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薇薇 赵文 何姗
【摘 要】目的:探究重庆主城社区居民对“体医结合”的知晓情况和认可程度,居民对当前“体医结合”的需求。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检索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随机抽样,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结果:职业类别和文化程度对居民体育锻炼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我市主城区社区基本健身设备较为完善,但居民缺乏合理的锻炼计划,缺少专业的指导方法以及具有完善配套设施的“体医结合”场所。
【关键词】体医结合;健康需求;运动干预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7-0251-01
目前国内的“体医结合”在健康中国得背景下已经逐渐引起重视,然而在相关的技术指导,机构设置,人员分配等方面依然处于劣势。本文旨在通过了解居民的需求提出政策建议,以解决居民对于“体医结合”的新一轮需求。需要充足的理论依据和利益分配方面的合理协调[1]。本研究通过调查主城区居民的运动意愿,运动情况以及社区居民当前对体医结合了解度接受度入手,以需方的需求为着眼点,尝试提出促进居民健康和我市的“体医结合”的方案。
1.研究方法
主要检索了万方,维普,CNKI等数据库的文献,关键词包括:体医结合 运动处方 社区建设等。基于理论框架设计本次调查问卷,覆盖重庆市9个主城区,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现场回收,有效问卷275份,有效回收率100%。
2.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中,男性124人,女性151人。年龄主要集中在20至35岁之间。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约77%。
7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社区并没有举行过体育锻炼讲座或者不清楚相关事情。约1/3的居民对自己锻炼所需的器材设施满足度表示一般或者失望。但社区公共健身区仍是频数最多的居民运动场所,达到31.6%。散步、快走,跑步仍然是现在最为大众化的运动方式,见表2-1。
同时具备体育指导人员和医疗人员的社区只有约11.3%。二者皆没有的社区占了32.4%,还有很大一部分社区只配备有医疗人员。我市居民运动知识来源广泛,主要来源还是自己锻炼的心得体会。有16.4%的居民表示接受过“体医结合”相关的健康促进服务,主要的地点为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分别为31.1%和28.9%。详情如表2-2。
对重庆建立类似于苏州“阳光健身卡”的想法,52%的居民是持支持态度的,34.5%保持中立。总体来说居民希望体育行业的改变。也希望建立专门用于“体医结合”的机构和场所,见表2-3。
3. 重庆市主城區“体医结合”的解决方案
加大宣传力度。我市主城区居民对于运动相关的知识来源多样化的同时也杂乱无章。社区应该设专栏,根据自己社区的人群特征张贴比较适合大家了解的知识,居民选取符合自己的,科学的方法来促进自己健康。如基本运动器材的使用图解,运动时的注意事项以及最常见的运动损伤处理。适当地开展下小规模的运动健康的宣讲,以及纠正一些居民常见的危险行为。允许市民将自己医保个人余额的一部分转入“阳光健身卡”,用于特定场所健身消费[2]。调动我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使之能进入社区指导居民健康促进。并通过适当的薪酬发放方式使之能乐于从事自己当前的行业,培养出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3]。在本次调查中,居民对专业的体育指导员呼声很高。社区甚至可以组建专门的“健身委员会“进行筹资计划作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奖励。
参考文献
[1] 于善旭,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纳入志愿服务体系的探讨.体育学研究,2018.1(03): 第37-47页.
[2] 张剑威与汤卫东,“体医结合”协同发展的时代意蕴、地方实践与推进思路.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 30(01): 第73-77页.
[3] 陈宇与祝天龙,论医院经济管理与市场经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7.0(A1):第289-289页.
基金项目
重庆市体育局科研项目(A201807);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SKGH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