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扬
(扬州市中医院急诊科,江苏 扬州 225009)
脑出血属于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指的是患者脑内血管出现破裂,由此产生生命危险。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险等特点,一旦患病,需尽快接受救治与护理。传统急诊护理效果一般,护理用时较长,极容易出现患者脑内缺氧,病情加重等情况[1]。急诊护理管理程序是最近几年提出的新型护理模式,极大程度缩减了急救用时,挽救患者生命。本文以我院收治40例脑出血昏迷患者为例,阐述急诊护理管理程度的效果,如下。
本次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19年9月我院急诊收治脑出血昏迷患者40例,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20例患者中,男11例,女9例,年龄35~89岁,平均(67.2±1.5)岁,其中6例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患者为脑实质出血。观察组20例患者中,男9例,女11例,年龄36~88岁,平均(67.3±1.4)岁,其中5例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患者为脑实质出血。比较发现,两组患者资料比较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次研究要求相符。
对照组辅以常规急诊护理,具体内容包括:以常规急诊流程接诊患者,实施分诊、挂号,为患者创建静脉通路等。观察组辅以急诊护理管理程序干预,具体为:
1.2.1 院前护理
接听急诊电话后需自己通知院前急救小组准备,要求在5 min内从医院出发赶赴现场,在5 min准备期间接听人员需询问事发现场具体位置、患者大致病情等,并及时通知急救小组,以准备相应的急救设备和药物。现场施救后需立即将患者转回院内进行救治,在转运期间小组成员须通过电话向院内接诊科室告知患者基本资料、病情状态,急诊科则根据资料快速建立急诊救护小组,并准备各类急救器械[2]。
1.2.2 接诊护理
在患者被转运至院内后需立即开启绿色通道,救护小组内单独分出1名人员带领患者家属办理各类手续并缴纳费用,其它成员则护送患者快速进入急救室抢救[3]。到达急救室后需在5min内完成呼吸道、静脉通路等的建立,并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预防误吸引起的窒息症状。
1.2.3 评估护理
由陪同家属的护理人员询问患者既往服药史、过敏史等信息,并迅速告知急救室内护理人员。室内护理人员则负责运用GCS评分[4]对患者的昏迷程度进行评估,如评分超过8分,则需为患者提供人工给氧、脱水等治疗;如评分低于8分,则需先清理患者口腔、鼻腔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同时根据医嘱要求给予适量甘露醇,通过设备监测患者血压。
1.2.4 监测护理
在整个急救过程中需由1名护理人员对患者各项生理指标进行监看,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其还需同时观察患者面色、呼吸等变化。由1名护理人员负责对各类导管进行监护管理,包括呼吸导管、静脉通路导管等,要求各导管在急救时均需保持通畅,不得出现弯折、扭曲、压迫的情况。同时护理人员还需配合急救医生的操作,保证各项急救措施顺利开展[3]。
计算各组患者急救成功率与死亡概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此次急救用时,包括:病情评估用时、急救总用时。利用Barthel量表[5]、FMA量表分别评估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及肢体运动能力,总分为100分,随着分数的升高,患者恢复状态越好。利用NIHSS量表[6]评估患者护理前后神经缺损情况,总分10分,随着分数的下降,患者神经缺损越少。
将研究结果录入SPSS 19.0软件内进行处理与分析,组间结果通过p值予以反映,P<0.05代表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本次急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死亡人数更少,概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急救成功率、死亡率比较[n(%)]
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病情评估用时、急救总用时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病情评估用时、急救总用时比较( ±s)
表2 病情评估用时、急救总用时比较( ±s)
名称 病情评估用时(min) 急救总用时(min)观察组 0.82±0.14 35.89±2.41对照组 1.88±0.15 50.92±2.43 t 9.02 8.05 P<0.05 <0.05
未经护理前,两组患者各项评分较为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护理前后患者恢复情况比较( ±s)
表3 护理前后患者恢复情况比较( ±s)
名称 Barthel评分 FMA评分 NIHSS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35.48±4.02 81.04±2.06 33.89±3.78 83.23±2.89 8.58±0.34 3.02±0.22对照组 35.49±4.03 64.02±2.01 33.91±3.79 65.88±2.88 8.59±0.32 5.89±0.21 t 0.81 8.44 0.94 9.23 1.21 9.78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脑出血属于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类型,不仅发病较急、病情发展程度较快,而且临床致死率较高。由于出血对脑神经产生压迫,患者常会出现昏迷症状,越早救治越有助于恢复大脑供氧、重建神经系统功能,也可促进脑细胞的自我修复,此时早期急救护理更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7]。急诊护理管理程序是依据护理时间推进,借助循证护理理念而产生的全新护理模式,在急救是分为院前护理、接诊护理、评估护理以及监测护理四个部分。其中院前护理的目的在于预先处理患者病情,使脑出血症状得到缓和,降低出血点对脑神经的压迫,为后续救护工作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接诊护理采用双管齐下的方式,一部分负责引领患者家属完成挂号和缴费的操作,另一部分则直接开始急救,可有效节省不必要的时间消耗,为急救工作争取更多的时间;评估护理是在患者转运中开展的快速评估工作,可预先判断患者大致病情,并根据病情进行预先准备,同时还可预处理部分基础操作,例如清理口鼻腔分泌物、测量血压等;监测护理则是在急救过程中对患者各项生理指标进行严密监测,当某项指标发生异常变动时可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降低急救风险。该护理模式能够将急救时间更加合理化、标准化,可缩减单一项目的急救护理时间,提升整体救治效率,以避免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防止脑神经系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