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宁 付雯 张盼盼
手术室为实施手术治疗、抢救的重要场所,其运行效率与管理治疗是整个医院医疗水平与业务管理质量的体现。手术室工作强度大,对护理人员专业要求高,且手术本身存在一定风险,操作不当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需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提升护理质量[1]。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手术室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已成为医院的重要评价标准,但目前的传统手术室仍处在相对孤立、封闭的环境中,具体表现为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健全导致医疗服务流程复杂、易出错、医疗服务成本高;手术室与外部沟通不畅,难以集中调阅患者信息与临床数据;难以对医疗器械、医护人员状态进行监控,医疗资源调度尚需优化[2]。物联网是指借助信息传感设备,如激光扫描、红外感应、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等,将管理对象与互联网结合,实现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应用在医疗行业中,可为护理排班、护理决策、器械追溯、患者识别等医疗管理提供便捷的环境[3]。为了优化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我院实施基于信息化物联网技术的手术室管理,取得了满意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7年1月起实施基于信息化物联网技术的手术室管理,以此为时间节点,分别纳入对照组(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55台择期手术共55例患者及研究组(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55台择期手术共55例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标准:在我院接受择期手术治疗;意识清醒;可正常交流;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患者。对照组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18~72岁,平均(43.89±12.13)岁;胸外科手术21例,泌尿外科手术20例,妇科手术14例。研究组中男29例,女26例;年龄19~74岁,平均(43.92±12.75)岁;胸外科手术27例,泌尿外科手术12例,妇科手术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基于信息化物联网技术的手术室管理实施前后护理人员为同一批,共16名,均为女性;年龄22~42岁,平均(31.79±5.62)岁;学历:大专9名,本科7名。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手术室管理,具体内容如下:(1)手术安排与患者管理。手术医师录入手术申请单,科主任审批后发送至手术室,安排接台顺序、手术间等,按照顺序做好患者术前准备,科室电脑系统可查询工作安排。(2)医疗用品管理。由护士长发送申请单,从药库、仓库调取需要的手术器械、医疗设备、高耗材,药库、仓库收到申请单后对应发放。
1.2.2 研究组 采用基于信息化物联网技术的手术室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1.2.2.1 手术室医务人员管理(试运行) 护士、护工、麻醉医师、外科医师等进出手术室的医务人员统一佩戴可识别身份的射频识别胸卡;智能排班,设置物联网与信息管理技术整合门禁,以及智能化手术衣鞋发放、回收,根据排班数据设置不同人员的权限,控制、监管手术室人员流动,进出手术室进行身份识别。手术室入口采用移动门,医务人员进入时系统自动采集人员信息,与智能排班信息进行比对,验证人员身份,符合条件则自动开门,不符合条件者需护士长授权进入,强行进入者,系统自动声光报警;医务人员进入手术室后,可在智能衣柜自动获取手术服与鞋,离开后及时归还,否则下次手术无法再次使用。
1.2.2.2 医疗用品管理 针对手术器械、医疗设备、高耗材实施条码化管理,手术器械、医疗设备使用全过程进行参数、质量监控,追踪、盘点设备位置,边缘追溯,确保使用安全;高耗材使用全程追溯管理,手术设备单机核算,并对设备运行消耗、收益、使用效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用品配备无线电子标签,存放于配置射频识别读写器与电脑控制的机柜,医护人员取用时,系统自动识别身份,根据排班信息,自动匹配其有使用权限的用品,系统用品数量设置安全库存,低于安全库存时,系统自动提示补充。
1.2.2.3 患者管理 手术患者手腕佩戴智能腕带,记录姓名、手术名称、手术日期、手术类型、手术位置等信息;手术申请单发出前,在患者管理子系统核对患者的上述基本信息以及检查结果、配血结果、麻醉方式、术者级别、特殊说明等,提交待上级医师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正式发出手术申请;手术室值班人员查阅手术患者信息,结合患者情况与手术申请情况设置排序条件,系统自动安排手术间、护士、护工,并赋予相关人员手术室、医疗用品的使用权限;系统安排情况反馈至病室及医务人员,以便相关人员做好准备工作;护工接领患者时采用PDA扫描患者腕带进行信息确认,手术室门禁系统再次扫描腕带,核实患者手术时间、手术间等相关信息无误后,带患者进入手术间,交给护士;手术中开启监控,实施记录、监控麻醉、插管至送入监测治疗室等整个流程,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多方位视频录像;术后护工送患者出手术室,再次扫描腕带,带回病房,与病房护士交接。
1.2.2.4 手术标本、输血管理 采用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对术中用血以及手术标本进行管理。术中输血、标本送检全程监控、可追踪,确保术中输血过程安全、无误,同时系统可自动获取患者传染病信息等所有在院信息,避免交叉感染。
1.3 观察指标 比较基于信息化物联网技术的手术室管理实施前后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以及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手术室风险事件发生情况。(1)护理质量。采用我院自制护理质量调查量表评价,量表包含工作态度、配合能力、应急反应能力、物品管理、手术室操作5项,每项评分范围0~10分,分值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高[4]。(2)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总分100分,8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80分为基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实施前后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基于信息化物联网技术的手术室管理实施后护理人员工作态度、配合能力、应急反应能力、物品管理、手术室操作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1。
表1 实施前后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手术室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机械设备不齐全、手术操作不当、设备故障、受伤感染、器械遗留术腔等手术室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室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随着电子信息化的发展与普及,计算机网络与电子信息管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检查、护理、物资、药物等管理中,为医疗管理带来了便利。手术室的管理也逐渐转变为信息化管理模式,并贯穿于安排手术通知单直至术后返回病房整个过程[5]。
传统手术室已实现初步信息化,但大体上仍处在相对孤立、封闭的环境中。一方面,未能实现手术室与外部便利的信息交流,无法集中获取患者的临床检查数据等信息,术中信息无法自动保存;另一方面,无法对医疗器械、用具及医务人员的状态进行跟踪监控,难以实现医疗资源优化调度。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感设备技术如激光扫描器、红外感应器、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等在医疗行业得以推广,加速了医疗管理的信息化进程[6]。目前,部分大型医院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护人员的管理以及药品、医疗设备的追踪,为基于信息化物联网技术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7]。手术室信息化物联网技术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整合器械、设备、信息等资源,满足手术医师、护士、麻醉医师、患者、医院管理者等不同主体的需求,是可实现综合管理目标的信息系统,包含手术室医务人员管理、医疗用品管理、患者管理、手术标本与输血管理等子系统[8-9]。
手术室医务人员管理子系统包含智能排班、门禁管理、人员动态管理等功能,除了控制人员进出之外,还可记录手术全程医师、麻醉师、护士的到位时间,方便管理者对相关人员定位管理,实现手术过程中服务质量的监控,以及责任的划分与跟踪[10]。医用物品包括医疗器械、高耗材、麻醉药品、消毒包等设置电子标签,储存机柜具有射频识别功能,医务人员取用需经系统身份与权限识别,可实现手术期间医用物品的参数监控与跟踪[11-12]。患者管理子系统采用PDA进行患者身份识别,方便快速准确转运、接送患者,护理人员可更快捷地开展术前准备与护理工作,患者与手术间关联,便于手术全程实施监控[13]。手术标本与输血管理采用射频识别电子标签进行术中用血与手术标本管理,电子标签的唯一性确保了术中用血与标本送检查的安全性、唯一性,在不打破医院原有流程的前提下,减小了医护人员的劳动量,同时确保手术流程的安全性[14]。本研究中,基于信息化物联网技术的手术室管理实施后护理人员工作态度、配合能力、应急反应能力、物品管理、手术室操作评分均高于实施前,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机械设备不齐全、手术操作不当、设备故障、受伤感染、器械遗留术腔等手术室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基于信息化物联网技术的手术室管理可加强护理工作安全性,预防控制风险事件,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基于信息化物联网技术的手术室管理具有安全、智能、高度集成化的特点,可优化手术室工作流程,减少运行与管理成本,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