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院前急救方式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

2020-09-21 12:28董志红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0年21期
关键词:服务态度体征实验组

董志红

(江苏省仪征市人民医院,江苏 仪征211400)

急性心肌梗死(AMI)在老年人当中为最常见疾病之一,该疾病主要由持续性缺血缺氧、冠状动脉急性阻塞所导致的心肌坏死,可表现为剧烈运动后出现胸骨后持续性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均未得到缓解,同时伴有心电图变化及肌钙蛋白增高等变化,且发病早期处于高危状态,据有关数据显示,该疾病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救治,1h 内猝死率可达到50%,其中心律失常为主要因素,从而严重危险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为该类患者实施早期救治,并进行院前急救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传统院前急救无法达到最佳临床效率,且缺乏针对性,从而严重增加患者病死率。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展,据有关研究显示,实施先治疗,后转运的不同院前急救方式效果显著,但由于受到物力、人力以及相关条件的限制,使患者病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导致目前临床对该方式存在争议[2]。鉴于此,本文选取80 例AMI患者实施不同院前急救方式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4 月至2020 年3 月,将80 例AMI患者纳入本次实验,按回顾分析法将其中40 例纳进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前急救方式),其余40 例纳进实验组(实施先治疗、后转运的急救方式);两组男女比例分别为:20:20、19:21 例;年龄分别为:年龄分别为50-68 岁、49-70 岁,平均值分别为(62.7±4.1)岁、(61.9±3.8)岁,基础信息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患有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血管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疾病以及癌症肿瘤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属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家属均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 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院前急救模式,到达现场使需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等到病情好转或暂时稳定时,将患者转送入院,并在转送途中需对患者进行各项针对性措施。

1.2.2 实验组 实施不同院前抢救措施,具体如下:(1)接到急诊电话时,立即出诊,到达现场时需实施头低脚高卧位,从而改善其回心血流量的增加;(2)呼吸道清理,在急救过程中需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若患者呼吸道不通畅,则采用相应措施,如提供面罩吸氧以及鼻导管给氧等,从而促进患者呼吸功能运动充分发挥作用,防止出现呼吸衰竭等现象。(3)护理人员需严格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时刻进行监测各项指标变化,同时口服“心梗一包药”(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阿托伐他汀20mg)负荷量后转院做PCI。

1.3 观察指标

治疗标准[3],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且改善心功能达到2 级以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逐渐缓解,改善心功能达到1 级;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得到好转,且心功能未得道改善,反而加重,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剩余100%;观察两组生命体征变化(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率);观察两组满意度评分,主要包括服务态度、急救技术、抢救及时性、急救效果,总分为25 分,分值越高表示满意度评分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其中±s用于表达,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百分比表达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其中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抢救效果比较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是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见表1。

2.2 两组生命体征变化

两组实施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实施后实验组生命体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满意度比较评分

实验组服务态度、急救技术、抢救及时性、急救效果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生命体征变化(±s)

表2 两组生命体征变化(±s)

组别例数(n)呼吸(次/min) 血氧饱和度(%) 心率(次/min)实验组对照组t 值P 值40 40实施前32.76±3.84 33.16±3.45 0.490>0.05实施后22.86±3.64 29.46±4.32 7.839<0.05实施前0.79±0.09 0.77±0.11 0.890>0.05实施后0.93±0.08 0.85±0.09 4.202<0.05实施前132.52±9.34 130.84±10.32 0.763>0.05实施后110.34±8.31 119.32±9.65 4.450<0.05

表3 两组满意度评分(±s)

表3 两组满意度评分(±s)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t 值P 值例数(n)40 40服务态度(分)24.32±0.45 18.35±1.35 26.533<0.05急救技术(分)24.56±0.85 17.34±1.16 31.753<0.05抢救及时性(分)24.14±0.65 19.31±1.32 20.762<0.05急救效果(分)24.45±0.34 19.36±1.62 19.448<0.05

3 讨 论

AMI 为常见危重心脏病之一,一旦发生可出现剧烈胸痛、呼吸困难以及大汗等症状,主要原因是由冠状动脉阻塞,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以及生命质量[4-5]。因此实施早期针对性治疗,是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抢救时间、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关键步骤之一[6]。

现阶段传统院前急救无法达到最佳临床效率,且缺乏针对性,从而严重增加患者病死率。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不断进展,据有关研究显示,实施先治疗,后转运的不同院前急救方式效果显著,因抢救过程中急救团队可迅速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依据患者临床症状不同,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从而促进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降低死亡率发生。最后进行院前与医院的联系,并准备好抢救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救治工作的连续性[7]。本文研究显示,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是94.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P<0.05);两组实施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实施后实验组生命体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服务态度、急救技术、抢救及时性、急救效果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说明AMI 患者实施不同院前急救方式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临床效率,改善生命体征变化,且提高各项满意度评分,因此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综上所述,AMI 患者实施不同院前急救方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服务态度体征实验组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功能性训练手段对大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我国养老护理工作人员的服务现状分析以及培养对策探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病人体征缓变监护方法
做合格党员必须增强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服务效果
浅述优质服务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