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风与现代性的解语者

2014-11-05 00:53凌逾
华文文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

凌逾

摘要:《文心的异同》广涉华语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理论、比较文学等领域,其特色有三:捕捉南洋风、异域调,挖掘本质特性,深化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全书贯穿考察南洋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导航海外汉学,探究海外中国学的现代性研究。

关键词:南洋文学;现代文学;海外汉学;《文心的异同》;张松建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4)4-0090-04

2013年1月,《文心的异同——新马华文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论集》出版①,收集18篇文论,写于2002至2012年间,可谓十年磨一剑。全书两编:上编是“新马华文文学研究”,品读新马华文学的丰硕成果;下编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衡”,推介海内外现代文学研究的前沿论述。该集见出作者的学术路径全貌:全球华语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理论、比较文学,以现代文学为经,华文文学为纬,跨越地域,用心构筑个人学术版图。文集特色有以下几点。

一是捕捉南洋风、异域调,深挖本质特性,深化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论者分析东南亚重生的阿Q形象,将之分为漂洋过海的流氓恶棍型、海归派知识分子型等。如美是大(Mister)阿Q,崇洋媚外,数典忘祖,但即便蜕变为假洋鬼子,依然流淌着阿Q血液:“这种自我与他者的相互对立和彼此转化,证实了国民性还有自反和辩证的一面”(15页)。南洋作家们对阿Q进行政治化或去政治化的重写,体现出国民性的跨国流动。论者列举南洋式阿Q众生相,研究视角独特;省察阿Q精神的海外漂流,解读细致入微。《狂人日记》则被改写为《獍,有此事》,母亲将自己的舌头卤为菜肴,獍吃了还感觉索然无味,隐喻华人对母语之舌、华文文化的疏离,揭示南洋华人社群的文化认同危机;新加坡的鱼尾狮隐喻杂交文化寓言,是国家的身份象征,而人面兽心的獍非虎非豹,成为族裔与国家的双重寓言,以此警醒华人。黄孟文再造女版闰土——惠兰,这位童年玩伴本是活泼的少女,因殖民者的新村运动,被迫迁往外埠,中断了学业,15岁为人妇,20年后变成被九个子女拖累的贫妇。论者敏锐地注意到,这种改造除有南洋色彩,还有阶级鸿沟,尤其是性别压迫问题。同样探讨性别问题的《一个像我这样的男人》,直接前文本是鲁迅的《伤逝》和西西的《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论者从知识、政治、经济、文艺、性等层面,详尽分析了作家如何建构人物周建生的男性气质,如何遭遇挑战危机以至被削弱瓦解、亟待重建,论述透彻。但是,论者却未曾提及男主角在林子君与张美芬之间游移不定,妄想红白玫瑰兼得,才女淑女兼美,妻妾两全,这才是此类男性悲剧的祸根之源。但不管如何,将鲁迅作品置于海外背景,勘察鲁迅影响研究,由此,笔者认为可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鲁迅作品全球化再生学,应该大有可为。张德明为此书写序,指出中国文学经典向海外华人的正向播散理论阐释,也适用于西方文学经典在现代中国语境的逆向或双向播散,这确实是值得拓展的路径。

论者探究王润华如何为热带雨林建构新颖的地缘诗学,认为其诗描述南洋风物、雨林草木,如橡胶树、榴莲、王梨菠萝、木瓜、患病的太阳等,具有梦幻美感,展示文本与自然的潜对话,契合生态批评和绿色研究热点,将生命伦理推广到非人类世界;而且回溯再现幼年遭遇的马华日英殖民与反殖民战火,在马华民族志书写中,凸显出本土意识,由此呈现出五副面影:追寻现代主义自我、文学行旅与离散心态、热带雨林书写及其本土意识、对破碎山河的后殖民批评、表现生态环保议题的“地球村神话”。全文知人论诗,笔墨饱含深情,论证翔实,结论精当。微型小说名家希尼尔称新加坡华人为孤岛遗民,既书写东南亚人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苦难史;也书写现代化进程中对乡土生态的破坏,都市之病;也书写当代人的历史遗忘,遗弃华文教育及传统文化价值观,文化记忆稀薄,文化认同迷失,在消费主义横行时代,梦想当日本人。其《关于测量薯条长度的几种方法》,用科技术语反思新加坡的前世今生未来,刚摆脱马来掌控,又投入大英怀抱,薯条长度惊人,从冷雾弥漫的大不列颠半岛一直延伸到赤日炎炎的东南亚,独立梦难圆。希尼尔善用隐喻象征、反讽反仿、含混悖论等修辞创新,自成南洋派。

二是省思洞察现代性,分析每位作家和学者都论及现代性。现代性作为文明的一阶段,与民族国家、科技进步、产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生产密切相关,被启蒙思想家规划为人类发展的蓝图。就本书论者而言,现代性既指思想文化,也指艺术形式层面,文学现代性的实践镶嵌于建设民族国家的方案中;既指实用现代性,也指美学现代性。现代性既见于现代派诗人的呓语、现代派小说的书写中,也见于论者对现代派作品的情有独钟、执着解读中。如现代主义诗人林方是纯诗信徒,如《清醒片段》揭示现代都市的生活节奏导致人性异化:“不许赖床,最赖的只有那张床……近距离看那家伙抄袭昨天的那副样子”。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改造为现代诗,林方冥想“就孤独成一颗高耸的椰树/一颗高耸的椰树在水穷处……一旋身我就成为一朵/资深的云在水穷处”;而南子则描画“一朵失去坐标的云”。现代诗的创意还有如通感联觉诗句:“蕊花滴滴落下/一如静夜里声声祷语喃喃”;思想知觉化诗句“当花们的鲜艳妒坏了绿叶/默默里你是全巴黎的香水厂/而一切风景都瘦了/我们犹拖住夏日结实的尾巴/葡萄紫紫,云雾拥岁月落荒而逃”;反诗意的意象,如蜻蜓“常用复眼/钉死满岸惊悸的目光/从定性到定量”……全书以诗论为主,诗歌选例丰富,论者品诗鉴赏力强,善于选取新角度,如分析四个现代派诗人冯至、杨牧、西川、廖伟棠,均重塑杜甫,古典新诠②,20世纪诗歌其实执恋西方19世纪浪漫主义精神。眼光犀利的梁文道选中此文,在2011年11月25日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中开讲。张氏前两本专著均为诗论:《现代诗的再出发:中国四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潮新探》③、《抒情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前身为博论和博士后报告。两书对诗歌见解独到,王士强认为后者是中国现代诗学研究的开拓之作,为之写了精彩的书评④。此文集则重点关注小说。如将新加坡梁文福小说的怀旧情结归因于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梁文福的21个梦》表达缅怀童年不想长大的修复型怀旧,《左手的快乐》则是反思型怀旧,批判理性化的现代体制,技术进步和消费主义对个人家园的侵蚀。梁文福不断在作品中反思现代性的后果,对自然的盘剥、对神秘的祛魅、对温情的告别、对时间剥削、对休闲的豪夺,这带来人的异化。怀旧是南洋华人族裔记忆的折射,是华人文化危机的投影。全文解读切准怀旧与现代性的关联,问题集中,切中肯綮。论者有理论的自觉,深研各派理论,如新批评派的诗论、艾略特和海德格尔等人的诗论、吉登斯和卡利尼斯库的现代性理论、阿帕杜的全球化理论、詹明信的文化理论、萨义德的后殖民理论,运之于中国文学批评,并能见出其中的适用性与不适用性,自觉发展出综合的理论,应用于中国语境的现当代文学分析,正如梁秉钧一样,是为清醒。

三是关注海外汉学,考察海外中国学的现代性问题。论者阅读英文原典,梳爬第一手资料进而立论,体现出扎实的积累和运用资料的功夫,立足学术导航。其研究甚少为人关注的梁秉钧加州大学博士论文《对抗的美学:中国现代主义诗人研究,1936~1949》(1984),指出该论著是现代主义新诗研究的先声,论述九叶诗人们的现代性探索,可惜仍未有中文版。在史书美的长篇英文巨著《现代的诱惑:书写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1919-1937)》尚未有中文译本时,及时地向本土推介,透析其开拓性:给予中国现代主义合法性,揭示中国现代主义与殖民话语的复杂关系;阐明日本在中国现代主义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调停人角色(259页)。论者指出,奚密考察现代汉诗的本土传统和内在条件,追问现代汉诗的自我演变的机制和追求变革的内在动力,不把汉诗视为西诗效颦,而是凸显现代汉诗的合法性和主体性,现代性得自传统形式的现代化、外来形式的民族化两种合力。奚密研究八十年来的现代汉诗,认为现代性不是欧洲中心论所指的西方化,也不是汉学本土主义否决现代主义以证明中国文学的独特性,而强调普遍的历史情境中的人类意识,强调现代中国诗与西方诗之间类似的现代性概念,如废名、卞之琳的现代性来自中国古典诗歌、道家和佛家哲学的影响。评介王德威2004年出版的英文论著《历史与怪兽:20世纪中国的历史、暴力与小说创作》,勾勒20世纪的暴力叙事,如何在历史危机中唤醒怪兽,展演恶的想象,全书八章代表进入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八个入口,意在跨越文化、地域与时空的众多声音间展开颉颃对话。论者既能客观把握各论著的精髓,也能切实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凸显出个人见解,殊为难得。其以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为理论根基,注重对文学性的透析鉴赏,了悟文学金钱,因此发现不少学者文论均有忽略文学性的通病:如秋吉久纪夫分析穆旦的战争长诗《森林之魅》,过于注重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以至于比较分析军事局势和中日双方诗人纪实就占了70%篇幅,而文本美学分析语焉不详。如贺麦晓的论著《文体问题:现代中国的文学社团与文学杂志,1911~1937》,紧扣关键词“文化场域、集体创作、水平阅读”,探究社团杂志的文化语境,文学创作的横向和纵向关联,细剖五四文体与其他文体类型之间互动与竞争的复杂图景,开拔先河,但是过于关注文化史研究,几乎忽略文学性研究。如汪晖论著《反抗绝望》是鲁迅研究的里程碑式作品,把握鲁迅思想矛盾冲突、非统一的诸方面,发现鲁迅的历史中间物意识、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但该作分析思想占据五分之三篇幅,而文学分析则不到五分之二。相比而言,王润华借鉴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规避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注重文本(text)和语境(context)的互动,打通文学的内部与外部研究,因此对现代文学经典能开掘出新论新见。张氏自身的文学评论亦能内外打通,兼顾艺与思,有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分析新马华作家的现代性思想和美学,将之置于新马华历史语境,透析其中错综交织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现代性与反现代性、集体与个人记忆、抒情主义与反抒情主义、离散与怀旧、自主与异化等议题。但文章写得越多越容易陷入套路模块中,这也是人人难免的困局。

总而言之,全书视野开阔,论述全面,谋求拆解近代现当代时期划分,以当代新马华文文学观照中国现代文学,借现代文学分析探究新马华文学,以当代海内外学者学术成果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路,借此打通现当代文学。打通诗论与小说论,不仅研究林方、南子的诗歌美学,研究谢冕主编的《中国新诗总系》;也研究希尼尔、梁文福的小说。打通文学评论和文论研究,既研究王润华作为诗人而建构的雨林诗学,也分析王润华作为学者创建的研究新论;界定汪晖的鲁迅论为解构本质主义与超越决定论,论者自身也论鲁迅,各种研究互相印证、补充互见,深化论证。打通地域间隔,评述名家的学术贡献,既分析大陆资深学者的论著,如汪晖、解志熙、孙玉石、吴思敬的研究,也关注海外汉学家论著,如九州大学秋吉久纪夫、伦敦大学贺麦晓、美籍华人学者王德威、史书美、奚密和香港梁秉钧的研究。论者经历丰富,先后受教于河南大学、浙江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大学,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转战南北,转益多师,奠定了广阔的学术视野。从世界文学起步,进而研究现当代文学、现代派诗歌;关注名家经典,如鲁迅经典、马华经典、海内外学者的文论经典。但是,就该书而言,还可以假设其他写法可能性,如不只是论文集,而归结为框架体例严整的论著,综述已有研究、评析相关论著。倘对已有研究多做论辩,这种学术争鸣值得期待。全书的诗论胜于小说论。如果对小说文本的细读以形式主义、叙事学的理论为根基,点出其故事讲法之特别,将更有可观之处。全书主攻现代性,时至今日,后现代性文化甚嚣尘上,那么,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有何异同、前后有何关联,后现代性对南洋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带来哪些冲击,如果两相比较,想来会有更透彻的洞见。

① 张松建:《文心的异同——新马华文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收入首都师范大学文艺学学术文库。

② 张松建:《现代汉诗中的“杜甫”发明:美学、政治与形而上学》,《抒情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第九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③ 张松建:《现代诗的再出发:中国四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潮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④ 王士强:《中国现代诗学研究的开拓之作——评张松建〈抒情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3期。

(责任编辑:黄洁玲)

Abstract: Rewriting Chinese Literature: Nanyang and China covers Chinese language literatur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literary theor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tc. Its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the intensification of studies on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investigation of modernity in Nanyang literature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navigation of overseas sinology, with focus on its modernity.

Key words: Nanyang literature, modern literature, overseas sinology, Rewriting Chinese Literature: Nanyang and China, Zhang Songjian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传统问题及其当代阐释
探寻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影响
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深度影响
迟到的文白交锋: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之生成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简述文学语言的变迁对现代文学形式的影响
融合·演变:现代文学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分析
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探索
中国现代文学中长子形象分析
语境顺应视角下的鲁迅《故乡》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