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丽
(广州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1363)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越来越显著,文化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国家“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7)指出,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需组织对外翻译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化精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岭南语言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岭南民俗文化是岭南文化的基础核心,加强对民俗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岭南文化的特点, 也有助于深入认识岭南文化内部各地地域文化的差异及其根源。[1]因此,岭南民俗翻译及其传播在岭南文化“走出去”的历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民俗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岭南是一个讲究礼俗的地区,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会经历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等几个环节。[2]每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习俗文化,并产生相关的一些民俗文化负载词。如(1)成长礼俗文化负载词:出花园,咬鸡头等;(2)婚嫁习俗文化负载词:“不落夫家”“坐家”“粜米换豆”“自梳女”“赏面钱”“划旱船”“炮火”等;(3)生育习俗文化负载词:“请灯”“催生娘娘”“坐腊”“安花”等;(4)丧葬习俗文化负载词:“生居”“办哭”“赶老”“饭含”等。这些人生礼俗文化负载词直接反映出了岭南文化独特的民俗历史文化、传统风俗和习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悬殊,这些承载着特定的文化意义的岭南人生礼俗文化负载词在目标语文化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如何将这些特有的人生礼俗文化负载词英译为目标语读者所能理解、接受并将其成功传播的文化模因,译者将在翻译的过程中会面临较大的挑战。
翻译是模因跨越语言和文化疆域进行传播的载体,把模因用不同的语言从一个地方复制传播到另一个地方。[3]近年来,学者们运用翻译模因论分别对公示语[4]、中国文化专有项[5]、 歇后语[3]、字幕[6]等进行了翻译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翻译启示。本研究将在翻译模因论的指导下探究岭南人生礼俗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力求最大限度地复制源语文化特色,并使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上世纪90年代时,Chesterman把模因和翻译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翻译模因论。他提出每一种翻译模因既是对以前模因的复制和继承,也会在复制和传递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变异来求得发展。[7]翻译模因论指导下的翻译过程被看作是源语文化模因复制到目标语文化中的过程,最理想的复制就是将源语文化模因尽可能完全地复制到目标语模因复合体中,译文对读者不仅要产生原文对其读者的相似效果,还要从语言、文化和风格上将原文复制出来,[8]但是每一个民俗文化负载词模因背后都蕴藏着其独特的文化,所以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将源语模因完全复制到目标语中的翻译,这样会使目标语读者难以解码源语文化模因从而拒绝接受感染,导致文化难以传播。翻译模因论为岭南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指导思路,避免译者翻译时主观臆断。
为了能够使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源语文化,对岭南民俗文化负载词文化模因的复制会出现增值或删减的过程,从而整体上忠实地传达岭南民俗文化负载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源语文化意象的深层含义。本文将根据模因的完全复制(零变异)、部分复制(部分变异)和变异(完全变异)的传播方式,结合岭南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特点,通过源语语言模因显化、源语核心模因复制和目标语语模因借用三种翻译策略对源语模因进行编码,使目标语达到同源语等值和等效的效果,从而感染目标语读者,并使其能够理解和接受,从而将中国岭南文化传播出去。如图1所示。
由于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不同,西方人对于一些含有隐性文化内涵的岭南文化负载词并不能解码出来,这就需要在翻译时增添一些相关信息的解释将源语的隐性文化内涵显化出来,不仅忠实地复制传统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而且能够成功地将源语文化原汁原味地传递出去,并能将岭南文化负载词语义内涵更清晰明了地传达给目标语读者。例如:
图1 岭南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模因传播过程
(1)生居
(2)坐腊
例(1)中丧葬习俗“生居”不能按照其字面意义译为“living place”,否则它隐含的文化内涵信息就不能有效地传递出来。“生居”指的是为还没有去世的人修的墓,因为广东人普遍认为一块墓地风水的好坏会对后代的福灾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会有“富贵官品皆由安葬所致;年寿延促,亦由坟垄所招”的说法。在目标语的文化中并没有“生居”这样的习俗文化,所以在目的语文化中找不到对应词进行翻译,这样的情况下译者可以通过音译加注解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因此,“生居”可以译为“shengju ”(the tomb of the undead),这样不仅能够让目标语读者感受到源语文化模因,而且能够将隐含的文化内涵显现出来,使目标语读者能够快速解码,并接受和理解。例(2)中文化负载词“坐腊”蕴含的是潮汕地区的一种生育习俗,即产后一个星期内妇女的产房不能透风,这段时间就称作是“坐腊”。东西方之间有着生育文化差异,在西方没有坐月子的这种习俗,所以也找不到同“坐腊”相对应的词汇。为了使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坐腊”通过音译加注解将是最好的方法,所以被译为“zuola”(a woman's delivery room cannot be ventilated for one week after giving birth),填补了西方文化空缺,有利于向目的语读者呈现源语所隐含的文化内容和精髓,从而达到两种文化相互交流的目的。再如,粤北山区的民间讲究孩子出生后种若干株长生树,俗云“养女种杉十八年”。女儿出嫁时,砍下杉木制眠床、衣柜等嫁妆。这里的“养女种杉十八年”的意思是养一个女儿就好比种一棵杉树之不易,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培养,所以该习语可以译为“Raising a daughter is like planting a fir”(both of which have a long growth circle and need a lot of time and energy to cultivate ),通过将养女儿和种杉树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经历显化出来,使宿主能够理解养女儿和种杉树二者的关系,从而顺利解码该俗语中所包涵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一些含有隐含的文化内涵的岭南民俗文化负载词时,而且在西方文化中难以找到相似的文化词替代时,译者可以通过音译加注解的翻译策略显化源语模因来再现文化词的涵义。这样既弘扬了本民族的独特文化,又帮助目标语语读者能够进行正确的解码并很好地接受异国文化,从而感染新的宿主,使源语文化模因得到很好的传承,并开始新一轮的传播。[9]
源语核心模因复制是指译者脱离源语模因的固定形式,提取出源语言核心模因并对其进行加工创作的方法(即复制了源语的文化内涵,放弃了源语的形式),保证相对忠实地将源语文化涵义传递出去,以达到感染宿主并让其理解的效果。例如:
(3)粜米换豆
(4)守墓清
(5)赏面钱
例(3)中文化负载词“粜米换豆”蕴藏的是潮汕地区历史上一种交换婚的习俗,并非是用米换豆的意思,所以不能直接翻译为“exchange rice with beans”,而是应该根据其核心模因译为“exchanging marriage”,才能正确地将这种婚俗文化传达出来。例(4)文化负载词 “守墓清”如果根据字面意义直接翻译为“keep the tomb clean”不仅使目标语读者产生误解,而且难以了解该词后所蕴含着的有关自梳女的一些习俗,所以要先了解“守墓清”所包涵的文化习俗,再将其核心模因复制到目标语中,才能使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守墓清”又称“买门口”,根据俗例,自梳女不能死在娘家或者其他亲戚家,只能抬到村外,死后也只有自梳姐妹前往吊祭扫墓,因而一些自梳女被迫“守墓清”,即自梳女找一个死人出嫁,做死者名义上的妻子,以便将来可以老死夫家。为此,自梳女还要付给婆家一笔钱来“买门口”,自梳女就可出钱买作那一家当媳妇。因此,根据“守墓清”核心模因最终将其译为“The bachelor girl find a dead man to marry by paying her mother-in-law a sum of money and become the wife in the name of the dead, so that she can die in her husband's house in the future.”从而正确地传达出了源语的文化习俗内涵,使目标语读者能够轻松解码并理解。同样,例(5)中的文化负载词“赏面钱”不能只是根据其结构和字面意义翻译为“appreciation money”,而应先了解源语的核心模因并对其进行正确的解码。“赏面钱”是广东澄海一带婚嫁习俗的一种,指观看新娘的人要给新娘见面礼,根据源语核心模因应将其译为“welcome gift at the first meeting”,这样也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能够被理解和接受。除此之外,岭南民俗文化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文化负载词,如婚嫁习俗中“不落夫家”或“坐家”,该文化词蕴含着广东惠东沿海一带的女子出嫁三天后就要在娘家长住的奇特婚俗,所以如果只是根据字面意义翻译为“sitting at home”,就会使目标语读者难以正确解码,但如果根据其核心文化模因译为“a married woman after wedding lives with her parents before giving birth to a child”就能将这种婚俗文化够清晰地表达出来。再如,生育习俗中的“拜花婆”,这里的“花婆”并非掌管花的神仙,而是指生育之神(the goddess in charge of women's fertility),以及丧葬习俗中的“办哭”“赶老”“冥饭”“饭含”“齐衰”“渐衰”等文化负载词都可以通过复制源语的核心模因进行英译。
目标语相似模因借用,指的是用译入语模因替代源语模因的翻译策略。当源语和目标语存在一定文化共性,也就是说,在目标语中能找到与源语内容和形式相似的模因,或者形式不同但是表达的内容非常相近的模因,就可以直接将目标语模因借用过来进行翻译,更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认知习惯,这样可以使目标语读者更轻松解码,从而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岭南民俗文化负载词所蕴含的深层涵义。例如:
(6)自梳女
(7)祝贺新娘旗开得胜
例(6)中“自梳女”是清末民国时期的广东珠三角地区特有的一种婚嫁习俗, 指女性把头发像已婚妇女一样自行盘起,以示终生不嫁。自梳习俗在清末民国时期最盛行的地方就是我国近代开放最早的盛德地区,有大量的纺织厂,所以当时的自梳女是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自梳女”如果直译为“self-combing girl”,不仅令读者费解,而且不能将其经济独立能力和不婚的重要信息传达出来。这样情况下,译者要考虑在目标语模因库中寻找相似的目标语模因来替代。目标语中“bachelor girl”指那些经济独立的单身女子,与源语模因比较吻合。虽然“bachelor girl”和“自梳女”两个词语义内涵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在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使两种语言中的词汇精确对应是很难实现的,在这样情况下译者可以采用这些含有相似的语用效果的模因来取代源语模因的翻译策略,所以这里译者借用了目标语中的“bachelor girl”对源语“自梳女”进行了编码。这样不仅忠实保留原文内容与形式,又便于目标语读者利用文化迁移快速解码,产生等值的效应。再如,例(7)中的“旗开得胜”,这个词最早出自于《射柳捶丸》第四折:“托赖主人洪福,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指军旗一展开,战斗就取得了胜利。而在广西壮族流行的“炮火”入洞房的婚俗中,“旗开得胜”指的是迎亲那天新娘能够从门口炮手们点燃的串串鞭炮中冲出,顺利进入洞房,即新娘越过障碍,成功地进入洞房。婚俗文化负载词“旗开得胜”与电影《斯巴达三百勇士》中的一句台词“the hell of a good start”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形容事情刚开始就取得成功。译者直接借用电影《斯巴达三百勇士》中的这句台词对文化负载词“旗开得胜”进行英译,更能够感染目标语读者,并对其产生相似的效果。
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过程就是一种模因传播过程,是对源语模因进行重新解码、编码、重组的信息流通过程。[10]翻译模因论为岭南民俗文化负载词成功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本研究根据模因复制传播方式(即完全复制、部分复制和变异),采用源语语言模因显化、源语核心模因复制以及目标语相似模因借用策略探究如何对岭南文化礼俗文化负载词进行编码,以实现忠实地传达岭南文化人生礼俗文化负载词源语模因的精髓,使得源语模因得到跨文化的再生传播,为中国岭南文化“走出去”尽一点绵薄之力,促进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