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敏
摘要: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此时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一生有重要影响。本文分别从“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现状”、“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途径”这三个方面阐明作者对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思考研究
中小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一生都具有重要影响。正因如此,在这一时期更要抓紧民族音乐教育的工作,让学生从小学习和了解自己本民族的音乐、聆听自己本民族的音乐,去体会、感悟蕴含于音乐中的民族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进而能够自觉承担起继承与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一、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现状
在2012年,我国颁布了最新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在这一阶段,民族音乐教学也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成绩。这些成绩突出表现为各地中小学和教育部门对民族音乐教育宣传力度的加大,师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普遍提高,民族音乐在教学中的地位显著提升。
但是,目前还有一些不足存在于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之中。例如,一方面有一些教师对于民族音乐教育的价值认识不够,缺少人类文化多样性及民族文化自信力的认同,也缺少对传统音乐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师生共同传承的历史使命的认知;而另一方面,学生忙于繁重的文化课学业,仅有的业余时间又受到社会流行的商业性消费文化(例如流行的美国大片、快餐文化类的歌星演唱等)的吸引,使之很难有机会全面、深入地去了解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种类繁多、精彩纷呈、艺术价值不菲的那些传统音乐乐种,例如民歌、京剧、昆曲、民间歌舞等,从而造成接受乃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民族音乐的诸多困难。
另外,教师如果没有相应的充分的教学方法、内容的准备,课堂上的教学可能就会变得单调、乏味而毫无生机;或者无奈之下只能迎合学生口味,用较多的时间来欣赏、体验具有流行音乐风格的那些非经典的音乐作品。再者,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常常注重了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联想、想象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或者忽略了音乐欣赏在中小学生人格形成过程中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情况都不利于音乐教育的良性发展。
因此,笔者认为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育首先应当明确其重要的意义,再进一步寻求逐步改善这种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加以落实。
二、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
民族文化很重要,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就注定了每个民族都具有独特性,而民族的独特性也就意味着民族音乐也具有其独特性。每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都包含着丰富人文风俗和情感世界。
通过学唱民歌、戏曲、说唱等民族音乐,孩子们可以亲身体验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感受华夏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底蕴,逐渐热爱这些艺术,从而培养起热爱家乡的情怀。
民族音乐源远流长,追溯其“根脉”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顽强的生命力,使学生体会到本民族音乐的独有价值,形成继承传播民族音乐的文化自觉;将民歌与流行音乐元素比对,可以使学生了解现今流行的很多音乐元素都是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度编创;通过对民歌、民乐作品的听赏与学习,可以使学生拉近民族音乐的距离,感悟民族音乐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
三、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途径
现代社会进入了多元化时代,需要将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民族音乐文化应当作为重要内容,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广泛提倡。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民族音乐的教学理念。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也提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反映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加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作为音乐教师,这两点内容是我们一定要用心领会的,不可片面化或是以偏概全。
其次,要加强对民族音乐教学师资的培训。因为中小学教材内容与课程的设置含有诸多实践环节,都需要教师们的亲身示范,教师的讲授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终端。因此,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加速培养民族音乐理论人才,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是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也是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关键环节。同时,音乐教师们要具有良好的民族音乐知识与技能,具备全面的音乐基础理论修养,更应对民族音乐的传承有强烈的使命感。
再次,需完善民族音乐课堂教学。除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灵活运用不同的音乐教学法外,还应当注意到,课堂不仅教师授课和对学生进行相应训练的场所,更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動的平台。在教学中更要注重对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启发和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发挥学生的个人才华。
最后,还要拓展民族音乐课外教育,丰富中小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鉴赏和表现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但是课外的民族音乐活动要有具体的计划,在注重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的同时更要发挥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是当今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出发点,如果通过学校音乐教学不能让学生喜爱我们本民族的音乐,甚至于在学生的心中没有建立起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情感,那么,我们的音乐教育就不能够算作成功。当然,这也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这一代教师长期不懈地坚持,在思想上、行为上与课堂内外多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