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艳艳
读者剧场,又名朗读剧场,是教育戏剧的一种形式,将教育戏剧与阅读教学有效结合。教育戏剧来源于英文drama in education,是将戏剧运用到教学中,用戏剧的方式或有剧场性质的活动进行的教育模式,重点是education,而不是drama。戏剧教学中的“小组活动”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符合语言教学的互动模式,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朗特曼(Rountman)将读者剧场定义为:“根据叙述性的阅读材料进行剧本化创作,并最终用朗读的方式给观众表演。”沃西和普拉特(Worthy J&Prater K 2002)认为读者剧场是指学生排练诗歌、故事、剧本或适当的文本,直到能流利地表达阅读,然后为观众表演。读者剧场是一种基于口头的文学表达,通过朗诵而不是直接表演来完成,主要以声音和表情呈现剧本内容的方式(李倩云 2018)。综合以上观点,总结出读者剧场是由两位以上朗读者对阅读文本进行加工再创作,然后反复阅读修改后的文本,直至流畅,最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配合适量的动作,在观众面前表演出来。与传统的朗读或跟读模仿不同,读者剧场兼具朗读与戏剧表演的特征,更关注意义的表达和表演者(也是朗读者)的分工合作,重点在于通过声音将观众带入剧本的世界。同时,它对服饰、灯光等舞台元素要求极低,也不需要表演者脱稿背诵,不仅不会带给表演者太大压力,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朗读兴趣,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性。
在现代英国的正规教育体系中,戏剧教学占据重要地位。以戏剧方式进行教学的课程贯穿小学、中学、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形成了系统的、逐级递进的教学体系。戏剧教学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外课堂教学,而国内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及推广、相应的教材及教师的培训,加之课时、教学进度等因素的影响,读者剧场往往很难在高中教学中实施。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以及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意识和语感。”(教育部 2018)英语语言能力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课程标准》中所说的社会情境,是具体的语言使用场合,既可以是学校、家庭、校外的各种活动场合,又可以是想象中的社会情境和所学语篇的主题语境。
此外,《课程标准》在以往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增加了“看”,一方面是因为现代技术的发展使语言表达的方式更加丰富,包含图例、表格、视频、动画等符号的多模态形式的语篇在当今已属常态;另一方面是因为理解交流过程中伴随的动作、手势等肢体语言属于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读者剧场给学生提供的社会情景来源于经典语篇主题或者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使学生在充足的语境下习得语言。此外,学生在排练及表演的过程中会通过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达到沟通的目的,同时使教室变成更贴近真实的语言使用场合。
古德曼(Goodman 1986)的全语言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整体,它真实而自然地存在于人们的认知和社会,是一个完整、有意义且具有重要社会功能的体系,是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媒介。因此,语言不应被肢解为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等;语言学习的过程应是学生在语境中理解、探究、建构语言意义的过程。
读者剧场可以为学生整体习得语言提供丰富的语境及良好的机会。学生在这些语境中不仅感知语音语调、理解语言的意义,还通过反复练习台词和内化实践,形成运用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教材《小说欣赏入门》是根据高中生的现有水平编写的,且结合了经典文学作品,除了词汇表及在背景知识部分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外,还在文本中通过脚注、读前提示和读后活动设置了很多把作品和读者的真实生活和感受联系起来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边读边思考。这样的教材非常适合于充当读者剧场的选材,且学生改写台词也不会太困难。读者剧场是鉴赏各种文学类文本最灵活的教学方式之一。
关于教材使用,建议每单元用1—2周时间,但是鉴于高中课时较紧,应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在学生完成阅读后,教师可以用一个课时引导他们分析文本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不必深入讲解语言知识。
1.深度阅读
教师提前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查阅作者写作特点等相关背景知识,在一周内自主阅读小说文本,并完成教材设置的含预测、体裁结构、细节理解等在内的阅读理解任务。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含难句理解、未能解决的阅读任务等),而教师主要负责梳理单元重点即相应的文学元素(见教材目录)、阅读任务难点及引导学生总结人物性格。该部分用时一个课时。
2.朗读训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该单元部分文本,每个小组可以表演不同的节选,然后跟读原版录音,熟悉该部分的全部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准确性、自动化、韵律等角度关注阅读流畅度。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学生虽然理解了小说文本大意,但发音不准确,断句不理想,且离流畅朗读有很大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可以用早读时间进行朗读训练,或者布置课外跟读作业,促使学生课后反复练习。
3.形成剧本
初始阶段,教师示范如何改编台词。几次训练之后,学生就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在文中画线(《小说欣赏入门》大部分文本可以在原文直接画线,标记动作及表情后,就能作为剧本使用)、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改写剧本,确定要演绎的关键词,设计恰当的动作及加注人物的心情或内心独白等,最后交由教师修改,定稿后通过小组协商分配角色。以第一单元为例,表1为修改后的剧本部分。
表1
表1 (续)
原文见《小说欣赏入门》Unit 1 The Open Window最后部分。学生也可以直接在原文画线,用括号在原文旁边加上表演时的表情和动作即可。
在第一课时和正式表演之间,建议留大约两三天的自主训练时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排练,同时可以给予其适当的指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向基础较好的同伴请教,通过合作学习不断优化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情、动作的切合性。教师应引导组长根据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性格特点等分配角色任务。如:英语较好的学生可以承担含有较多长难句的台词;性格开朗的学生可以表演表情丰富、朗读语音语调较为夸张的部分。如果小说文本中的人物较少(2—3个)时,可以让小组内不同的人分配同一个角色,朗读该角色的不同台词。
教师可以利用每周固定一堂课或校本课在教室进行。如果利用常规英语课,建议选择第一堂或最后一堂,此时学生精神状态往往不太理想,而读者剧场相对于常规课而言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与兴趣,是在“玩”中学。当然,如果学校有条件,也可以在舞蹈室、音乐室进行,这类场所会给学生一种正式感,也能促使他们更认真对待平时的朗读练习。正式表演应分组进行,每组4—6人,如果角色不多,可以让其余组员朗读叙述部分。初次引入读者剧场时,教师让学生观看了国内外读者剧场的表演课,让他们对读者剧场的流程与表演形式先有感性的认识,这对于后续正式表演有很大帮助。
课前,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给出评分维度和标准,包括语音语调、神情动作、团队合作三个维度(评价维度越多越不易于操作),按顺序每项满分为4、3、3分。评委团可以由授课教师和各小组的组长组成,最好打印评分表,分发给评委。评分表见表2、表3:
表2
表2 (续)
表3
全班表演结束后,由科代表收回评分表进行统计,评选出得分最高的1—3个小组,还可以评选出几名“最佳演员”,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如在英语学科过程性评价中加分、分享到家长群里表扬等。此外,教师还可以用手机将每次读者剧场表演以照片、录像等形式记录下来,除了跟家长、其他教师分享外,也可以作为小组活动的素材,留为学生美好的回忆。总之,对于刚开始实施读者剧场的班级,学生或许会持怀疑、不自信、无所谓等消极态度,只有当教师给予充分的指导并认真对待时,读者剧场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1.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读者剧场的剧本来源于教材的语篇,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及运用这些语言的合理情境。学生通过理解语篇、模仿录音跟读文本、选择表演的段落、改写剧本使之适合表演、反复练习,能达到流畅朗读的程度。这不仅充分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不同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或测试,学生不必刻意追求完成任务、拿高分,而是在排练、表演的过程中运用和内化语言。
2.提高学生团队沟通、合作能力
读者剧场实施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团队活动过程。从确定表演段落、分配角色到彩排、表演,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组员之间讨论、相互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承担较难的部分并教基础较弱的学生语音语调等;基础较弱的学生承担较简单的部分,或者提供表演时的表情、动作设计等。这两类学生都在团队活动中收获了自信与成就感,提高了合作能力。
虽然在高中英语课堂引进读者剧场有理论依据,也有可行性,但是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如:学生因学业压力过大忙于应付各科作业,无法抽出足够的课余时间进行练习;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表演的形式对英语成绩没有帮助,马虎应付。鉴于此,教师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读者剧场的作用和重要性,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流利度,促进他们高效学习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