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的曙光

2020-09-22 12:25刘希哲
读天下 2020年24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

摘 要:白话文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文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它展示出语言和文学转变的必然性。从新文学的展开来看,它发现了人,扩大丰富了受众和内容。另外,白话文运动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确立因素。

关键词:白话文运动;现代文学;文学现代性

在近现代史上,文学作为“传导思想的工具”,就成了传播新思想的急先锋。而着又以白话文运动为前导和重要组成。可见白话文运动对中国文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辛亥革命破旧立新,而早在此前,清朝统治者就废除了科举制度。而一战期间帝国列强无暇东顾留给了中国喘息的机会,中国民族工业加紧发展,迎来黄金期,奠定下物质和阶级基础。同时,国内军阀混战又客观上造就了思想宽松的文化思想氛围。这些都是白话文运动得以贯彻的契机。

作为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前锋,白话文运动首先强调与传统文化的割裂。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其意义已经溢出工具性之外。它不仅被使用着,同时也在构建着使用者的思想形态。表达者为了表意,只能遵从语言的范式,择取词汇、语法、语调等组织自己的话语。在这一角度上,语言被人诉说着,而人的精神结构与逻辑层次等也被语言诉说着。由此而看,语言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一种“世界观”的差异。而这种“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差异,不仅仅存在于共时的不同区域之间的人群分化内,也存在于历史的时代变迁触发的同一区域里的意识流动中。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观念,恰恰在历时角度反映出语言与文体转变的必然性,这实际上正是对文言构建起来的旧道德和旧思想文化体系的彻底宣战。在这种与文化传统的断裂中,新的主体意识就被树立起来,

我国文化传统中保持了长期的言文分离状态,士人阶层和平民阶层同在一国而分裂为两部分。晚清时期已经有人提倡拼音文字,认识到语言对于民族国家与群体意识塑造的重要性,但正像胡适所指出的,改良者虽然创造了拼音文字,却始终将之视为学习汉语文字的辅助。而在白话文运动中,白话文被扶上国语的地位,这就真正清理了文言文在中国语言文学中的统治地位。白话文的产生首先活化了被固化的文化阶层,通过语言和文字的统一、书面行文门槛的降低来取消阶层间离。“语言”范式的构建离不开“言语”的具体实践。白话文生命力与权威性的获取,正是通过白话文刊物以成为“印刷语言”来获得的。那些“读者同胞们”被联结为“民族的想象的共同体的胚胎”,于是视域借由这些刊物想到另一些同样读着这些刊物的其他人。

更为深广的文化变革在于“人的文学”的建成。白话文以日常交际语言入文,为平民所通,于是新的文学就成为平易近人的国民文学。林纾所批判的那种“凡京、津之稗販,均可用为教授矣”的状况恰对应了白话文的大众指向。发现并塑造日常读者,既是白话文运动的目的,也是白话文运动得以推行的重要根基。而正是这种被发现,也让读者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于是启蒙精神也就由此生发。这种影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与救亡图存的意识伴生,在精神形态上赋予人深远影响。

从创作者的一面,白话文“说得出,听得懂”“不加粉饰”“明白晓畅”,极大的伸展了个人感情。没有用典,只有现实发生的经历,没有雕琢,只有真挚的语句书写,于是伪装情感、矫揉造作的风气就被革除,人就回归到自然本真状态。周作人饶有趣味地提出古文的写作要比白话文的写作简单得多。前者只需要熟读古文、记住体式,百日可成,后者“必须有感情或思想作内容”“缺少了内容便作不成。”这种言之有物的精神不仅要求作者做个真人,同时对于说理议论、开启民智、把握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除却除掉了思维上的套,更重要的是,这种白话写作让创作者们真正看见了日常使用着白话的人们,还有被白话所沟通充实的现实世界。在这里,语言转向与空间转换向配套,词汇文法的变革带来的是视域的扩展——从象牙塔到十字街头,于是作家的存在形态就更多的根植于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中了。创作者们于落笔前将目光更多地从小楼深院探向街头市井,发掘平凡人们的生活,去探视日常小人物们的思想情感、精神意识。

白话文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除却引领本国内部的文化兴替,同样成为西学东渐的媒介。文言文的使用区域局限于中国一隅,词汇和语法的通用性都有较大的地方限制,于是面对西方事物,就缺少对应词汇,而用中国文法规则笼络西方文本,也增加了传播文化的阻力。林纾、严复等人用文言翻译西方作品,语言晦涩,缺少读者。又如周作人指出的,面对传统语言中不存在的新事物,文言也显示出无力感。诚如上文所讲,一种语言代表一种价值观,文言文在翻译西方文化时对其进行传统文化的改造,已经不能满足传播新思想的需要。于是胡适盛赞周作人用白话直译的方法保留了原文的文法与口气。在这里,白话文因“欧化”得到实践发展,而西方文化也借助白话文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更不必说在此基础上,白话文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效率,促进了新文化的再生产。

总之,尽管存在对白话文运动一些局限性的反思,但不能否认的是,白话文运动对于中国的思想启蒙、文学革命、民族救亡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白话文确立起的不仅仅是一种新语言,更是一种新的价值空间和话语空间。

参考文献:

[1]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54.

[2]刘运峰.1917~1927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5-12.

[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想象的共同体 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41.

[4]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15.

[5]许桂亭.林纾文选 注释本[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08.

作者简介:

刘希哲,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传统问题及其当代阐释
论现代文学启蒙视角下的“城俗”叙事
迟到的文白交锋: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之生成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融合·演变:现代文学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分析
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探索
中国现代文学中长子形象分析
南洋风与现代性的解语者
现代女性文学对恶母形象的再创造
语境顺应视角下的鲁迅《故乡》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