹,圆腹平底。
Ⅰ式 6 件。短颈。标本JYTM2:6,口径12、腹径21.2、底径14.6、高16.3 厘米(图八,10)。
Ⅱ式 1 件。长颈。标本JYJM1:1,口径11.2、腹径21、底径15.4、高17 厘米(图八,5)。
C 型 3 件。小陶罐。
Ⅰ式 1 件。标本JYHM5:2,红陶质。敛口,平唇,圆鼓腹,平底。肩至腹部饰弦纹。口径7.9、腹径12.5、底径6.3、高8.8 厘米(图八,6)。
Ⅱ式 1 件。标本JYHM1:8,侈口,口沿内壁微凹,短颈,圆鼓腹,平底。近底部有刀削痕。口径7.7、腹径13、底径6.4、高9.6 厘米(图八,7)。
Ⅲ式 1 件。标本JYJM1:10,侈口,尖唇,短颈,圆鼓腹,平底。器身有暗弦纹。口径9、腹径13.7、底径8、高9.8 厘米(图八,8)。
陶壶 7 件。
图八 墓葬出土器物
Ⅰ式 2 件。直口,外卷沿,短颈,扁圆腹,直底座微内收,近底部有刀削痕。标本JYHM1:2,口径10.2、腹径18.2、底径15、高26.5 厘米(图八,1)。
Ⅱ式 2 件。侈口,长颈,圆鼓腹束腰,底座外撇,平底。素面。标本JYJM2:2,口径9.6、腹径12.5、底径13.2、高19.5 厘米(图八,2)。
Ⅲ式 2 件。侈口,长颈,扁圆腹,高直底座,平底。标本JYJM3:3,颈部刻划一“田”字,下腹部饰数道弦纹。口径10、腹径13、底径15、高24.5 厘米(图八,3)。
Ⅳ式 1 件。标本JYJM3:6,口沿到腹部残缺,盘口,长直径,圆鼓腹,直底座,平底。腹部有一铺首,颈、腹部有弦纹,底座有刀削痕。口沿、腹部涂红彩。腹径20、底径13.2、高34厘米(图八,4)。
陶碗 1 件。标本JYJM1:9,敞口,沿微折,弧腹,平底。近底部有刀削痕。口径12.3、腹径11.2、底径3.8、高4 厘米(图九,7)。
陶钵 3 件。
图九 墓葬出土器物
Ⅰ式 2 件。器形较小。口微敛,口沿内斜,弦腹,平底。标本JYHM5:1,口径10.1、底径4.8、高3.3 厘米(图九,13)。
Ⅱ式 1 件。标本JYJM1:8,敛口,斜腹内敛,平底。口径11.8、腹径12.2、底径5.3、高4.9厘米(图九,4)。
陶盆 5 件。
Ⅰ式 2 件。形制相同,红陶质。折沿、弦腹内敛,平底。标本JYHM5:3,口径19.1、腹径17.4、底径7.4、高9 厘米(图九,1)。
Ⅱ式 2 件。形制基本相同。敞口,束颈,鼓腹,平底。近底部有刀削痕。标本JYHM1:11,口径12.3、腹径11.4、底径5.9、高6.6厘米。标本JYJM1:6,口径12.5、腹径11、底径4.8、高5.4 厘米(图九,11)。
Ⅲ式 1 件。标本JYHM1:7,宽沿,腹壁较直,小平底。近底部有刀削痕。口径12.8、腹径10.3、底径5、高6.8 厘米(图九,12)。
陶盘 2 件。
Ⅰ式 1 件。标本JYJM1:7,敞口,浅腹,平底,底部不规整,似假圈足。外壁饰弦纹。口径12.3、腹径11.6、底径16.6、高3 厘米(图九,6)。
Ⅱ式 1 件。标本JYJM1:12,圆形,浅沿。直径19.6、高2 厘米(图九,9)。
陶灶 4 件。其中3 件形制相同。形如覆盆,灶面前方开一圆孔,后方开一小孔作烟囱,灶壁前方开一方形火门。标本JYJM3:5,口径23.8、底径22.6、高6.5、灶口直径7.9 厘米。标本JYHM4:1,近灶面有刀削痕。口径20.5、底径23.2、高6.5、灶口直径7.7 厘米(图九,16)。
陶甗 1 套2 件。标本JYHM1:4、5,甑为敞口,折沿,斜弧腹,平底,底中央有一圆孔。近底部有刀削痕。弦纹。口径12、腹径10、底径5、高6.4 厘米。釜为直口,口沿内壁微凹,圆鼓腹,平底。近底部有刀削痕。素面。口径9、腹径10.7、底径6.5、高6.8 厘米(图九,15)。
陶甑 1 件。标本JYHM5:6,红陶质。敞口,折沿,颈微束,弧腹,平底,底部有5 个圆孔。器形不规整。口径16.7、腹径15.5、底径7、高8.4 厘米(图九,14)。
陶仓 3 件。
Ⅰ式 1件。标本JYHM5:8,方口微敛,平唇,圆鼓腹,平底。弦纹。上腹部有一三角孔。口径10.5、腹径18.2、底径13.2、高19.9 厘米(图九,2)。
Ⅱ式 2 件。圆口,微有颈,圆鼓腹,平底。弦纹。肩部有一个三角孔。标本JYJM2:3,口径9、腹径19、底径14.5、高17.3 厘米(图九,3)。
图一〇 木器(JYHM2:4)
图一三 淡黄色绢片(JYHM2:6)
图一一 JYHM2 出土木器上的彩绘纹样
图一二 木梳(JYHM2:3)
图一五 招魂幡(JYHM5:9)
图一四 绛红色绢片(JYHM1:10)
图一六 JYHM2 出土招魂幡上的人物图像
陶井 5 件。
Ⅰ式 2 件。方口,圆腹微鼓,平底。底部有刀削痕。弦纹。标本JYHM3:2,口径12.4、腹径14、底径12.4、高13.8 厘米(图九,5)。
Ⅱ式 3 件。方口,圆腹,平底,形如筒状,下腹略宽。弦纹。2 件口沿上有一对称小孔,井内有一完整小桶。小桶圆口,平唇,圆腹,平底。近口沿边有一对称小孔。标本JYJM2:1,口径9.5、腹径10.8、底径12.2、高12.8 厘米;小桶口径2.1、底径1.2、高3.8 厘米(图九,10)。
2.木制品 3 件。
木梳 1 件。标本JYHM2:3,明器。8 齿,保存完好。通长5.8、齿长2、宽4.5、最厚0.7厘米(图一二)。
木器 1 件。标本JYHM2:4,长方形,短边圆弧,中间一圆孔。圆孔周边用墨笔画一圆圈,圆圈四周绘放射性墨线。长16.5、宽9.1、厚0.8厘米(图一〇、一一)。标本JYHM2:5,圆锥形,横截面有一槽,上系一毛绳。表面用墨笔勾绘,图案模糊不清。长9、最大径4.5 厘米。
3.丝织品 4 件。
绢 3 件。标本JYHM2:6,淡黄色,为衣服的里或面,出土时和尸骨缠绕在一起,中间夹有驼黄色毛(图一三)。标本JYHM5:5,淡黄色织物中间夹驼黄色毛。标本JYHM1:10,绛红色(图一四)。
招魂幡 1 件。标本JYHM5:9,残损严重。淡黄色,上有墨绘人头像较完整,脸颊、口部涂红彩,胡须微翘。另有一圆圈,内涂红彩,绘一只黑色的鸟,圆圈下绘蛇身。还可辨墨线勾边,白色卷云纹(图一五、一六)。
4.铜器及铜钱 4 件。
铜钗 1 件。标本JYJM3:1,双股。残长10.5 厘米(图九,8)。
铜器残件 1 件。标本JYHM1:9,残长0.4厘米。
铜钱 2 枚。标本JYHM2,锈蚀严重,一枚上辨认出“五铢”字样。郭径2.6、钱径2.4、郭厚0.1、穿宽0.9 厘米;另一枚郭径2.5、钱径2.3、郭厚1、穿宽1 厘米。
本次清理发掘的8 座墓葬周边有嘉峪关树脂厂汉墓群、“果园—新城墓群(魏晋)”等古墓葬群,结合嘉峪关及附近地区已经发掘的其他古墓葬的结构形制、随葬遗物特点等比较分析,确定清理发掘的墓葬的年代应为汉魏时期。这就说明嘉峪关市峪泉镇黄草营村、嘉峪关村,汉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伏羲女娲图”棺板画再现了汉魏时期的丧葬习俗。丝绸残片的出现证明当时的丝绸古道不但种桑养蚕,而且生产和使用丝绸。这些古墓葬的清理发掘,丰富和补充了本地区古墓葬历史文化的内容,为研究西北地区汉魏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发掘领队:吴 荭
参加发掘:俞春荣 叶 永 王为民王春梅 杨 玲 王 刚许海军 牛海鹏 柳君君朱利华
绘 图:牛海鹏
执 笔:俞春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