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五步三层”初中英语教学实践

2020-09-23 03:46罗之慧
英语教师 2020年16期
关键词:语篇意义文本

王 瑞 罗之慧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长期脱离文本语境,孤立地讲授词汇、语法知识,导致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英语理解与表达能力低。究其原因,教师缺乏语篇意识和主题意识,忽略了对主题情境的创设和对主题意义的深层探究,导致语言、技能教学缺乏整合,思维能力培养缺失。针对这些问题,当前基础英语学界提倡“英语课程应该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并以此整合学习内容,引领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教育部 2018)。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经验,如基于主题意义设计教学目标、基于语篇主题和内容设计语言学习活动、将学生自身的情感与学习内容联系起来、通过主题把教学的不同板块整合起来、合理安排主题意义探究与聚焦语言学习活动的顺序等。

然而,在开展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中,许多一线教师仍然存在一些困惑:(1)如何确定主题意义,探究与语言知识兼顾的教学目标;(2)如何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探究活动;(3)如何在教学中平衡主题探究与语言知识教学的关系,使其有机结合。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提出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五步三层”教学思路,见下图:

“五步”指基于主题探究的教学设计的五个环节:即语篇研读—主题解析—学情分析—目标设定—语篇整合。“三层”指主题意义引领下的教学活动实施的三个层次,即根据英语学习活动观,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层次性、综合性、关联性活动,整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与发展,建构主题意义下的词汇网、信息网,形成结构化思维,提高学生用英语就主题内涵及相关内容进行有意义交流的能力。

一、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五步三层”一体教学的思路解析

(一)“五步”教学设计

1.语篇研读

语篇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资源。深入研读语篇,把握主题意义,分析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及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是教师创设合理学习活动、落实英语学科素养目标的重要前提(教育部 2018)。研读语篇是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教师应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What);第二,语篇的深层含义是什么(Why),也就是作者或说话人的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第三,语篇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How)。教师要通过自我研读、集体备课等方式,对语篇的深层意义和文体结构进行解读,充分挖掘语篇的语用价值和育人功能,为主题意义探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多样化的途径。

2.主题解析

主题解析是指进一步关注语篇研读中“What-Why-How”中“Why”的主要内容。张献臣(2018)认为:“让学生在理解语篇基本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判断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和价值取向。”文本题材的多样性决定了主题意义的丰富多元,同时读者的语言素养、认知水平与投入精力等差异导致对主题意义探究的效度与精度。随着语篇研读的深入,教师通常对主题的理解有新的顿悟和发现。教师需要对主题不同角度、不同纬度多层解读,提炼文本主线,构建结构化的主题信息框架。例如,基于单元或课时的大主题,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分解成若干个逻辑关联的子主题,逐一分析子主题的语言、文化内涵及彼此间的逻辑关联,从而设计体现学生学习进阶的整体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

3.学情分析

学情一般指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风格、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等。学情分析包括课前学习起点分析、课中学习状态分析、课后学习结果分析,是一个不断更新、循环往复的过程(吴蕾、裘文瑜 2014)。基于主题意义的学情分析不仅要关注学生现有的语言学习水平、需求水平、情感因素和生理特点等,还要关注学生对主题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对主题的已知程度,以及通过主题探究应提升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预测学生在教学内容学习、主题意义理解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4.目标设定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设计是以语篇为基本学习材料,以内容和主题为中轴,辅之以聚焦语言知识学习的英语教学思路(程晓堂 2018)。因此,教师应尽量围绕主题和语境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包括基于主题的教学目标(如学习有关某个主题的新知识,加深对某个主题的理解),也包括语言目标(如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方面的目标),并体现二者如何有机结合。此外,教学目标还应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同时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目标应具备可达成、可操作、可检测的特点。

5.语篇整合

教师应根据前期的语篇研读、主题解析、学情分析和目标设定,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调整、补充和删减,以便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在开展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梳理某单元或某课时每个文本的主要内容和编写意图,确定教学主线和主题意义学习的切入点。教师可以把同一内容、不同类型的文本划入同一子主题内,这样有助于防止教学碎片化,帮助学生构建基于意义、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同时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判断不同文本的难易程度及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不同价值,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取舍,也可以增补教材以外的语言材料。

在上述五个教学环节中,语篇研读、主题解析、学情分析是把握学生对主题探究广度、深度的主要依托;目标设定和语篇整合有助于教师设计层次性、关联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助力学生围绕主题意义进行进阶性探究活动。

(二)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层活动实施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英语学习活动,逐步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也就是说,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是分层进行的。首先是基于文本,其次是深入文本,再次是超越文本。基于文本是引导学生对文本主题信息的理解与梳理,对应的是学习理解类活动;深入文本是引导学生对文本主题意义的提炼与概括,对应应用实践类活动;超越文本则是引导学生将文本的主题意义关联自己的生活实际与社会,形成联想与共鸣,进而建构新意义,这类活动属于迁移创新类活动。这三个层次活动的实施应以情境创设为基础,以问题链为主导,激发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索兴趣,引导他们在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问题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思维品质提升。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五步三层”一体英语教学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教学实践的操作框架。下面将结合教学案例,深入探讨“五步三层”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以期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二、“五步三层”一体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

以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语》八年级(下)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Section A 1a—2b为例,展示“五步三层”一体英语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一)“五步”教学设计

从语篇研读看,本课内容共包括5个语篇。语篇1为主题图,呈现了Qomolangma,the Nile,the Caspian Sea和the Sahara四幅图片;语篇2是关于四个“世界之最”的地理事实表格;语篇3是谈论“世界地理之最”的听力语篇;语篇4提供了关于谈论“世界自然之最”对话操练的框架;语篇5为听力对话语篇,内容为中美学生从历史、人口、面积及河流等方面谈论两国概况。

本课教学内容围绕了解“地理之最”的主题,介绍世界上著名的山川、河流、湖泊、沙漠基本概况,如高度、长度、深度、面积等。通过此部分的学习,学生要了解中外地理概况,学会罗列事实数据,比较地理事物特点,逐步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文素养。相关语言知识则包括地理专有名词、大数字的认读、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运用等。

从主题解析来看,本部分的前4个语篇内容涉及世界地理知识,第5个语篇内容是中美地理概况的比较,其中对中国地理的介绍更为详尽。在“人与自然”的大主题框架下,教材的语篇视角逐步从“世界之最”过渡到“国家间地理人文比较”。《课程标准》提出“将特定的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建立密切关联,鼓励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开展对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探究”的要求。因此,这堂课将对主题探究的内容拓展到学生相对熟悉的城市地理概况。教师将本课的主题分解为“感知世界地理之最——了解中美地理之伟——追寻中国城市之美”三个子主题,以此为主线由远及近、由大及小逐步引导学生了解中外地理概况,扩大知识视野,学习相关语言知识,培养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人文情怀。

基于教材内容与实际学情,教师制订了以下主题探究与语言学习目标:

1.学生了解世界之最——最高山脉、最长河流等相关地理知识,增强对自然热爱的敬畏之情,同时学习专用地理名词及大数字的英文表达;

2.学生能听懂一篇关于中美地理概况比较的语篇,加深对中美地理人文差异的了解,记录大数字等基本信息,进一步感知理解大数字及形容词比较级、最高级的表意功能;

3.学生能用大数字罗列事实、陈述城市的基本概况,用形容比较级与最高级描述城市间的差异、特征等,由此加深对本土地理概况的了解,激发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从教材整合角度来看,本课语篇形态多,涉及三个多模态语篇,具体包括图片、录音对话、数据表格等;内容广,包括世界地理知识、国家地理知识;语言知识繁多,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维度。因此,只有依据主题、整合教材的内容与活动形式,才能保证主题意义的探究中内容有焦点、思维有方向。对教材内容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删减:本堂课教学内容1a—2b话题范畴笼统,语篇数量较多,且语篇难度参差不齐。为了循序渐进地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删减、整合。例如,原教材1b听力活动是让学生在听完一段关于“世界之最”的对话后,完成补全句子信息练习,如:Qomolangma is higher than any other mountain in the world。绝大部分学生能根据已有的背景知识完成此部分练习,因此教师整体删去此听力练习,将听力音频文本转变成“世界之最”的解说词,结合1a的4幅主题图进行生动地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感知“世界之最”,呈现比较级和最高级等语言知识,再要求其根据图片复述讲解。

1.加强税法宣传,执法公开透明。要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政策,又要防止执法风险,就要及时做好政策宣传,把各项“放管服”改革列出的取消和保留税务行政许可审批项目清单,通过门户网站、办税公告栏、办税电子触摸显示屏、税企微信群和QQ群等形式及时向社会公布,及时公开税收政策和办税流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执法,增大税收执法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提高纳税遵从度。

2.改编:本堂课教学目标中的难点之一是语用目标,即学生学会罗列事实数据,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如何在真实的语境中得体地运用典型句型表达其语用功能是学生的薄弱环节。鉴于此,教师将1c的谈论“世界自然之控制性”的对话操练转变成一个半开放的语言交际活动,并将对话内容适当拓展、整合。在原有对话框架“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Qomolangma.”外增加一个话轮:“How big/high/deep/long is__________?”“It’s__________in size/high/deep/long.”这样既整合了语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基于事实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的语用能力,同时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增加:2a听力音频语篇中有关人口和面积的表达是听力输入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教师在听前活动中增加了关于面积和人口的人文地理比较的内容,通过表格填写、口头操练等活动能帮助学生理解、强化典型句式,为听力扫除障碍。

(二)“三层”教学活动实施

教师围绕“世界之最”“中美之伟”“城市之美”三个子主题,依托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个层次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基于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

主题探究一:基于语篇,通过学习理解类活动,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世界之最”的奇美壮阔,增强其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主题探究二:深入语篇,通过应用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中美地理、人文差异,凸显文化自信。

主题探究三:超越语篇,学生在迁移创新中加深对本土地理概况的了解,激发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师围绕上述三个子主题,通过采取“情境创设”与“问题链”相结合的策略,实现三个层次活动的自然衔接和稳步推进,同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主题进行自主探究,对目标语言进行迁移。

语言的意义蕴含在情境中,脱离情境的语言缺乏意义的参照点,无法有效地理解和表达思想内容。因此,创设活动情境是主题意义探究的“抓手”。教师为每个层次的活动创设真实的情境,赋予教师与学生真实的交际身份。例如,谈论“世界之最”时,教师以一个旅游爱好者的身份向学生介绍自己的旅游计划,并融入4个“世界自然奇观”。教师依托世界地图呈现旅游路线,借助实景图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拉近其与主题的距离。教师介绍4个“世界之最”的相关内容,并融入英文表达、大数字的学习与形容词最高级复习。学生在复述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了文本内容,强化了语言知识运用。谈论“中美之伟”时,教师创设了“我的家我的国”这一情景,从“比一比教师和学生的家乡”自然过渡到“中美之比”。学生在预测、分析、整理和核对信息中,了解中国疆土之广阔、河山之秀丽、历史之悠久,激发了爱国情怀,同时在对比活动中学习描述人文地理的句式及用词或短语修饰比较级的不同程度的用法。在谈论“城市之美”的迁移创新活动环节,设计了“我为城市代言”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向听力对话中的主人公迈克(Mike)并推荐旅游城市。学生运用语言知识自由表达观点,用英语讲述我国城市的自然与人文之美,从而升华本课主题意义,锻炼批判性思维。

问题链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自我意义构建,并与他们共同完成对文本内容深度理解的过程(赵利娟 2017)。因此,问题链是学生进行主题意义自主探究的“路标”。根据教学目标及每个子主题的内容,提炼核心问题,将这些问题按照从理解到应用、从分析到评价的逻辑顺序排列,一方面帮助学生建构结构化的信息网、语言知识网;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从低阶到高阶的结构化思维。本堂课的核心话题是:“Talk about geography facts”,教师围绕该话题设计的问题链如下:

Q1:Shall we make a trip plan together to“the top of the world?”

Q2:We have talked about Qomolangma,the Nile,the Sahara and the Caspian Sea.What’s the general topic of this lesson?

Q3:How to describe the height,length,depth or the size of the nature wonders?

Q4:Besides nature,what else can we describe when talking about geography?

Q5:Can you further talk about some geography facts about China for an American,Mike?

Q6:Could you compare Beijing with Guilin about geography facts?Which do you think is better for Mike?And why?

Q1、Q2用于激发兴趣,呈现语言和感知话题;Q3引导学生探究本课核心语言知识——根据数据罗列地理事实;Q4鼓励学生扩大视角,将自然地理拓展到人文地理——城市;Q5启发学生实践应用所学,进一步综合理解并描述中国地理相关事实;Q6属于迁移创新类问题,学生需要联系本课所学话题与语言知识,结合自身经历与感受,列举地理事实,表达个人观点,陈述具体原因。

结语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五步三层”初中英语教学是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和学情确定贯穿整堂课的教学主线,即主题意义探究的主线,在此基础上设计体现学生学习进阶的教学目标,设计层次性、关联性、实践性学习活动,助力学生围绕主题意义进行多视角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的活动,逐步拓展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并提高语言能力。此教学思路有助于改变当前英语教学碎片化、浅层化的倾向,能帮助学生获得主题知识、语言表达、语言技能、文化理解、思维品质等方面的多元发展。

猜你喜欢
语篇意义文本
一件有意义的事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诗里有你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