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蕊
【摘 要】 部编版教材独创的“语文要素”对知识习得、能力形成提出了更加鲜明、更加清晰的要求,也更加便于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的实践操作。本文提出要依托人文导语,创设鲜活的教学情境;依托课后练习,遴选适切的教学策略;依托语文要素,研制精准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 创设情境;遴选策略;研制内容;多维设计
教师如何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语文要素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不断发展呢?笔者即以部编版教材三上《大自然的声音》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依托人文导语,创设鲜活的教学情境
部编版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进行编排,将语文要素镶嵌在浓郁而鲜明的人文主题下。因此,教师就需要紧扣每个单元的导语价值,在细细研读中明确单元学习的重点,并巧妙地加以运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体情境。
比如《大自然的声音》就是一篇语言细腻、情感真挚且充满浓郁趣味性的美文,这个单元的人文导语是“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教师就可以紧扣关键词“礼物”设置这样的导入环节:首先开门见山。“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独特的礼物。”教师播放音频文件,组织学生竖起耳朵,认真倾听。随后,引导学生就自己的感受进行交流:有的听到了河水潺潺流淌的声音,有的听到了鸟儿清脆的鸣叫声,还有的听到了青蛙的大合唱。最后,教师总结这些声音就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珍贵礼物,相机板书并朗读课题。
这样的导入紧扣单元人文导语,为学生营造了真切可感的情境氛围,激活了学生原始的生活积累,唤醒了他们内在沉睡的学习环境,将学生的内在认知不断逼向了教材中的文本,为学生后续文本的深入学习蓄积了鲜活的学习情境。
二、依托课后练习,遴选适切的教学策略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鉴于此文本的范例资源,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习得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丰富而实在的学习收获。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利用课后习题与教材文本之间的融通点,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在适切的教学策略下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比如教师出示课文中一组表示声音的词语:呢喃细语、轻轻柔柔、波澜壮阔、汹涌澎湃。组织学生正确朗读这一组词语之后,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呢喃细语”上,很多学生凭借自己的认知经验和具体文本,推测出这个词语是指小声地说话。学生看似基本理解了这个詞语的大意,但教师并没有见好就收,而是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或者前后的词语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理解。很多学生的思维开始以“呢喃细语”为圆心,进行了扩散性的思维感知,从而认识到呢喃细语就是指轻轻柔柔地说话,而“汹涌澎湃”“波澜壮阔”的场面所发出来的声音就不可能是呢喃细语。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继续将学生的思维向生活深处链接:你在生活中的何种情况下才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了宁静的夜晚,他们想到了母亲哼起的摇篮曲;有的将思维伸向了春天,屋檐下那两只小燕子的交谈就是呢喃细语。
语境中词语的理解如果只能停留在意思感知的层面上,必然是僵硬而枯燥的。这一教学片段就巧妙地将课后练习3“读描写声音的词语,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这样的声音”融合起来,让学生在联系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激活了文本的情境密码,将词语理解、和谐氛围进行巧妙融通,将练习3中的要求落实到位了。
三、依托语文要素,研制精准的教学内容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生动的语言,积累生动的语句”——这一要素既是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更是教师推进教学的抓手,教师要善于将落在纸面上的语文要素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能从语文要素中开掘出精准而适切的教学内容。很多精美的散文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教师就需要找准与语文要素相关的价值资源,为精准研制教学内容奠定基础。
比如教学本课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并圈画出自己所听到的美妙声音,让学生在阅读中圈画并感知,将自己内心的体验融入内在意识之中;随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很多学生都选择了“呢喃细语”“轻轻柔柔”这一句,他们想象到微风吹过树林,给人以舒服而温柔之感,并在朗读展示的过程中调整了语速、转化了语调,为整个班级演奏了一曲轻柔的微风之歌。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深入品味的方式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在想象、体验中感受语言表达的神奇与自然,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课文中独具魅力的新鲜感词句,读出了语言中独特的韵味,培养了学生鲜活的语感,促进了学生内在言语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
语文要素是部编版教材中最鲜明的特色,教师要善于从新课标高度,潜心钻研部编版教材语文要素的设置层次和逻辑,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情境,将语文要素在课堂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王宁.基于儿童视野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农村教育,2019(05).
[2]刘桂琴.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的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