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树立良好品质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项较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要想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想作用充分展现出来,教师就需要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同时加强自身的学科专业技能,完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活动,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通过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达到学有所得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强化策略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塑造性,因为他们的思想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系统,所以教师应积极的引导学生认识道德意识的重要性,并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有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教师该如何将道德与法治课堂质量有效提升,是当前教育领域较为重视的问题。而随着教学不断改革,教师需要重新审视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定义,以学生为根本,根据实际需求确立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不符
就目前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大多数教师太注重于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大部分课堂教学都是围绕课本进行,导致没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得教学质量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本主要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进行统编,将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紧密结合,但依旧出现与学生现实生活不相符的情况,时代特征不够明显突出,忽略了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的体现,导致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具有较大差异,导致学生难以产生共鸣,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不够恰当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差别在于,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容相对而言比较少,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因此不能采取传统的板书教学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应选择能有效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學手段将学生进行感化,利用情感灌输使小学生将课本知识转变为自身的素养修养。但现阶段道德与法治课上的教学手法不够恰当,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没有呈现高效课堂,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不够理想。
(三)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些教师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教材特点认知不够充分,主观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然而道德与法治课堂目的在于教师应利用情感和感悟,将教学重点投放到课堂之中,同时与学生生活相符合,最终实现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素质是长久之战,不是仅仅依靠短时间学习就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意识到生活就是课堂,而课堂则是呈现生活的一种方式。因此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不能只依赖短暂的课堂教学,还需要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奋力。
二、 小学阶段强化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景
对于小学课堂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调,不仅会降低教学效率,还会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反感心理。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由于道德与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教师可以为不同的课本知识引入不同的生活案例,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知识是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学期《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节内容时,教师首先制定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意识到生活处处有法律。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先为学生播放《一生相伴,哪些法律在保护你?》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自行了解法律的益处,以及我们在生活中会受到哪些法律的保护。在视频看完之后,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抢答,并结合教学内容说出,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时刻是可以受到法律保护的真实案例。在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之间自由探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
(二)将日常生活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身边人物所发生的事情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便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探讨。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在课堂上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的学习更贴近于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加强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与动力。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学会尊重》这一章节时,教师首先明确教学动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尊重,意识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尊重他人的同时也学会尊重自己。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要求学生自行观看一些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视频,并写下自己的真实感想,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论自己观看的视频内容以及想法。再要求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没有值得被我们尊重的人,如为我们提供可口饭菜的食堂阿姨、又或者给我们城市做清洁的工人们,甚至说一说我们自己身上有什么值得被人尊重的地方。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促进学生掌握课堂的学习内容,并在实际生活中良好运用课堂学习内容。
(三)利用体验式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应以学科特点为基础,采用体验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较为充分认知教学内容的过程。比如在学习《学会宽容》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先为学生进行课堂演练,如小A和小B原本是好朋友,但因为又一次在一次玩耍,小A不小心将小B同学撞倒在地,因为小A认为自己是无意的,便没有及时给小B道歉,第二天的时候,小B不再主动找小A聊天,小A认为小B因为这么小的事情就不再理会他,便也不再和他一起玩耍。利用这样的情景教学体验,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将如何解决?让学生各抒己见。利用这样教学手段,让学生切身体会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出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热情。
三、 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对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造出符合他们年龄的生动课堂,大胆创设课堂教学,加强社会的实践,从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的素养和意识。
参考文献:
[1]蔻晓琴.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人文之友,2020(5):226.
[2]陈华佩.新时期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小学时代:奥妙,2020(2):63-64.
作者简介:
郭顺洪,广东省清远市,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桥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