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香伟 刘燕
摘 要:将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有效融入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工匠精神对艺术类人才培育的时代价值、民办高校艺术类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现状,总结提出了适用于民办高校的艺术类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艺术类人才;工匠精神;培育
工匠精神作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正取价值观,最近几年屡次出现在政府报告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成为当代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民办高校已成为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主阵地之一,将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有效的融入高校艺术类专业培养目标,不仅有利于艺术类大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更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 工匠精神的内涵
传统的“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竭余力的卓越追求。现代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与职业价值,是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品质的集中体现,是劳动者的行为表现和职业价值取向所在。时代工匠精神应该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匠精神,应该是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匠精神。
二、 民办高校艺术类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中提出:艺术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期间看望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也曾用“培根铸魂”四个字阐明艺术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职责使命。这不仅彰显了艺术类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阐明了时代赋予艺术工作者的新使命。
因此,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艺术类人才已经成为民办高校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
三、 民办高校艺术类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
当前,已有一大批高校将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民办高校在这种号召下,也纷纷开始加入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与研究中。但大多数的探索还主要停留在初步理论的层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特别是针对民办高校艺术类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首先,由于缺乏成熟理论实践模式的支撑,现有的研究理论不够成熟与深刻,甚至对工匠精神的现代化内涵与定位不清晰。其次,高校艺术类人才的培育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由于培养周期以及课程体系落后等体制问题导致人才培养的规格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最后,缺乏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培育路径和模式。现行的培育模式可操作性程度低,且路径较单一,真正具有针对性、创新性且有可操作性的模式比较缺乏。
四、 民办高校艺术类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一)提高对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认识,创新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民办高校内涵化发展的重要内在指标,它展现了所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校风、校训,教学目标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的方方面面。民办高校应当结合时代特点,正确把握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对人艺术类人才培养的重要促进作用。以培育新时代艺术工匠为己任,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办学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时代精神纳入工匠精神培育中。
(二)创设良好环境,全方位渗透
第一,将时代工匠精神纳入艺术教育思政。当前国家大力提倡课程思政,高校应将时代工匠精神融入艺术类课程思政内容。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到课程目标的确立、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充分渗透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的教育延伸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第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宣传工匠精神。民办高校通过网络、校园广播、微信、微博等方式,推送、宣传工匠模范及事迹;在校园张贴杰出艺术家的画像等方式,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工匠精神教育的氛围。
第三,建立校内工匠精神教育基地。利用校办艺术展览馆、艺术博物馆等资源宣扬工匠精神、开展工匠精神教育,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工匠精神。
(三)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加强实践
传统艺术工匠技能的传承就是靠师徒之间的代代相传。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不仅仅能够使精湛的艺术技能得以传授,也更有利于工匠职业精神的发扬光大。民办高校应该创新学徒制模式,按照当代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来构建新的学徒制模式。在艺术类专业当中推行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更能够实现个性化的指导和教学,有利于艺术类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的激发。
精湛的艺术技能是前提。传统课堂的理论教授并不能够满足工匠类艺术人才的培养。民办高校应该调整课程体系,加大实训实验性课程比重。组织学生到企业当中进行学习参观、实习实训,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民办高校需要整合社会的资源,通过网络渠道与政府、企业、社区之间建立资源平台,大力宣传、弘扬工匠精神。将企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规格和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标准与教学目标,实现“资源的共享、目标的统一”,為艺术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创造提供充足的资源。同时,组织学生参观世界博览会、园艺博览会、画展、博物馆等,让学生直观的体悟工匠精神。
五、 结语
当前,政府层面对艺术类人才与工匠精神的高度重视,已经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政治土壤。民办高校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探讨艺术类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模式与路径,将有利于社会主义艺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克祥,徐倩倩.信息时代的工匠精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9(24):238-239.
[2]李俚.谈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J].艺术教育,2019(8):209-210.
[3]宋玲,王健慧,朱宏轩.高校艺术类人才“工匠精神”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J].设计,2019,32(9):136-138.
[4]倪红英.高职院校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10):166+168.
作者简介:
臧香伟,刘燕,山东省青岛市,青岛黄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