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福庆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俄罗斯政治语言学是一新兴的学科,俄罗斯政治语言学始于19世纪末。政治语言学研究涉及政治学、认知语言学和语言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政治隐喻作为政治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无疑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Баранов А.Н., Караулов Ю.Н是俄罗斯政治研究的先驱。当代俄罗斯政治隐喻研究形成了以邱季诺夫(А.П.Чудинов)为代表的乌拉尔学派,同时还活跃着彼得堡学派、沃罗涅日学派和伏尔加格勒学派。
其中,以 Т.Г.Скребцов 为代表的彼得堡学派强调将认知语言学与俄罗斯政治隐喻研究相结合,形成了政治隐喻的认知研究方向;以В.И.Карасик,Е.И.Шейгал,Г.Г.Слышкин 为代表的沃罗涅日学派将政治隐喻研究同语言文化研究相联系,形成了政治隐喻研究的语言文化研究方向 ;以 А.П.Чудинов,А.Н.Баранов 为代表的乌拉尔学派的相关研究是建立在隐喻模式化理论基础上,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政治隐喻认知话语研究方向,隐喻模式理论在俄罗斯政治隐喻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下面具体阐释隐喻模式化理论的精髓。
隐喻模式化理论(Теория метафорического моделирования)是 А.П.Чудинов在《隐喻镜像中的俄罗斯:政治隐喻的认知研究(1991-2000)》(2001)一书中提出的,并在《现代政治交际中的隐喻马赛克》(2003)中具体阐释。继而该理论在俄罗斯政治语言学界得到一致肯定和广泛应用,与 А.Н.Баранов(1994)提出的隐喻描写理论(Дескрипторная теория метафоры)成为俄罗斯政治隐喻分析的两大核心理论。
隐喻模式化理论是俄罗斯政治语言学乌拉尔学派的核心理论,该理论充分吸收了“概念隐喻理论”的精髓,结合俄罗斯语言学中的规律性多义理论。规律性多义理论(Теория регулярной многозначности)是语言的结构语义描写理论,由 Ю.Д.Апресян,Д.Н.Шмелёв,Н.В.Багичев等语言学家提出。隐喻模式化理论从认知语义视角对隐喻进行了系统描写,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语义现象,隐喻模式体系是民族语言世界图景和民族心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民族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可通过隐喻模式了解民族世界图景和思维方式特点。
“隐喻模式是指概念域的各成分之间具有不同的语义关系,如:行使功能关系,使义关系,部分整体关系,类属关系等。同时,始源域中的每个成分同其他成分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比同始源域外任何成分的关系都更为紧密。”(Баранов А.Н., Караулов Ю.Н.1994:XV)隐喻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语义成分及组合之间的联系紧密。А.Н.Баранов认为,“正因概念域内部这种紧密的语义联系使之形成了语义模式。”(Баранов А.Н.2014: 95) Н.В.Павлович 认为,“每一个隐喻中蕴含的形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同其他某些隐喻在表层结构上有区别、而深层意义具有相似性的形象,遵循同一个规律、规则和模式。”(Павлович Н.В.1995:7)“隐喻模式化规律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存在于人类意识中的范畴之间的关系,同时可将人类积累的经验系统化。”(Шацкая Ж.Ю.2014) А.П.Чудинов也 指 出,“通过隐喻模式化的规律可从一个侧面了解民族世界图景的特点,从而可确定操母语者是如何理解世界的。”(Чудинов А.П.2003:138)隐喻模式化是我们理解世界、概括和评价现实的一种手段,隐喻模式化的过程反映了人类长期积累的经验以及特定发展阶段的民族自我意识,概念隐喻同社会发展环境密切相关。
А.Н.Баранов指出,“在某种程度上,隐喻模式的概念可以同‘隐喻类型’(тип метафоры)和隐喻场(метафорическое поле)两个概念进行类比,这些概念之间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实际上,隐喻模式在概念内涵上相当于Г.Н.Юнг提出的“隐喻原型”(метафорический архитип),G.Lakoff提 出 的“ 意 象 图 式 ”(образ схема),Джонсон Лэрд 提出的“心智模式”(ментальная модель)。这些概念的共同点是:都是用来表达现实中存在的某类现象的集合。相较而言,隐喻模式的概念更为具体,隐喻场则相对模糊,更偏重于词汇语义角度。”(Баранов А.Н.2014:94)А.П.Чудинов 认为,“隐喻模式是本族语使用者意识中存在的表概念域之间关系的图示,可用公式:X-Это Y表示,其中X代表目标域概念,Y代表始源域概念,X与Y之间不是完全相等的关系,而是一种类比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相当于或类似于’的关系。”(Чудинов А.П.2013:27)例如 :总统选举是游戏(Президентские выборы -это игра);政 治 活 动 是 战 争(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деятельность-это война)。
在俄罗斯语言学界,隐喻模式的研究以其微观结构分析为主,运用认知语言学、话语分析以及语言文化学、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隐喻模式的框架、信息集和信息词等进行逐层分析,这是政治隐喻模式描写的基本方法。
隐喻模式化理论中充分运用了框架理论的相关术语,涉及“сценарий(场景 /脚本)”、“фрейм(框架)”和“слот(信息集 /槽)”,这几个术语对于理解隐喻模式化理论至关重要,因而应先明确这几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сценарий/scenario”我们译为“场景”,“фрейм/frame”译为“框架”,“слот/slot”在心理学中多译为“槽”,在该理论中更多地指槽的填充物,因而我们译为“信息集”。相应地,信息集由信息元素构成,信息元素用概念(концепт)来描述,概念(концепт)由信息词(слово)构成,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
框架(фрейм/frame)是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的共用术语,这一术语由Minsky(1975)在“框架理论”中提出,Minsky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以一种类似于框架的结构存储在记忆中,当人们遇到新事物(状况)之时,本能的从记忆中选出一个合适的框架,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个已有框架的细节加以调整并形成对新事物的认识。框架是代表固定场景的数据结构,我们可以把框架理解为一个有很多节点和联系的网络,框架的顶层代表那些恒定不变的固定场景,底层有很多‘槽(slots)’,这些槽需要用一定的数据信息填充,每个槽可以指定其合适的值,简单情况的赋值可以是人或物,复杂情况可用‘关系’进行填充。”(Minsky M.:1975)
“框架是构成特定情景的结构,是知识的单位,框架是由组成该知识的典型的、本质的一些概念构成,框架在整体上构建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Кубрякова Е.С., Демьякова В.З., Панкрац Ю.Г.,Лузина Л.Г.1997:188)А.П.Чудинов认为,“框架系统本身具有认知动态脚本的特点,反映所展开模式的连续性特点。”(Чудинов А.П.2003:71)例如:在以疾病为始源域的政治隐喻模式中,其表现为以下认知场景:生病→出现症状→诊断→治疗→照顾病人→康复。在这个动态模式中包括了6个连续的信息集,充分体现了疾病框架的连续性。
信息集(слот)是框架的具体内容,是由多个相关的观念构成的序列,相当于观念域的内涵,例如,在“国家是人”这个隐喻框架中,包括:人的孕育,人的出生,人的成长,人的死亡几个信息集。
概念 /观念(концепт)是构成信息集的基本单位,作为语言文化学、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共同的研究对象,学者们对其有不同的认识。二十世纪末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界逐渐意识到,本族语者是一定观念系统的承载着,观念在本质上是心智的。其中,В.В.Петров认为,“观念操控人的思维过程并且反映知识和经验的内容,并且是以量子的形成反映人类活动的内容和认知世界过程中获得的经验。”(Петров В.В.1979: 55)
总之,隐喻是由若干个主题域构成,每一个主题域可以理解为一个结构完整、连续的场景(сценарий),每个场景是由相应的框架(фрейм)构成,框架是由典型的信息集(слот)构成,信息集是由观念(концепт)构成,而观念由隐喻信息词(слово)构成,具体如下图(图1)。
А.П.Чудинов认为,描写隐喻模式至少应包括以下参数:
①起 始 概 念 域(исходная понятийная область)(即始源域);
图1
②新概念域(новая понятийная область)(即目标域);
③构成模式的框架(относящиеся к данной модели фреймы);
④ 构 成 框 架 的 典 型 元 素(составляющие каждый фрейм типовые слоты);
⑤连接始源域和目标域的意义成分[компоненты, который связывает первичные(в сфере источнике)и метафорические(в сфере магните)смыслы охватываемых данной моделью единиц];
⑥ 模 式 的 话 语 特 征(дискурсивная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а модели);
⑦模式的能产性(продуктивность модели)。
这七个参数是 А.П.Чудинов在 2003 年提出的,较之2001年的多了第⑥、⑦条,但2001提出的却多了一条 :构成脚本(сценарий)的典型元素。这表明该理论在不断地完善中,我们认为,第⑥个参数是至关重要的,模式的话语特征是其最本质的体现,尤其是政治话语中的隐喻,考察政治隐喻所产生的社会语境是其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这是隐喻赖以生存的“环境”。(孙福庆:2018:58)
А.Н.Баранов,Ю.Н.Караулов在《 俄 罗 斯政治隐喻》(1991)中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使用的政治隐喻进行分类,包括有机体隐喻(органистическая метафора) 和 机 械 隐 喻(механистическая метафора)两大类,其中有机体隐喻包括:动物隐喻、植物隐喻和人体隐喻模式;机械隐喻则包括:建筑隐喻和交通工具隐喻模式。(Баранов А.Н., Караулов Ю.Н.1991:191)
А.П.Чудинов(2001,2003)在隐喻模式化理论中则将政治隐喻分为四大类,其分类依据的是始源域概念的语义类别。隐喻模式化理论认为,世界是由人创造的,人是一切的本源,那么,“人”“自然”“社会”以及人周围的事物是隐喻始源域的主要来源,因此几乎所有隐喻都具有人类中心论特点。据此观点,他将政治隐喻分为以下四大类别 :拟人隐喻(антропоморфная метафора), 自 然 隐 喻(природоморфная метафора),社会隐喻(социальная метафора),人造物隐喻(артефактная метафора),每个类别下包含一些具体的、典型的隐喻模式的子模式。
“拟人隐喻模式”(也称类人隐喻)充分体现了政治隐喻“人类中心论”特点,也就是说,由人建立的“社会政治图景”贯穿着“以人为世界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其对应的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子模式:生 理 隐 喻(физиологическая метафора), 疾 病隐 喻(морбиальная метафора), 亲 属 关 系 隐喻(метафора родства), 性 隐 喻(сексуальная метафора)等。
“自然隐喻模式”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主要包括:动物隐喻(зооморфная метафора),植物隐喻(фитоморфная метафора)等。
“社会隐喻模式”体现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主要包括:犯罪隐喻(криминальная метафора),军事隐喻(милитарная метафора),戏剧隐喻(театральная метафора),体育与游戏隐喻(спортивная и игровая метафора)等。
“人造物隐喻模式”体现的是人与其劳动成果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主要包括:家园隐 喻(метафора дома), 机 械 隐 喻(метафора механизма)。
А.П.Чудинов在该理论中还提出了“隐喻镜像(метафорическое зеркало)”的思想,他认为,隐喻本身是映射世界图景的一面“镜子”,同时隐喻是由相互作用的多面“镜子”构成的系统。
第一面“镜子”:人类可理解人与社会相互作用构成整体的心智世界之“镜子”。隐喻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思维方式和行为,因而通过隐喻的相关研究可深入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
第二面“镜子”:反映人类日常生活朴素图景的“始源域”概念之“镜”,在隐喻映射中始源域概念通常具有“朴素”世界图景的特点,即具有“体认性”特征,以“人”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将与“人”相关的事物作为隐喻的来源,因此透过隐喻始源域这面“镜子”可进一步揭示人类认知的普遍性规律,例如:人们通常将“争论”隐喻为“战争”。
第三面“镜子”:反映目标域概念特点的“镜子”,理解隐喻映射的关键是探寻始源域概念结构如何映射到目标域概念结构上,即始源域概念被凸显的特征,进而使目标域概念得以“遗传”该特征。
“隐喻模式化理论”是以 А.П.Чудинов为代表的俄罗斯政治隐喻研究乌拉尔学派核心理论,该理论充分吸收了概念隐喻理论、规律性多义理论的精髓,隐喻模式化理论是以其微观结构分析为主,运用认知语言学、话语分析以及语言文化学、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隐喻模式的框架、信息集和信息词等进行逐层分析,这是俄罗斯政治隐喻描写的基本方法。同时,该理论的理解离不开贯穿始终的“人类中心论”,人类、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的劳动成果等概念是政治隐喻取之不尽的“始源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