撳针埋针联合耳穴压豆 预防复杂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

2020-09-21 05:34崔凌亚岳丽丽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38期
关键词:压豆术者耳穴

崔凌亚,岳丽丽

(江苏省中医院眼科,江苏 南京 210029)

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的分离,是眼科较常见、较严重的致盲性眼病[1]。视网膜脱离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方式封闭视网膜裂孔和创造脱离的视网膜与脉络膜接触的条件,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2],大部分患者术后都会出现恶心呕吐,呕吐时,患者的头、眼剧烈活动不利于裂孔的封闭、视网膜的复位[1],因此复杂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恶心呕吐的护理至关重要。我科自2016年起,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撳针埋针联合耳穴压豆以预防复杂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引起的恶心呕吐,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0月行复杂视网膜脱离复位术的患者120例。其中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8例,牵拉性视网膜脱离48例,渗出性视网膜脱离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试验组(60例)。对照组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19~65岁,平均(39.0±14.3),试验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18~64岁,平均(35.5±13.6)岁。

1.2 纳入标准

确诊为视网膜脱离接受手术治疗者;上肢无畸形或外伤者;能接受并配合完成耳穴压豆及撳针埋针治疗者。

1.3 排除标准

有恶心、呕吐、干呕症状者;有精神疾病史;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耳廓、内关穴处的皮肤有感染、皮疹、破损、血肿者;沟通障碍者。

1.4 剔除标准

晕针者;对王不留行籽及胶布过敏者;其他因素不能接受耳穴压豆及撳针埋针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进行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包括术前评估、疾病知识的宣教、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特殊体位的护理等干预措施,如针对术后面向下体位的患者,采用俯卧专用体位垫,以减少体位不适带来的恶心、呕吐。

1.5.2 试验组

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取撳针埋针联合耳穴压豆以减少术后恶心、呕吐。

(1)手术结束后给予耳穴压豆:①定穴:取单侧耳穴(胃、神门、交感、肝),术者持探棒在所选范围内由上而下、用力均匀的探寻相应的敏感点及肉眼观察到的阳性反应点。②消毒:术者手持75%酒精棉签消毒耳廓皮肤,消毒时应由内向外、自上而下消毒两遍,并待干。③埋籽:用镊子夹取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带王不留行籽的胶布,贴于相应的穴位,用拇指、食指指腹按压穴位的同时询问患者的感受。并给予适当按压(揉),使患者有热、麻、胀、痛感觉,即“得气”。以患者有疼痛或胀痛能忍受为度。④健康教育:根据病情需要和季节留籽3~7天,教会患者正确按压方法。⑤观察:留籽期间注意观察胶布有无脱落,局部皮肤有无破溃、红肿,以及不适症状缓解情况。

(2)在耳穴压豆的基础上联合撳针埋针:①定穴:操作者以拇指指尖按压双侧内关穴,使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略感疼痛等感觉即为“得气”;②消毒:用75%酒精棉签消毒施术部位的皮肤;③埋针:打开包装,取出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0.22*1.3 mm的带剥离纸的撳针,将密封纸撕开,并向后曲折塑料容器,取出揿针,将针直接粘附于已消毒的皮肤上,并压好胶布以确保粘附稳妥。④按压:有恶心感或呕吐时按压,教会患者用另一手拇指按压揿针处,以有酸胀感但不痛为宜,至恶心、呕吐缓解。⑤观察:留针期间避免潮湿,24 h更换一次,取针时用镊子夹住胶布向外拉出皮内针即可;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并及时处理。

1.6 疗效观察

1.6.1 观察指标

(1)恶心呕吐次数:观察患者视网膜脱离术后72h内出现恶心呕吐的次数。不管是恶心还是呕吐,或者干呕,均一起统计。

(2)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2014)指出,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10cm直尺作为标尺,一端为0,表示患者无恶心呕吐,另一端为10,表示为患者出现了难以忍受的最严重的恶心呕吐(评分为1~4表示:轻度恶心呕吐,评分为5~6表示:中度恶心呕吐,评分为7~10表示:重度恶心呕吐),由患者在手术结束立即进行分值评定,依据自己的感觉判断在直尺的哪一位置即评定为几分。分数越高表示恶心呕吐越重[3]。

(3)护理疗效判定标准:依据护理后患者呕吐的情况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护理后视网膜脱离术者无呕吐或恶心感微弱则为显效;护理后视网膜脱离术者能感到恶心但不呕吐则为有效;护理后视网膜脱离术者呕吐甚至加剧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2 安全性指标

在揿针过程中进行观察,以排除局部有无血肿、破皮,揿针有无脱落,及有无晕针、断针等并发症发生。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率和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恶心呕吐VAS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感觉恶心呕吐的程度比对照组患者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发生恶心、呕吐VAS评分比较( ±s)

表1 两组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发生恶心、呕吐VAS评分比较( ±s)

组别 例数 恶心呕吐VAS评分试验组 60 1.4±0.9a对照组 60 2.7±1.0 t 7.4848 P<0.05

2.2 两组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发生恶心呕吐护理效果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发生恶心呕吐护理效果比较[n(%)]

2.3 耳穴压豆联合撳针埋针治疗并发症

本研究未发生晕针、断针、血肿、皮肤破损、皮肤过敏等并发症。

3 讨 论

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是目前治疗视网膜脱离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恶心呕吐是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影响脱离的视网膜复位与网膜裂孔的封闭,为达到理想的手术效果,术后恶心、呕吐的护理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恶心是“胃气上逆,泛恶欲吐之证”,呕吐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症[4]。内关穴是按照中医理论取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有主治胃痛、呕吐、呃逆的功效。

撳针,又称为揿钉型皮内针,针柄扁平,针体细小,形似图钉,但只达皮下,不触及神经和血管。撳针埋针则是将撳针针体刺入穴位所在的皮下,固定并留置一定的时间,产生持久而微弱的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机,治疗疾病的目的。撳针埋针内关穴,相当于将针刺入内关穴皮下,给皮部微弱而持续的刺激,进而宣通三焦气机,调整三焦平衡,调节胃肠功能,达到降逆止呕的功效。

根据“耳为宗脉之聚”的中医理论,各脏腑经络在耳部均有相应的反应区,耳穴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联系。胃穴,在耳轮脚消失处,此穴主治胃痛、呃逆、呕吐、消化不良等症;肝穴,在胃、十二指肠穴的后方,主治肝气郁滞、眼病、腹痛等症;交感,在对耳轮下角端与耳轮内侧交界处,主治消化、循环系统功能失调等症;神门,在三角窝的外1/3处,对耳轮上、下脚交叉之前,主治失眠、多梦、烦躁等症,有镇静、镇痛的功效。本次研究中耳穴压豆,则是采用王不流行籽贴压于耳廓上的胃穴、神门穴、交感穴、肝穴,通过按压持续刺激耳穴,达到疏通经络,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的功效。

该研究表明,试验组预防患者视网膜脱离术后恶心呕吐的程度优于对照组,撳针埋针联合耳穴压豆操作方便,见效快,使用安全,减少反复穿刺的麻烦,患者愿意配合,且能够有效预防患者视网膜脱离术后的恶心、呕吐,帮助患者恢复视力,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压豆术者耳穴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高血压伴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耳穴按压对肺部疾病患者的保健作用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经皮冠脉介入术中术者头颈部辐射强化防护效果研究
腹腔镜的眼睛
——扶镜手
论《塞翁失马》中的“善术者”
“豆豆”压耳祛小病
“豆豆”压耳祛小病
说“父fǔ”道“父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