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琳
广西红水河发源于云南马雄山,自西向东,自滇入黔奔桂,从云贵高原一路奔腾咆哮,横穿华南丘陵地带的广西中部。红水河流域是大西南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大家庭,是一个多民族的文化走廊,是一种标准的地域性文化。蕴藏着几千年的绚丽民族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河池市在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发展中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掘和整理了一大批民族文化资源,产生了许多科研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
虽然红水河流域山川纵横,河流交叉,比较偏僻,但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5G时代的到来,新科技、新文化加速向红水河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渗透,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使红水河的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当这一潮流流向地处老、少、边、穷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时,它会给这些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巨大的影响,正确引领这股潮流,使之在为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扶贫、脱贫和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代数字科学技术的兴起,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迅猛扩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经济、文化的新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以5G为代表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快速地调整民族文化及其产业的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产业链。因此,我们需要及时把握机遇,主动引领,将作为第4次工业革命的前沿性、引领性和平台性科技的5G技术,与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文化、经济相互交融,以民族文化的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加快民族文化及产业数字化转型、供给侧优化和产业链调整,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使红水河流域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发展红水河民族地区文化旅游,无疑将为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开辟一个崭新的天地。
红水河流域的历史积淀、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底蕴丰厚,独具特色,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囊括政治、宗法、语言、文字、服饰、村寨、教育、文学、音乐、舞蹈、体育、节庆、文物、医药、工艺美术、铜鼓文化等。
从秦汉至唐宋时期对边疆少数民族实行的羁縻政策,到始于元、盛于明、衰于清的土司制度,均为中华各民族在历史的自然的融合中所必然经历的过程,为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自治政治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民族宗法,重民间形式,轻法定程序,其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积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规范和凝聚的功能,在当代还有一定的社会和文化价值,甚至对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有某种借鉴意义。
民间文学、歌谣、密语、古籍、民族史诗等需要系统挖掘保护整理收藏。彩调作为河池地区的小剧种,融民间歌舞、说唱、山歌和小调为一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动态艺术,以草根文化存在,剧情亲近民众,其宣教意义易于民众接受。
河池市壮族蚂虫另节——容纳千年壮族信仰崇拜,荟萃壮族生产生活文化,融合壮族民族心理情愫。天峨县是蚂虫另文化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蚂虫另——红水河流域壮民族在千年众多崇拜的图腾中影响最大。壮族蚂虫另文化发祥地就在神奇的天峨岜暮乡岜暮村桥头屯,村庄旁边矗立着低矮蚂虫另庙,里面供奉着世界唯一现存的蚂虫另石像:蚂虫另圣母和一对小蚂虫另。石像造型简约,方掘质朴,方敦安坐,使人深深感受到源自原始社会的农业生产,扎根这片土地的稻作文化。远古时期人类种植水稻,在悠久的农耕文明中形成了蚂崇拜,每年农历春节期间进行民间祭祀习俗,逐步演变成蚂虫另节。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号召力,丰富的娱乐活动,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在当地人人都参与,户户是主人,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红水河沿岸的天峨、南丹、东兰、巴马、凤山等县,过蚂虫另节风俗沿袭至今。壮族蚂虫另文化活动的主要程序有:取仙水、找虫另、立篙悬幡、孝虫另、唱虫另歌、集资筹粮备火把、制虫另轿、制作服装、制作面具、周游田间和村寨、跳虫另舞、咒骂皇后、大头仙驱瘟、游戏娱乐、埋虫另、拦客设宴[1]。
每年春节,天峨县还举办红水河蚂虫另文化旅游节(见图1)。最具文化魅力的是非遗农耕文化舞蹈表演:蚂虫另出世、蚂虫另祭拜、犁田、耙田、插秧、纺纱织布、抛绣球……展示壮民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寨家庭和谐平安,倡导人敬畏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图1 天峨县红水河壮族蚂虫另民俗文化旅游节蚂虫另舞(天峨县委宣传部供稿)
男子齐膝白裤,女性两片瑶,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的白裤瑶,“民族内婚、油锅外婚制”,是其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原始社会状况的表现[2]。白裤瑶聚居区主要在广西河池市南丹县里湖、八圩两个瑶族自治乡、贵州荔县波瑶山乡,其他分散于南丹车河、小场乡以及金城江区拔贡乡拉河一带,人口3万多。
白裤瑶原生态的文化有:丧葬、铜鼓、陀螺、狩猎、斗鸟、婚俗、服饰、寨居、歌谣、饮食等。从白裤瑶粮仓与出土的汉代仓囷储粮文物、山洞墓制与出土的春秋战国墓制,揭示了白裤瑶地方民俗与考古文物的相互印证[3]。白裤瑶的葬礼原始、神秘而隆重,是白裤瑶文化最奇特、最壮观、最有代表性的活动,是宗教文化、歌谣文化、铜鼓文化、婚恋文化以及饮食文化的集中展示。而砍牛葬礼呈现出悲壮与喜庆交融的场景,旷地竖木桩套竹篾圈,圈上套粗藤,牵住牛颈,牛可绕木桩自由转动,第一个仪式喂牛、拜牛、哭牛、巫祭、砍牛;第二个仪式祭铜鼓、唱铜鼓歌、打铜鼓、吹牛角号、鸣鸟枪、跳猴鼓舞;第三个仪式上山送葬、摆长席宴、祭送铜鼓。白裤瑶砍牛祭丧场景鲜活再现上古先民“服牛乘马”历史场景,反映出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侧面(见图2)。
图2 河池南丹县怀里村白裤瑶群众砍牛场景 (陆朝金摄)
铜鼓是白裤瑶权力、财富的象征和虔诚礼拜的神器,对“油锅”组织而言,铜鼓是族群传承宝物,在白裤瑶民族的生命仪式(婚嫁、葬礼)和生活节庆有重大意义,认为铜鼓可与神灵祖先进行沟通。
南丹白裤瑶传统工艺民族服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白裤瑶服饰从种、纺、织、缝、绘、染、绣,纯手工制作,工艺精湛、样式古朴。瑶族服饰的核心符号瑶王印由多组图案“×”“十”及变形组成。南丹县民宗局干部磨现强指出“仅存旋转视角差异,体现出人类从结绳记事阶段过渡到数字记事再到数字卦记事阶段的历史文化背景”“呈现上古文明的发展轨迹,展示华夏文化脉络的勾连”[4](见图3)。
图3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服饰)代表传承人何金秀传授技艺
南丹里湖怀里村“铜鼓舞”传承人黎芳才,指导小学、初中白裤瑶学生200多人排练铜鼓舞,并多次参加全国各地节庆活动和出国表演。
据了解,宜州区在2013年成立宜州市彩调学会,现有成员100余人,在宜州区文化馆每周一晚给中小学生培训彩调山歌,配合区县下乡镇深入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以彩调山歌的形式宣传十九大精神、扶贫攻坚等。广西刘三姐彩调的演出较早起于宜州,经全区大规模汇演,改编成歌剧推向全国,之后随着电影《刘三姐》的公映,刘三姐走向了世界。如今“刘三姐”已成为广西一张烫金的名片。宜州——壮族歌仙刘三姐故里、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发源地建设“刘三姐文化博物馆”,将进一步增强宜州的文化底蕴。
刘三姐歌谣,是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属于典型的壮民族文化,传承系列、种类体系完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刘三姐歌谣)传承人谢庆良,自幼学习歌谣的民间唱法,多种唱腔技法融会贯通,即兴编歌、对歌应用自如顺手拈来。近年来整理了大量传统歌谣,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编写了大量贴近生活且易于传唱的歌谣,经常走进校园、社区宣传并讲授“刘三姐歌谣”,他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幽默风趣的方式教授学生、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用山歌、传承山歌。歌王谢庆良还重点培养了韦仕龙和蓝振榕两位优秀的弟子,带他们参加各种比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座谈会上即兴引吭唱出满满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中央召开十九大咧……大政方略到瑶寨……兴国迈开大步伐……”。
历史上曾有文人墨客羁旅宜州,如北宋黄庭坚、冯京、明代徐霞客;翼王石达开驻军宜州留下太平天国唱和诗刻;抗战时期浙大西迁宜州一年多,国学大师马一浮在宜州写了浙大校歌,竺可桢在宜州提出了浙大校训“求是”,丰子恺、苏步青等一代大师也曾在宜州驻足。
“瑶族服饰”非遗传承人何金秀(图3)系怀里村妇联主任,带领几十个徒弟,在各村屯、小学、中学传授服饰制作技艺。2017年一次通话中,她高兴地告诉笔者,她和两个徒弟制作一套白裤瑶服饰卖了5万块钱。
以南丹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谭秀仙为例,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筹办“南丹瑶族服饰”“壮族服饰制作技艺传习馆”,政府在县体育馆一楼免费为其提供场地,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平台,扶持引导他成立南丹县民族秀玉工艺品有限公司,挂牌河池市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南丹县民族服饰传统制作技艺传习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服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从事民族艺术产品的研发与销售,有固定员工12人,2017年销售收入近70万元,利润近30万,带动当地数十人从事民族服饰生产。谭秀仙、吴芳母女创作研发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赛获奖。她们带徒传艺,从图案设计、剪贴、配色、工艺要求等方面手把手地给年轻人传授刺绣技艺,2017年教学授课4300人次(见图4)。
图4 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广西工艺民间大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服饰刺绣技艺传承人谭秀仙和女儿吴芳传授刺绣技艺及其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河池市的文化部门,通过发掘、整理,形成了国家、自治区、市、县级名录,其中全市非遗8740多项,涵盖17个门类100多个种类,[5]刘三姐歌谣、壮族蚂虫另节、铜鼓舞、壮族铜鼓习俗、瑶族服饰、密洛陀等9个项目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2项列入自治区级名录,87项列入市级名录,592项列入县级名录;建立了与名录体系相对应的传承人队伍,其中国家级2人、自治区级44人、市级72人。①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http://www.gxmuseum.cn/、广西新闻网http://www.gxnews.com.cn/、河池网http://www.hcwang.cn/。2010年建立了“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2012年获得文化部批复列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范围。河池市铜鼓保有量1458面,其中民间收藏和使用量达1388面,覆盖全市11个县(市、区),是目前广西唯一的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这些成果的取得固然不易,但是,新时代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给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发展面临新的问题。目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宜州民族文化和旅游结合,打造刘三姐文化品牌碰到的新问题:宜州市变成了宜州区后刘三姐的故乡定位问题。刘三姐文化品牌经过20多年的打造,宜州市已经成为公认的刘三姐故乡,现在河池市机关迁宜州,宜州由市改区,到底打造宜州刘三姐故乡品牌还是打造河池刘三姐故乡的品牌,如何举刘三姐这面旗帜成了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挫伤宜州打造刘三姐文化品牌的积极性,可能湮没20多年来打造宜州刘三姐文化品牌的成效。
河池没有博物馆,宜州有刘三姐博物馆,机关迁宜州后,继续打造刘三姐博物馆,博物馆的命名问题。处理不当,可能会出现冲淡刘三姐文化品牌的现象。有学者认为,应继承发展宜州刘三姐故乡文化,继续打造宜州刘三姐文化品牌,如果改为“河池刘三姐”,宜州刘三姐就可能逐渐淡化了。
非遗传承人有断代的风险。各地非遗传承人基本都是老人,年青一代愿意接受传承的不多。据调查,主要是现实的经济原因,其次是认同缺乏。
同时,文化遗产不断流失面临传承保护困难的问题。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指出,民族文化持续性动力不足是目前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面临的难题[6]。据有关学者介绍,流散民间的各种古籍还有1000多册,文化、文博、图书系统没有第一手原始资料,没有保存。部分古籍流失,例如,水族古籍,红水河流域的部分县区还有部分水族古籍在民间收藏,如南丹、天峨、宜州、环江等。
传统工艺的非遗项目,对它们进行现代的改造和包装,与旅游等其他产业高度融合,融入当代生活,接续传承,才能生存发展。各地非遗中心应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进行数字化记录保存,进行有效保护,防止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失传。当然,民族文化数字化后仅仅还是一个资源,如果没有转化成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传播的产品。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终决定因素还是人,需要加大创意文化人才的培养。因此,民族地区依托民族文化数字化,增强民族地区文化的内生动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实现乡村振兴[7],需要培育出新型民族文化产业。
以天峨县红水河壮族蚂虫另民俗文化旅游节、南丹县里湖乡白裤瑶年街节为例,每年政府安排预算支持,乡镇承办,历经多年打造,但对当地消费的拉动不明显,群众收益不高,节庆活动不能形成带动旅游持续升温的效应。天峨县梁昌旺副县长认为此类节庆的举办存在着局限性:一是群众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二是文化旅游的要素缺乏,如“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欠缺;三是缺乏市场化运作模式。节庆的策划没有考虑到商业价值的开发利用,许多经营项目放手社会商家经营,没有统一进行规范化经营,乡亲们忙于筹备活动,不懂得如何从中找到致富的路子,导致村民从节庆活动中获得的直接经济收益不明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8]”。要使民族文化“活起来”必须融入当代人民的生活实践。从考察近年来红水河流域河池地区的民族文化实践来看,文化产业扶贫互联网电商联姻是一个较好的方式。
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要与数字技术、互联网科技进行融合。以刘三姐歌仙文化为例。刘三姐是山歌文化、壮族文化、浪漫狂欢文化融合的一个多元文化共生体的文化符号[9]。打造以刘三姐歌仙文化为核心,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打造刘三姐歌仙文化平台,主动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步伐,找到专业化与大众化的完美契合点,使其被公众所认识、消费、欣赏,构建自己的产学研链条,建立起传承体系[10]。依托刘三姐博物馆,将刘三姐歌仙文化搬到线上,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山歌演唱、彩调演出,云模式为民族文化增添活力。实现刘三姐歌仙文化的在线化、数据化,转型为网络消费文化产业,让文化产业全面融入互联网,让文化产业跑在数据上[11],在线化程度越高,距离消费者就最近[12]。
第一,成立旅游合作社。旅游合作社主要任务是统领全村民俗文化旅游节、平常旅游演出和食宿服务等,协调好群众的利益,让大家共享发展的成果。一要筹建文化演出团队,以AB岗方式进行管理,实现一队多专多能,一支队伍能演一台戏,不断创新节目,让游客随时观看。此外,演出团队还可以承接有关单位的宣传活动,从而增加收入。二要协调利益,统筹安排好演出、住宿和餐饮等,合理分配合作社、参与群众和村集体利益,预留部分收入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比如慰问老人、奖励大学生、文明家庭,优秀人才等,让乡亲们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实惠。
第二,要用市场化手段办好蚂虫另民俗文化旅游节。要从商业的角度来运作整个活动,旅游合作社负责统筹安排群众经营商铺和餐饮,销售土特产,对接企业做广告,招商合作,收取少额门票费等方式来增加整村的旅游收入。还可开发出更多游玩项目吸引不同人群进行消费,把节庆办成旅游创收项目。同时,通过商业运作,筹集资金培训演艺群体,建设旅游设施和开发旅游产品,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游、民俗游效应,提高当地村屯农家乐餐饮、住宿、农特产品销售等经济效益,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实现良性循环。
第三,引入企业来做大做强旅游景区。借力全域旅游发展的良好契机,结合当地底蕴深厚的农耕文化,通过精准定位,对纳洞村文化旅游项目的产业优势、发展条件、交通优势和收益预测进行分析,编制文本,并将其制作成PPT,积极参加各类招商推介活动,积极邀请对壮族蚂虫另文化旅游项目感兴趣的外地客商实地考察。同时,要提高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避免滥肆利用,过度开发。
中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引发社会文化的数字化转型,民族文化的生产、传播、消费以及传承与发展,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大变,其规模与深度也许至今仍是初见端倪。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需要构建数字化文化发展战略。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加快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